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沟通

方玉华

<p>(一)父母跟孩子沟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你认同吗?为什么?</p><p>答:认同。因为帮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基本责任,沟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沟通为孩子的成长清除障碍,提供助力。父母是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的。</p><p>(二)父母跟孩子沟通的常见问题有哪些?怎么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发生这些问题?</p><p>答: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常见问题:</p><p>1.孩子不听话,总是和父母对着干。</p><p>2.包办过多</p><p>3.压制过度,忽略孩子的想法,要求自己一定要听话。</p><p>4.要求过多过高,孩子觉得达不到要求,就放弃努力,拖拉磨蹭。</p><p>5.过度严厉,惩罚得过重。</p><p>如何避免问题的发生:</p><p>1.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孩子,放下对自己和孩子过高的期待,把孩子每一次犯错看做是学习的机会。</p><p>2.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一起制定的规则孩子更愿意主动遵守。爸爸是家长,由爸爸主导家规制定。</p><p>3.父母执行规则时,态度温和而坚定。</p><p>如何做到温和而坚定?</p><p>写自我觉察日记,包括事件,感受,需求和请求四要素。</p><p>写亲子日记,中正客观地描述与孩子相处一天的重要事件,要注意看得是否全面,程度是否准确,是否看到孩子的感受。写亲子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在当下时刻快速觉知到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看到孩子行为中积极的一面,更容易做到一言一行带着爱。</p><p>4.父母和孩子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家长不包办,不代替,也不把自己的责任放到孩子的身上。</p><p>(三)孩子在跟父母沟通中的典型障碍可以分为三种:不会说、不想说、不敢说,请问这些障碍的形成原因、后果以及解决方案分别是什么?</p><p>(1)不会说的原因:孩子不会说是因为没有表达的机会,通常是孩子还没说出口,家长就满足了孩子的需要,这样孩子就觉得没必要说话。</p><p>后果: 越不说,表达能力越差,能力越差,越不想说,恶性循环,将来与人交往时会因为表达能力差而自卑,在社交上有障碍。</p><p>不会说的解决方案:</p><p>①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问“你需要什么?”</p><p>①多和孩子聊天,讲故事和亲子阅读,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会慢慢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和力量,变得愿意说。</p><p>①说正面语言,引导孩子清晰表达。当孩子说不出来时,可以大人说一句,孩子跟着模仿一句。</p><p>(2)不想说的原因和后果:不想说的原因是因为亲子关系不好,后果是父母没法引导孩子,没办法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既无法帮孩子清除障碍,也无法帮孩子增加助力。亲子之间没有了温暖和爱,无法互相滋养。</p><p>解决方案:父母主动重建关系,尊重孩子,不强迫孩子。用心发掘孩子的兴趣点,陪孩子做她想做的事,比如玩亲子游戏,阅读,讲故事,做科学实验,看视频。亲子互动时一言一行,在意双方的感受和需求。发生冲突时,先各自冷静,等到心平气和时,和孩子一起讨论找出解决冲突的方法。</p><p>(3)不敢说的原因和后果:原因是说出来了,可能会被惩罚,责备和嘲笑。后果: 如果说出来经常得到这些结果,孩子的心门会渐渐关闭,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尤其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可能严重恶化。</p><p>解决方案:给孩子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明确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用语言真实的表达,爸爸妈妈或老师都不会打你或骂你,也不会嘲笑你,让孩子感受到用语言表达是安全的。</p><p>(四)与孩子沟通的关键场景有哪些?分别应该注意什么问题?</p><p>(1)批评孩子,批评孩子的时候态度上要做到温柔而坚定,心态上要带着爱,引导孩子看到她的这个行为会有什么结果,比如说:杯子放在这,可能会怎么样?</p><p>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p><p>(2)表扬孩子,从态度:你比原来更有耐心了,能力:。你劈叉越来越直了,心理:你遇事还这么沉稳三个方面表扬。</p><p>表扬的三个原则:实事求事,有具体细节,多种多样。</p><p>(3)和孩子聊天,增进感情。可以和孩子聊工作上遇到的事,有趣的事,头疼的事,聊看过的书和文章,聊过去,聊祖辈的故事。</p><p>聊天过程中,不评价,不限制,让双方感到愉快。</p><p>(4)孩子需要帮助时,使用教练式提问</p><p>1)事情的经过是?----让孩子有机会说话</p><p>2)你现在感受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平和她的情绪</p><p>3)你想要怎样?----家长不做批评和判断</p><p>4)那你觉得有些什么方法?----让孩子做出选择</p><p>5)这些方法的后果是什么?-----让孩子自己判断思考</p><p>6)你决定怎么做?----让孩子检视自己的判断</p><p>7)你希望我帮你什么?----并且表示支持</p><p>8)结果怎样?下次碰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选?----事后评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