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学生的“不停学”和教师的“不停教”,需要教研的“不停研”来保障。疫情期间,教研室的老师们一如既往地通过教学研究、集体讨论、深度教研等方式,给教师提供政策方案、教育理念、实践策略等各个层面的解读。然而一直以来,我们所熟悉的教研活动都强调“立足现场”、“深入一线”,如何克服疫情防控期间的“时空距离”,如何使小升初有效地衔接,如何使全区小学生全面复课后能够平稳过渡,今天教研室赵建英老师在线上为大家作了以“精准摸排 研学并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p><p> </p> <p> 教研活动分三个部分,首先,赵老师做了简短的发言,指出本次活动的目的与宗旨,接着是优质课例展示,最后赵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与专题讲座《线上线下巧衔接 分层施策提质量》。</p> <p> 首先,赵老师指出,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是九年一贯制的,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基础的。我们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每位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能够顺利步入下个学段的学习而奠定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启迪与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全面使用部编版新教材后,为了避免学生进入初中后面对突然出现大量的文言文课文而束手无策的窘况,实现初中语文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的无缝衔接,针对在下校听课过程中,她发现的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存在很多误区与盲区,缺乏方法指导的现状,她把在疫情期间有幸听到的七年级下册《陋室铭》这篇课文的两节完整课时,借这次学科活动的机会,推荐给大家,好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学的课堂是怎样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p> <p> 《陋室铭》这节课虽然是初中课程,但对于小学教师一直渴望突破的小升初衔接,给了有力的范本。整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在展示反馈中一步步将课堂带向深入。</p><p> 作课教师始终本着这样的原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她不讲;学生能自己提取信息的,她不罗列;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的,她坚决放手。因此,对于本课的字词解释以及翻译等,完全由学生完成。</p> <p> 在听课过程中,赵老师一直鼓励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们边听课边在互动面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或收获。教师们积极互动,勇于参与,不停地在互动面板上敲击着自己的看法。</p> <p> 最后,区教研室赵建英老师,为该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小学即将全面复课的现状做了专题讲座《线上线下巧衔接 分层施策提质量》。</p> <p> 如何做好全面复课后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教师如何厘清学情找准复课后的教学起点,基于现实差异组织课堂学习?如何制定过渡期教学计划,确保师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学季?</p><p> </p> <p> 作课点评完毕,赵老师指出,全面复学之际,教师们要从状态的衔接和专业知识的衔接两方面入手。状态衔接方面,主要指要做到上好开学第一课;重塑习惯,增强自信;关注差异,因材施教。专业知识的衔接具体要做到:摸底检测,查缺补漏;合理规划,有序复习;夯实基础,分层教学;家校联系,形成合力。</p> <p> 赵老师就复学后教师们应该注意的每一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解读,并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措施。</p><p> 首先,她指出,经历了这场疫情,如何让学生尽快平复心情,是我们复课后的首要任务。我们一定要上好开学第一课。要充分利用好“疫情”这个大课堂,“民族精神”这部大教材,做好健康防疫教育、生命教育、抗挫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p><p> 其次,要重塑习惯、增强自信。教师要利用班会课、晨午检时间、语文课等,尽快“唤醒”学生已经养成的好习惯,如听课习惯、完成作业习惯、行为习惯等,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理状态,尽早适应校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 第三,教师要关注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随时注意总结和观察班内学生复学之后的总体情况和个别问题,对好的现象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太适应校园生活的学生要跟踪谈话,及时进行家访与心理疏导。</p> <p> 赵老师强调,教师要提前梳理线上学习期间每节课的学习笔记,找出教师线上讲课疏漏的地方,摸清了底细后,要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复习、检测等手段,找出个人线上学习的失误,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与前面内容连贯性强的新课内容,可在新课之前,课上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前后知识点复习梳理,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链接上实行无缝对接。在做到这些的同时,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为了共同的目标与家长形成合力,全面保障孩子们进入稳定的学习状态。</p> <p> 这次教研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了全新的引领,激发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大家纷纷在会期和会后留言发表自己的学习感悟,还有部分教师在钉钉群里再次观看了回放,对如何复课开学有了新的认识。</p> <p> 总之,复课后的“线上与线下” 教学衔接不是简单停留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学习时间的衔接,它需要从微观的视角探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我们唯有深度思考、科学计划,才能保障衔接的有机融合,稳中推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