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上海奉贤第一镇 --- 奉 城

风雨客

<p>  奉城的西部地区,在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重筑捍海塘时就已经成陆,当时的名字叫东皋,后又名青墩、敦明、青林等,五代时曾设青墩盐场,场署设于东皋。</p><p>  宋元时期,由于奉城以西6公里的青村镇和陶宅更接近黄浦江、更便利于水上交通和运输,因此经济民生发展更迅速于奉城。到了明代,由于倭寇海上骚扰频繁,政府开始关注海上要塞的投入用于抵抗倭寇,而此时的奉城便成了明政府关注的重点。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将汤和筑青村堡(即奉城)防御倭寇,奉城便有了实质性的发展。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华亭东南境新建奉贤县(清雍正九年县治设在奉城),奉城便成了奉贤县政治、经济中心。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迁至南桥。</p><p><br></p><p> 纪 群 2020-6-26</p><p><br></p><p><br></p><p><br></p> <p>  1、“奉贤县”的取名源于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江南贤人言偃。据说言偃晚年回江南讲学,最后一站来到现在的奉贤境内,深受奉贤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的尊崇。1726年奉贤设县时,为纪念这位大众崇敬的贤人,将县名取为“奉贤”,意为“敬奉贤人”之意。</p><p><br></p><p><br></p><p><br></p> <p>  2、奉城有着千年的历史,奉贤县成立后的县城所在地。奉城古镇现在能看到的老街呈十字形,于是有了四条大街:东街、南街、西街、北街。旧时西街之北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叫“奉贤街”(后称“古游里”),相传孔子弟子子游曾到此,故名。</p><p><br></p><p><br></p><p><br></p> 3、奉城是一个渔、盐业孕育的古镇。从奉城滩涂形成之后的很长一段年月里,周边百姓都以渔业为生,五代时期设“青墩盐场”(上海地区最早的盐场之一)起,捕鱼和制盐便吸引了众多百姓集聚,形成了集镇。据明正德《金山卫志》记载,当时奉城制盐“时有灶舍三百余,灶丁四千多”。<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4、古代奉城渔、盐业的兴盛,也带动了该地区的商业发展。宋元以降,奉城的鱼行肉庄、南货饮食、绸布百货、花行米庄、酒肆茶楼等迅速崛起,成了海滨的一个商业中心。<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5、用今天的眼睛去看已有着千年历史的奉贤古镇,从星星点点的光亮中,可以看到有两个相对比较高光的亮点,一个是奉城的古城堡,另一个就是奉城里的庙宇寺院。<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6、为了抵御海上倭寇的频繁骚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江浙海防,并决定构筑59个城堡,奉城便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在汤和的督建下,一座周长六里的坚固城堡耸立于东海杭州湾之滨。<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7、当年的城堡高二丈五尺(约8.3米),城楼有雉堞1766个,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为“朝阳门”、“阜成门”、“镇海门”、“拱辰门”,门楼上各有谯楼,外有月城、敌台、箭楼和守城兵民居住的窝铺。据光绪年间的《重修奉贤县志》记载,筑城时,“壕广二十四丈,深七尺余”。<div>  可惜的是奉城古城堡在民国时期县治迁移后遭到了人为的毁坏,东、南、西月城相继拆除,城砖用作修建奉城监狱,后又被侵华日军、国民党军队相继拆除多处城墙移作军事之用。原汁原味的奉城古城堡由此消失,即使现在的北门也是仿建的,据说都不是建在原址上。<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 <p>  8、我们都记得大唐时,邻近岛国日本恭敬至极,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两百多年里共派遣了19批遣唐使学习于我华夏文明,可几百年后徒弟开始觊觎师傅的口袋了,由顶礼膜拜换成了偷鸡摸狗、烧杀掳掠,而上海的很多古镇老街就成了这群倭寇掠夺施虐的对象。奉城就是掠夺与反掠夺的前沿阵地,倭寇经常偷袭骚扰,军民奋力抵抗,城墙上下经常刀光剑影,一旦偷袭得手,城内便血流成河……</p><p><br></p><p><br></p><p><br></p> 9、奉城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庙宇寺院。奉城为奉贤县治地后,除县衙机构外,学署、肇文书院、言子祠、尊经阁等文化设施兴建完整,而奉城的寺庙建设更是特色鲜明,当年就有文庙(圣人殿)、武庙(关帝庙)、城隍庙、镇海侯庙、元通庵、三官堂等。<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0、据传“万佛阁”初建于元末,有一富家女子为了追求婚姻自由,抵抗包办婚姻逃于此削发为尼,那时仅是个乡间小庵。父母见此后悔莫及,便出资在此建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取名“万佛阁”。民众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纷纷到此礼拜烧香。现在见到的奉城“万佛阁”始建于明万历间。<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1、四百多年来,奉城“万佛阁”经历了六次重大改建与扩建,第一次是明洪武年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朱元璋令信国公汤和督建奉城城墙。“万佛阁”位于奉城北城门处,于是将其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p>  12、奉城“万佛阁”的六次重大改建与扩建,其中三次都是由比丘尼们辛苦募资修缮的,那种执着的信念很让人敬佩。清乾隆年间,万佛阁住持比丘尼永修、德静、邃山师徒孙三代,用了二十年时间走街串巷募缘集资,修建大殿、法堂、楼阁、万年台、禅房、斋堂等,并为佛像装金,面貌焕然一新,香火更旺。</p><p><br></p><p><br></p><p><br></p> 13、民国初期,住持福缘法师用了两年时间化缘集资增建了地藏殿和弥勒殿,并建回廊连接庙内各殿房。民国末年,年轻的当家法师新量又一次率领尼众以农养禅,重修庙宇。<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4、最近两次是1998年重新修建“万佛阁”,继续保留明代建筑风格,三层楼面、砖木结构、百余间房,所有建筑风格协调、色彩统一、回廊通达、连成一体。2008年,奉城镇协助万佛阁进行扩建,通过动拆迁的方式扩增5.2亩土地(现为30.2亩),新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九层宝殿以及停车场。现在的“万佛阁”是上海、乃至江南地区最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之一。<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5、奉城除了城堡和寺院外,还有些老桥、老屋值得一览。奉城高桥,原位于奉贤区高桥村十字街西侧,明永乐六年(1408年)由士绅陈宜募捐建造,取名为高桥。明万历年间,里人钱士贵募资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年)高桥因年久失修,遂由乡士陈新畲重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桥毁于战火。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陈新畲之子陈潘肪等人募捐重建。高桥东西跨运盐河,长17.7米,宽2.47米,高5米,单孔,原桥顶两侧有两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现已无存。<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6、曙光中学旧址(奉城镇奉粮路70号)是奉城最早的共产党人李主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刘晓等于1927年创建,原先是清同治年间建造的“潘公祠”,后由早期的共产党人买下办学校,他们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成立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当时的曙光中学成了浦东地区的革命中心。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7、奉城西街72号,原是官僚地主戴家的住宅,1937年,这里成了侵华日军奉贤县的守备司令部。奉城人愤恨着这里曾经的惨无人道,保留下了这里的建筑,用以教育后人,勿忘耻辱。<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18、奉城、青村、庄行,这是上海奉贤的三个古镇,由东到西,奉城与庄行距离二十多公里,青村镇居两者中间。三镇同在一个纬度上,成陆年代相近,从千年来各自生存发展的内涵特点看,互有关联、又不尽相同,假如从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谋划,设计好了,会吸引人的。<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