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鸿山 一一 江南第一古墓

太湖野老(张根洪)

<p>无锡梁溪河</p><p> 梁溪河是最古老的自然河流。无锡因此而别名梁溪,名称的由来源自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话说在东汉初年,陕西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有一个隐士叫梁鸿,字梁溪,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移居霸陵山中,后经齐鲁辗转来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梁鸿志趣与众不同,聪颖过人,博学多识。他很爱妻子,孟光也十分尊敬丈夫。每次吃饭,孟光总是把盛饭的托盘高高举在眉前,请丈夫用饭,以此表示敬意。此为“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p><p>无锡鸿山</p><p> 鸿山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镇,长1200米,高80余米,古称卧牛山、铁山。因吴国开国始祖太伯葬于山之南麓,又名古皇山。东汉高士梁鸿夫妇曾隐居山下,葬于山腰,为其纪念改称鸿山。</p><p> 鸿山是江南地区文化典故最为密集之名山,半山有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杀手)之二专诸、要离墓,另有望虞亭,禁碑亭等历史文化古迹,与太伯墓并称“鸿山十八景”。</p> <p>  无锡鸿山既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处;又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小桥流水和粉砖黛瓦交相辉映,吴侬软语与阡陌交通共寄乡愁。</p><p> 目前,鸿山已建成泰伯景区、钱穆钱伟长故居、鸿山遗址博物馆、梁鸿国家湿地公园、中华赏石园,正在进一步推进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p><p> </p> <p>  鸿山吴文化广场核心是泰伯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鸿山南麓,占地约3、3万平方米,由太伯墓、吴文化广场两部分组成,是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p><p> 太伯墓,又名“吴王墩”、“皇陵”,是江南人文始祖太伯的陵墓,相传为东汉永兴2年兴建,在盛唐时期号称“江南第一古墓”,现有太伯墓冢、四棱碑、享堂、石牌坊、月牙池等文物遗存。每年清明,海内外吴氏宗亲都会齐聚鸿山,祭祀太伯。</p> <p>“飞凤”</p><p> 相传太伯、仲雍当年来到梅里,见有凤凰从梧桐树上起飞,认定这是带来昌盛的预兆,这块土地是吉祥宝地。从此,便择居梅里,开荒立国。该作品由古篆体“吴”字变形而来,凤凰腾飞于象征财富的古币之上,意喻鸿山人杰地灵、寸土寸金,其经济的又一次飞跃指日可待。</p> <p>泰伯景区</p><p> 江南第一古墓,又称吴王墩、皇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系东汉永兴、2年(154)敕建,吴郡太守糜豹作有《泰伯墓碑记》载其事迹。1983年,江苏省、无锡县人民政府拨款对泰伯墓进行修葺。1999年再次修葺扩建。2006年,吴氏至德宗亲会捐善款建仰止阁并塑泰伯像。2006年更名泰伯陵,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p> <p>第一世家六柱牌坊</p><p> 孔子赞太伯:“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唐、陆龟蒙诗),而太伯却做到,太伯继承这种精神,应授王而让贤,而且是“三让天下”。孔子高度赞呼:“太伯,其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论语、太伯)。百姓尊他为“三让王”、“让王爷”,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p><p> 泰伯之让,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一场流血或不流血的权力斗争,对周部落,对百姓有好处,促进了社会发展。由于太伯之让,季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以后才有武王灭纣而一统天下,开创了周朝800余年的历史。</p> <p>前门厅</p><p> 上悬清乾隆初次南巡江南时所题“三让高踪”匾额,黑漆为底,饰有金花龙纹。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太伯三让王位开发江南敬仰之意。</p> <p>仰止阁</p><p> 位于甬道中央,四方塔形四层建筑,意为高山仰止,由香港实业家吴天赐先生捐建。阁高19、99米,寓意1999年建造,阁内供太伯铜像一尊,端庄安详,像高3、5米,重2吨,由香港吴木源先生捐塑。