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谁是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p><p><br></p><p>不知道你的答案是谁,我先提名一位:鲁迅先生。</p><p><br></p><p>在我们上学时,鲁迅堪称考场噩梦,课本魔鬼,完全是深沉苦闷的代言人。</p><p><br></p><p>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文化中,鲁迅先生又摇身一变,成了段子手。一张他夹着香烟微笑的图片,再配上一句模仿他语气的沙雕金句,就能让人哈哈一笑。</p><p><br></p><p>不论A面还是B面,他都是一副洞察世事的思想者模样,好像只忧虑国家大事,似乎自己的人生总是坦荡顺遂,没啥可说的。</p><p><br></p><p>然而,在读了一些先生的生平资料后,我发现,真正的鲁迅,也像你我一样,有过痛苦,有过身不由己,更常常陷入迷茫。</p><p><br></p><p>正如他自己所说:“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p><p><br></p><p><b>战斗的鲁迅我们看得太多,今天,我想为你还原一个“普通人”鲁迅。</b></p><p><br></p><p>褪去光环,也丝毫无损先生的形象,反而,因他在“平平无奇”中所成就之事,我们更要添上几分敬意。</p><p><br></p> <h3><strong>“专业转来转去,</strong><strong>也不知以后好不好就业”</strong></h3></br><h3>少年时,周树人家早已经中落衰败,爸爸去世了,留下妈妈和他们兄弟三个。</h3></br><h3>周树人是长子,到了要上大学的年纪,妈妈发愁了。儿子以后做什么好呢?</h3></br><h3>思来想去,她想出了个“洋气”的职业——水手。</h3></br><h3>倘若周母读过惠特曼的诗集,她一定会这么劝服周树人:儿啊,做一个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港口。不去读就不给生活费了。</h3></br><h3><strong>少年周树人尚未经济独立,除了听从,也别无选择。</strong></h3></br><h3>出发之前,妈妈东拼西凑,攒出来8块银元,把他送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那是周树人第一次离开家乡。</h3></br><h3>很可惜,闯荡世界的美梦很快就破碎了。水师学堂里的同学们不是整天窝在宿舍里睡觉,就是翻墙逃课出去打游戏。大学没上多久,周树人就受不了这里不学无术的氛围了。</h3></br><h3>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学校里什么航海知识都不好好教,天天让他们学习快速攀爬桅杆的技术。</h3></br><h3>难以想象,瘦瘦小小、还未成年的周树人,穿着水手服,像猴一样在杆子上爬上爬下是个什么模样。但显然,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h3></br> ▲ 青年鲁迅<h3>对未来,周树人迷茫了。</h3></br><h3><strong>是就这么混到毕业,还是想办法改变一下?</strong></h3></br><h3>思考过后,他痛下决心,辍学再战,利用课余时间考进了矿路学堂,转专业学起了地质学。</h3></br><h3>考进新学校以后,周树人才打电话给妈妈说这件事情。周母听了勃然大怒:叫你认真学习,你对得起我养你这么多年吗……</h3></br><h3>话音未落,听到周树人说,矿路学堂包吃包住,学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周母顿时没了什么反对的理由,只好随他去了。</h3></br><h3>21岁那年,周树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还偶然获得一次出国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眼见着能走出国门,说什么也要去啊。</h3></br><h3><strong>这一回,他又放弃了地质学,跑到日本读起了医学院。</strong></h3></br> ▲ 鲁迅(后排左)在仙台医科学校留学期间和朋友的黑白照合影<h3>送走周树人之后,周母在家发愁:树人这孩子,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也不知以后就业前景到底怎么样。既然是学医,以后回乡开个小诊所也算安稳体面。</h3></br><h3><strong>那时的周母尚未知晓,他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以后,也没走上悬壶济世的路。</strong></h3></br><h3> <h3><strong> “掉进了相亲的陷阱里”</strong></h3></br><h3>毕竟是小城市出来的青年,周树人刚到异国他乡时,总是免不了有些自卑和迷茫。他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因此无法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却也不想跟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抱团玩。</h3></br><h3>他最常做的,就是赏樱花和去书店。</h3></br><h3>可就连这样小小的爱好,也老是被干扰。看樱花时,总是有成群结队的中国留学生在树下咋咋唬唬。</h3></br><h3>“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看着就烦。</h3></br><h3>有时躺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间里看书,听到“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h3></br><h3>如此一来,周树人更加独来独往了。但他已下定决心摆脱过去的自己,这时,他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天高皇帝远,我要换发型。”