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再过几个月,大班的孩子们就要上小学了,可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寒假不断“充值”,家长们开始焦虑起来,在这个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小朋友只能在家里学习、锻炼。将来上小学能适应吗?家长这个时间段该为幼儿做什么呢?幼儿在家里该做哪些准备呢?</p> <p> 小学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个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幼儿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等多方面的变化,为了帮助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为了帮助家长做到心里有谱,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幼小衔接我们应该怎么做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什么是幼小衔接?</span></p><p><br></p><p> 其实我们整个幼儿园阶段都在为了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而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心理成长的衔接,应该是长期的、全面的,而非突击、单一的。</p> <p> 迈进小学,对即将幼儿园大班毕业的孩子们来说,是角色的转换与新环境的挑战。对新生家长来说,是新的旅程与体验。要想做好准备,就需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今天老师带大家了解下幼儿园与小学的几大区别:</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学习环境</span></p><p>在幼儿园的活动室,有不同的区角,图书区、建构区、益智区、角色区、美术区、植物角等。一般情况下,五六个幼儿一张桌子。通常老师都会布置得非常美观、温馨、可爱并且富有童趣。而小学的教室和幼儿园却不一样,小学的教室贴有中国国旗,教室里有课本、黑板、桌椅、桌椅摆放固定,没有玩具。一般一个学生,一张桌子。</p><p>上课时:幼儿园里小朋友围城半圆形;小学里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小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认真听课。</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作息时间</span></p><p>小学与幼儿园相比,小学上课的时间早,小朋友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每天9-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进行活动,而小学的上课时间为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十分钟。</p> <p>课间游戏:幼儿园老师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小学生自己组织喜欢的游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生活习惯</span></p><p>进餐:幼儿园一日三餐都在幼儿园而小学只有午餐在学校里。</p> <p>午睡:幼儿园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小学里自己独自休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师生关系</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由幼儿园的侧重保教转化为侧重教育</p> <p> 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孩子在初上小学时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上课坐不住、做作业磨蹭、不愿意上学。适应得好的,则表现为:学习能跟上、活动能合群、生活能自理。因此,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到小学一年级初期的这个阶段,对孩子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十分重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家长的困惑和问题</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怎么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形成时间观念。</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家长就要教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多的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对时间有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制定合理计划。</span>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上一个√。</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span>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方式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激发孩子的兴趣。</span>家长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的很快。</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2. 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span></p><p>(1)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要与学习对象建立关联,进行合理引导。</p><p>(2)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注意的时间。</p><p>(3)不干扰孩子,当孩子正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家长不要出于好意打扰孩子。</p><p>(4)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环境,比如为孩子创设一个不受干扰的游戏角落或学习区,将环境收拾有有条不紊。</p><p>(5)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p><p>(6)可以和孩子一起定制一个合理的时间计划并严格执行,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目的感。</p><p>切记,孩子做事分心的时候,千万不能唠叨和训斥,那样反而更加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了。</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 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沟通?</span></p><p>(1)利用接送时间做短暂的口头交流。</p><p>(2)依靠电话、微信与老师保持沟通。要注意避开老师忙碌的时间段,除非有紧要事情。</p><p>(3)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p><p>(4)约定时间当面交流。</p><p>(5)利用家长会与老师进行深入沟通。</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4. 幼儿园的作息和小学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span></p><p> 一方面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并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标出平时和周末的作息,把这些时间表挂在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要轻易打乱时间表,让孩子逐渐养成时间观念和按时作息的习惯。根据时间表,孩子会逐步调整其生活和生物钟。开始执行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一般一两周后就可以见到效果。</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5.孩子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吗?</span></p><p> 幼儿握笔姿势处于发展变化阶段,有效的外部支持有助于促进握笔姿势的发展, 不可刻意纠正和盲目求成,而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进行培养。 </p> <p>幼儿园阶段对孩子人生影响很大,然而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还存在一些幼小衔接的误区:</p><p><br></p><p> 1.过分注重知识储备,对孩子能否适应小学学习缺乏信心。</p><p><br></p><p> 2.对小学的学习与生活不了解,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担忧。</p><p><br></p><p> 3.受各类培训机构和周围孩子超前教育的影响,一味拔高孩子的知识要求。</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温 馨 提 示</span></p><p>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在关心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分的同时,您也应关注一下自己的言语与态度。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遭收拾’”等话来吓孩子,而应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个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个小学生了”……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值得自豪。</p><p></p><p><br></p> <p>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往往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学会负担起应有的责任。</p> <p>3、面对问题时积极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您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仔细观察他的行为, 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你真有毅力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但不要包办,也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如:“你为什么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呢”“你真是不争气”。每一个孩子都在以他独特的方式进步着,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孩子更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