</p> <p>御碑亭东</p><p> 东御碑亭,碑上镌刻明建文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位出逃京城,在太伯墓前所题诗句。末句云“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p><p> 远隐停马太伯乡</p><p> 仰瞻基宇法先王</p><p> 避荆不为君臣义</p><p> 採药能全父子纲</p><p> 八百周基无足贵</p><p> 千秋俎豆有余香</p><p> 深惭今日争天下</p><p> 遗笑句吴至德邦</p> <p>御碑亭西</p><p> 西御碑亭,碑上镌刻文载清乾隆16年初次南巡时,遣敬秩大臣诚毅乌木泰祭奠吴太伯之祭文。</p> <p>泰伯享堂</p><p> 建于清乾隆嘉庆23年(1618),门阔三间,单檐硬山式顶,砖不结构,覆盖筒瓦,吻兽屋脊,上悬“千秋俎豆”匾额。每年三月初三(今清明节)为泰伯忌日,四方乡民前来祭奠,络绎不绝。享堂柱镌刻清嘉庆金匮知县齐彦槐所撰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抷万古江南”,歌咏泰伯至德高风。</p> <p>神道</p><p> 丹墀甬道,两侧植青松、古柏,按王者规格,依次排列着五对青石制成的石人石兽一一文官手捧朝板,武官手执铜锤,白象吉祥,雄狮威武,奇兽獬豸,为泰伯陵守护者。</p> <p>仲雍、季札</p><p> 仲雍,古公亶父次子,又称虞仲、吴仲、孰哉。生于商朝武丁年间,古公三子季历之子姬昌少有圣瑞之象,古公欲传位于昌,仲雍随长兄太伯体会父意,主动让位,避至荆蛮,断发纹身,与民同耕,筑城建国。太伯无子,卒后仲雍即位,在位五年,葬于常熟虞山,后追封为恭孝王。</p><p> 季札,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今常州),称延陵季子。因其贤能,寿梦欲立之为王,而季札四让王位,避耕舜柯山下,为世人所赞。季札公贤明博学而德高望重,精通礼仪且善外交,后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南怀瑾称季札为“周末第一文化大使”。</p> <p>让泉古井</p><p> 据传太伯带领当地先民开垦荒地后,因无水灌溉,就设法上山找泉,果然在山脚下找到一块湿地,随即挖掘,冒出清泉,灌溉了土地,种下禾苗获得丰收。后人为了纪念太伯,取名“让泉”。</p> <p>戟门</p><p> 石牌坊古垣墉门,建于清嘉庆23年(1818),上镌楷书“至德墓道”四字,顶部镌有“古皇山”篆体字火焰牌及龙云飞舞、日月普照纹案。</p> <p>照池</p><p> 俗称月牙池,形如一轮弯月,面积约3亩,池深6米,为明代花岗岩建筑,池周围有57根栏柱,池内水清见底。与坡上泰伯墓墩相对,昭示日月同辉。</p> <p>古剑泉</p><p> 位于月牙池东侧,相传泰伯生前狩猎铁山,驯化野牛,见地有泉水渗出,挥剑成穴,后磊土成井,惠泽一方。为念泰伯功德,乡民称之“剑泉”。</p> <p>棂星门</p><p> 四柱三卷式花岗石坊墓门。冲天柱镌刻有云龙纹云冠,明间绦石板刻宋哲宗元佑7年(1092)御书“至德墓道”。上饰椭圆形的火焰牌,镌篆体“古皇山”。</p> <p>碑廊</p><p> 碑廊是以日、月、星、辰四门构成百米长迴廊,门内壁分别镌刻太伯奔吴、礼让、开拓、赞德四个篇章。并设有大理石刻历代帝王赞语和名家书画,赞美太伯生平事迹,记载陵墓历代扩建情况。</p> <p>四棱碑</p><p> 四棱碑是明代所建,顶高1、13米,座长1、36米,宽1、30米。碑正面刻阴我双钩“泰伯墓”篆文三字,周饰双龙戏珠边纹,上盖帽顶。墓碑东侧为明代弘治14年(1501)杨文所撰《重修泰伯墓碑记》。北侧为明代天启3年(1623)高攀龙所撰《泰伯墓碑阴记》。</p> <p>泰伯墓冢</p><p> 泰伯墓冢,青石砌封土墓冢,传“墓高一丈四尺,周三十五步”,墓前立有装饰云龙纹、火珠线雕图案青石碑一座,刻阴文楷书“泰伯墓”。墓前树有望柱一对,柱顶雕刻护陵蹲狮一对。</p> <p>归宗碑林</p><p> 碑林位于泰伯墓西侧,为吴氏后裔、宗亲至德团体前来鸿山认祖归宗所立,日久渐成碑林。</p> <p>望虞亭</p><p> 为让王位,太伯与二弟仲雍奔吴,太伯居于梅里(今无锡梅村),仲雍居海虞(今常熟)。太伯思念仲雍时,常常登上铁山(今鸿山)向北遥望。后人在山顶建亭称“望虞亭”,以证兄弟手足之情。</p> <p>梁鸿暨孟光墓</p><p> 梁鸿墓位于鸿山山脊,现墓为民国年间重建。梁鸿是东汉名士,字梁溪、梁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家贫好学,与妻子孟光隐居霸陵山中,后出关东游,见洛阳宫室侈丽,作《五噫歌》讽刺。朝廷欲加惩处,于是夫妇途径齐鲁避难,辗转来至吴地,相传曾隐居铁山(今鸿山),卒后葬山上专诸、要离墓旁。</p> <p>专诸墓: 专诸 一一 春秋末期刺客(杀手)大哥大</p> <p>专诸墓 : 在梁鸿墓左前方20米处的山脊</p> <p>要离墓 : 在梁鸿墓右前方20米处的山脊</p> <p>上天河</p><p> 上天河又名天泉池,池水清澈,常年不枯。相传刘伯温游鸿山,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遂把附近观音庵内的滴水观音供奉在池中,明洪武30年(1397)被倭寇劫走,1999年修复上天河,次年九月二十九重新供奉滴水观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