</h3></br><h3>他剪了辫子,穿上和服,决定入乡随俗,学会融入日本人的生活。</h3></br><h3> <h3>然而,人生总是有一些无法摆脱的无奈。</h3></br><h3>一次放暑假,他刚回到老家,母亲就说:隔壁朱叔叔听说你现在出国留学,出息了,想把他女儿介绍给你认识。你不用紧张,就是认识认识。</h3></br><h3><strong>然而涉世未深的周树人还不知道,古往今来,只要是父母设下的相亲局,一踏进去,就别想着能出来。</strong></h3></br><h3>于是,他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结了婚。妻子朱安不仅不识字,还裹小脚,和周树人是完全不一样圈层的人,连半个共同话题都找不到。</h3></br><h3>为了表示不满,刚刚完婚,蜜月都没度的周树人愤然离开老家,独自回日本去了。</h3></br><h3>望着都市街头青春靓丽的少女们,周树人抑郁了。甜蜜蜜的恋爱还没谈一场,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已婚男人。</h3></br><h3>他越想越生气,生活便也颓废了下去。不仅天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闲书,还染上了抽烟、熬夜、不吃早餐的恶习。</h3></br><h3> <h3>据他后来也去日本留学的弟弟周作人说:</h3></br><h3>大抵在十时以后,(周树人)醒后伏在枕上先吸一两枝香烟……盥洗之后,不再吃早点心,坐一会儿看看新闻,就用午饭。</h3></br><h3>如此想来,睿智如鲁迅先生,也没有逃过那一千古名句的囊括:谁的青春不迷茫。</h3></br><h3><strong>然而,有些人永远迷茫了下去,有些人幡然醒悟了过来。周树人显然属于后者。</strong></h3></br><h3>后来,日本有个鲁迅的迷弟叫太宰治,还曾专门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小说,《惜别》。写的便是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时,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过程。</h3></br><h3> <h3><strong>“三十而立,在家啃老”</strong></h3></br><h3>留学生涯结束后,周树人考虑过去德国继续留学,但无奈家里不是富二代,总还是需要有个人支撑经济上的负担。<br></br></h3></br><h3>这个担子,自然落在了他这个当哥哥的头上。为让弟弟周作人继续留在东京读书,他只好回国开始找起了工作。</h3></br><h3>周树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当化学和生物学老师。为多挣点钱,他同时找了个翻译的兼职。</h3></br><h3>初入职场,周树人是意气风发的。他每周上20多节课,不用看讲义,就能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生物课里往往被跳过的“生殖系统”一章,他也能面不改色地讲。</h3></br><h3>然而,当老师终究不是“讲课好就行了”这么简单的。</h3></br><h3>面对调皮捣蛋,把硫酸往同桌脖子上蘸的学生;面对白天讲课,晚上逛窑子的同事,周树人失望了。这依然不是他想过的人生。</h3></br><h3> <h3>于是,第一份工作只干了一年,他就辞了职,回家待业。</h3></br><h3>那年,周树人已接近30岁。一个留学生,一心想着救国,却为了讨生活,只能做自己不爱的工作。几次换专业,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但在写作上还毫无名气,挣不到钱。</h3></br><h3>周树人再一次迷茫了。他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碌碌无为的小镇青年。而立之年在家啃老,不仅担心未来毫无希望,还要面对絮絮叨叨的老妈,和完全没有感情的妻子。</h3></br><h3><strong>三十岁的周树人,怎一个惨字了得。</strong></h3></br><h3> <h3><strong>“妈,我考上公务员啦!”</strong></h3></br><h3>人不怕一时的失意,怕的是失意时,心中没有那一句“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h3></br><h3>躺倒的确很舒服,但再这么躺下去,就要把“鲁迅”给躺没了。</h3></br><h3><strong>31岁的周树人终于痛下决心,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北漂!</strong></h3></br><h3>事实证明,被逼到绝境里的人,就是潜力大。周树人不仅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而且做的还是公务员。</h3></br><h3>这下子,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跟妈讲,让妈出门买菜的时候,有牛逼可吹了。</h3></br><h3>这北漂公务员,他一当就是14年。</h3></br><h3> <h3>满意吗?也并不满意。他在日记里这么描述那时的生活:</h3></br><h3>1912年4月6日 晨九时至下午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致聊赖。</h3></br><h3>虽然安稳体面,但对于一个有救国心的好青年来说,总归还是太无聊了。</h3></br><h3>不喜欢归不喜欢,但他一直没有辞职。因为这份工作有一个无法拒绝的优点——工资是真的高。</h3></br><h3>他就职以后,没几个月就拿到了二百二十元的薪水,后来涨到月薪三百元。放在现在,差不多是月入2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活少钱多啊。</h3></br><h3>工作既然无聊,那就干点儿自己的事。干点儿什么好呢?想来想去,还是写作吧。</h3></br><h3>于是,他白天当社畜,晚上当作家,早早做起了斜杠青年。