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教学有方法 线上线下巧衔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复课教学指导

🌸

<p>  夏已至,花正开。阴霾渐散,气清景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学生们已经重新走进校园,回归课堂。6月4日下午,大连市各区县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及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近400人以线上网络直播形式召开了大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指导”专题研讨会。</p><p> 此次会议由大连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林老师主持。旅顺口区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刘文丽老师、旅顺口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室全体成员、旅顺口区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p> <p>  旅顺口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工作室成员,三涧堡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长丁义环老师在此次教研会议上做教学经验交流发言。</p> <p>  丁义环老师的发言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我区道德与法治学科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情况做了阶段性总结;二是和各位与会老师分享了复课后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有效方法与思考。</p> <p>  一、线上疫情思政课程</p><p> 我们区共22所小学,22位学科组长各负其责,充分发挥学科组长的组织与领导能力。疫情期间,在区统一布置下,学科组长再结合各校实情,给任课老师做培训,转发在线开放云课堂视频资源保证各校每个年级每个班一周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任课教师及时给孩子点拨与指导,课后作业及时批阅与反馈。让学生们宅家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过着有道德的生活。</p><p>二、思考与行动紧密结合 线上与线下有效对接</p><p> 1.与抗疫情热点相结合</p><p> 在全面复学后,各校每班每周两节道德与法治课,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确定了教学进度,同时结合教材,让抗疫防疫知识、时事热点内容进入文本,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p><p> 通过抗“疫”生活小调查,发现孩子们思想、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渗透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调查,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抓住教育契机,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教育渗透更具有说服力!</p><p> </p> <p>  2.发挥工作室的引领作用</p><p> 在区教研员刘文丽老师的引领下,我区“道德与法治工作室”更是发挥着线上教学的重要作用。在疫情期间带领各学校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全校学生观看德育课程《家国情怀》《自律者强》……课后让孩子们写下了观看后的感受,分享在“旅顺口区小学道德与法治线上教学交流群”中,将疫情中的世界万象整合为新的思政课程,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观念、养成良好习惯、培养社会责任;引导学生结合防疫经历,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血脉联系。</p> <p>  3.发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优势,对课前预习提出更高的要求</p><p> 为了保障学生自主预习学习效果,我区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更好地发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优势,每周课前把云课堂视频链接发到班级学习群进行分享,并提出预习要求,促使学生认真对待自主学习的内容并提前搜集要在课堂上交流的资料与问题。二是因校制宜,结合学情对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及时收集资料备课,确保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关注、反馈。使学生具有“存在感”,深切感到被关注、被重视,以激发学习动力热情。</p><p> 4.梳理学生课前提出的代表性问题,做好课堂上交流讨论的准备</p><p>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统计和分析问题的共性特征,对问题进行归类,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两方面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使不同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上理解与思考。在制作课件时,要设计如何引导学生交流每个问题,特别注意要抓住交流的契机;二是需要准备自己的观点或者补充资料,以便与同学们进行分享。</p><p><br></p> <p>  5.及时反馈、交流学生学习成果,提升和深化学习质量</p><p> 每次课后都让学生们结合观摩的视频、阅读的材料、课堂上交流的问题,自主选择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后,教师要及时分享反馈所有学生的作业,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互动。</p> <p>三、一点教学思考</p> <p>  会议最后,大连市教研员林老师对本次教研进行了总结,并对接下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要求。</p> <p>  本次线上会议,明确了复课衔接精神,领略了集体智慧,瞄准了发展方向,且融洽了学科成员情感,是一次令人期待、备受鼓舞的会议。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复课,会有条不紊,充满情怀!</p> <p>撰稿:丁义环</p><p>审核:刘文丽</p>

法治

道德

学生

教学

学科

教研员

旅顺口区

课堂

复课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