何永新 学习共同体实践 《三角形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李士敏

<p>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运用组织合力,建立学习共同体。所谓学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nbsp;</p> <p>作为姓名初一数学老师,本人立足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学习共同体中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出了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方案,并研究了学生数学学习共同体形成、运行模式、发展评价和优化的方法和规律,从而阐明了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是如何转变和提高的。 所以在今天进行了一场学习共同体的实践。</p> <p>  二、研究实施过程 </p><p>  学生学习共同体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以小组作为活动和评价的单位。研究实施的过程如下。 </p> <p> 第一阶段:小组的建立 </p><p>  本着“异质同构”的原则分组。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各种能力选出7名小组长,并按照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家庭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全班共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小组内选定组长一人,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协调、评价、记录任务,小组成员根据数学成绩分为,各负其责。 </p> <p> </p><p>  第二阶段:小组的运行和完善 </p><p>  讨论小组量化评价结果与班级量化评价结果结合使用的方案。 </p><p>  讨论结合小组课上、课下的表现和量化评价结果,以及月考数学成绩,评选先进小组(长)、积极分子、课堂展示之星、课堂点评之星等,意在表彰小组,建设优秀小组,鼓励小组建设积极分子。 </p><p>  探索量化评价如何落实到学生实际中,逐步建立数学课堂文化和共同体文化,促进共同体管理向文化管理迈进;探索数学课堂管理中如何纳入小组量化评价(如课堂活动方面、作业质量反馈、课堂纪律、每日小测、章节测试等方面),逐步扩展共同体管理体制的范围和职能。 </p> <p>第三阶段:小组管理体系的成熟和学习共同体文化的形成 </p><p>  根据月考成绩和量化评价结果,再度征集共同体建设和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根据反馈进行研究。班级可进行一次推选优秀小组、优秀学习带头人、学习能手的活动。按照前面形成的要求,不断加强共同体的文化建设。 </p><p>  教师要熟练使用小组,并能够有效落实“四环八步”教学模式,同时探索教学设计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完善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 </p> <p> </p><p>  第四阶段:拓展及新一轮的研究 </p><p>  反馈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效果,总结和讨论成效,以及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轮的实践研究。 </p> <p>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孩子们在课程中的精彩图片</p> <p>上课前孩子们按照小组分组完毕</p> <p>我简单的进行课堂预热</p> <p>孩子们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互帮</p> <p>我从传输者角色向帮助者合作者转变</p> <p>孩子们的成果展示</p> <p>孩子们体会到原来学习可以这么快乐</p> <p>评课教师们跟踪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交流,讨论。</p>

学习

共同体

小组

学生

评价

课堂

量化

数学

教学模式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