</h3></br><h3>1918年,他以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h3></br><h3> <h3>看着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在猜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周树人悠然抿了口茶水,拿报纸遮住脸,躲在后面偷偷地笑。</h3></br><h3><strong>于是,周树人37岁那年,世上多了一个叫做“鲁迅”的人。</strong></h3></br><h3> <h3><strong>“中年男人第二春,甜甜爱情找上门”</strong></h3></br><h3>出了《呐喊》《彷徨》两本书后,鲁迅彻底在当时的文坛站稳了脚跟。</h3></br><h3>可是成名后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的快乐。</h3></br><h3>先是家里的弟媳妇花他的钱,住他的房,还处处和他作对。再是鲁迅的思想太锋利了,他看不惯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作家,导致被一些人联合起来排挤。</h3></br><h3>文化圈的水还是太深了点儿。</h3></br><h3>救国梦想迟迟没有实现,自己也落得孤独苦闷。重重困境之下,鲁迅中年危机了。</h3></br><h3>1923年秋天,受朋友邀请,鲁迅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职当老师,想要换换情绪。没想到,他在那里遇到了24岁的女大学生,许广平。</h3></br> ▲ 鲁迅和许广平<h3>42岁,功成名就,孤独苦闷的中年男人,遇到24岁,貌美如花,青春靓丽的女大学生。一场甜甜的恋爱就此萌芽。</h3></br><h3><strong>然而,他在爱情里远没有在文学中的那种自信。</strong>要知道,一个有社会地位,家里还有妻子的人,和大学生谈恋爱,必定会遭人闲话。</h3></br><h3>面对年轻的许广平,鲁迅又一次迷茫了。</h3></br><h3>他在心里终日拿着鲜花边掰边数:“追她,不追她,追她,不追她”,这一数就是两年,挨到许广平毕业了,他还没下定决心。</h3></br><h3>终于,许广平按耐不住了。</h3></br><h3>她气得给鲁迅写信说:“能够拯拔得一个灵魂就先拯拔一个!”那意思是,别纠结了,恋爱吧大叔!</h3></br><h3>1925年,鲁迅和许广平彻底坠入了爱河。</h3></br><h3>热恋中的鲁迅简直找回了青春,完全不复写作时的严肃深沉。</h3></br><h3> <h3>每天晚上回家以后,他的生活从写作变成了写情书。</h3></br><h3>在情书里,他给女朋友取了个腻腻的昵称“小刺猬”。并让许广平称自己欧巴……不,小白象。</h3></br><h3>每次开头,他都要腻歪地写道:“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h3></br><h3>可见,鲁迅先生不仅剖析国民性入木三分,连撒狗粮,也十分拿手。</h3></br><h3>1927年10月30日,“小白象”和“小刺猬”一起结束了北漂生活。他们去往上海,开始同居。</h3></br><h3>要说情侣约会的圣地,自古以来都少不了电影院。</h3></br><h3>在上海期间,鲁迅工作再忙,都要抽出空来,带着许广平去电影院约会。而且频率还不低,基本隔天就去一次。</h3></br><h3>他没有想到,自己后来太过有名,粉丝太多,大家研究完他的文学还嫌不够,连私生活都扒了个底朝天。</h3></br><h3>日本一位专门研究鲁迅的教授,写了本以外国“迷弟”视角看待鲁迅的书,《鲁迅的都市漫游》。</h3></br><h3>书里挖出了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猛料。比如,鲁迅最钟爱的电影居然是《人猿泰山》系列。</h3></br><h3>这是一部十足的好莱坞爆米花大片,讲述从小被猿猴抚养长大的泰山,回到城市后和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h3></br><h3>鲁迅先生一身长衫,牵着许广平,在电影院里把《人猿泰山》看了一遍又一遍。或许,他是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爱情。</h3></br><h3>他们两人本意是想丁克,不要孩子的,但“偶失注意,遂有婴儿”,一不小心,许广平还是怀孕了。</h3></br><h3>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生,给孩子起的乳名,也秉承了两人一贯的甜腻风格,叫做小红象。</h3></br><h3>从那以后,鲁迅终于潜心于文学创作,没有再为自己的人生方向而感到苦恼了。</h3></br><h3><strong>结语</strong></h3></br><h3><strong>再怎么被后世神化,人的迷茫困惑总是相似的。</strong>但为什么他成了鲁迅先生,而大多数人都只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呢?</h3></br><h3>除了文学上的才能、思想上的明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strong>他面对迷茫,也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勇气。</strong></h3></br><h3>面对大学专业的选择,面对找不到工作,面对晚来的爱情,他先后三次陷入迷茫之中,但凡有任何一次他没走出来,都不会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个鲁迅存在。</h3></br><h3> <p>这也是大多数能从其他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者的共同特性。</p><p><br></p><p>我们自然敬畏那个伟大的文豪鲁迅,喜欢那个可爱的表情包之王鲁迅。但那个孤独过、思考过、爱过、生活过,陷入迷茫又勇敢走出来的“普通人”鲁迅,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Y01ESygj_MDRlJjTEs0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