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从事摄影几十年以来,历经拍摄了风光、人物、纪实、建筑、体育、花卉、动物、舞台、红外以及商业等等很多主题,其中也拍摄了多种鸟类照片,有在国内拍摄的(全国各地),也有在国外拍摄的(主要在中东、非洲、南美以及南极等)。借助美篇编辑归纳成集,共分为国内篇和国外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由于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请朋友们指正!</span></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本篇为《中国境内鸟儿》第二集</b></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设备:尼康D850、D500</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70-200mm f/2.8E</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200-400mm f/4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康 600mm f/4E ED VR</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八哥</span></p><p>(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p><p>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p><p> 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既是重要的农林益鸟,也是颇受欢迎的笼养鸟。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而且被引种到菲律宾和加拿大等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青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深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白腹锦鸡</span></p><p>Chrysolophus amherstiae (Leadbeater, 1829),雉科锦鸡属的一种鸟类。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60厘米。雄鸟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羽冠紫红色;后颈披肩羽白色,具黑色羽缘;下背棕色,腰转朱红色。飞羽暗褐色。尾羽长,有黑白相间的云状斑纹。腹部白色。嘴和脚蓝灰色。雌鸟上体及尾大部棕褐色,缀满黑斑。胸部棕色具黑斑。</p><p> 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以枯叶或残羽为材,非常隐蔽。每窝产卵5-9枚,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卵期为21天。 分布于中国和缅甸。</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白冠长尾雉</span></p><p>(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p><p> 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白颊噪鹛</span></p><p>(学名:Pterorhinus sannio):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枕深栗褐色,眉纹白色或棕白色、细长,往后延伸至颈侧。背、肩、腰和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表面棕褐或橄榄褐色,尾栗褐或红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沾棕。颊、喉和上胸淡栗褐色或棕褐色,下胸和腹多呈淡棕黄色或淡棕色,两胁暗棕色。特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 相似种画眉眼周白色,颊不为白色,明显可与之区别。</p><p> 隐匿于次生灌丛、竹丛及林缘空地 。分布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以及中国的甘肃、陕西等省以南、西藏、云南以东的华南大陆、包括海南等地,一般生活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高山地区以及活动于山丘、山脚及田野灌丛和矮树丛间。</p> <p>(拍摄地:云南)</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白鹇</span></p><p>(学名:Lophura nycthemera):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具冠。嘴粗短而强壮,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钩;鼻孔不为羽毛所掩盖着。翅稍短圆。尾长。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时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较高于他趾。雌雄异色;雄鸟上体白色而密布以黑纹,头上具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蓝黑色羽冠披于头后;脸裸露,赤红色;尾长、白色,两翅亦为白色。下体蓝黑色,脚红色。雌鸟通体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p><p> 栖息于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通常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性机警,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繁殖期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青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百灵鸟</span></p><p> 是鸟纲雀形目百灵属的总称。是草原的代表性鸟类,属于小型鸣禽,往往边飞边鸣,由于飞得很高,人们往往只闻其声,不见其踪。百灵鸟生活于干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由于叫声清脆,“小百灵”也成为声音甜美好听的代名词。颜色丰富多彩,有红色,蓝色等等。</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斑胸草雀</span></p><p>(学名:Taeniopygia guttata),又名金山珍珠,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的小型鸟类。该鸟全长10厘米左右,胸和尾羽有黑白斑纹,雄鸟胁部棕红色有白色点斑,除原色种外羽色全白的亦较常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鸣声低,原产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饲养的观赏鸟 ,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常用于脊椎动物脑、行为和演化研究的模型。</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北红尾鸲</span></p><p>(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中央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p><p>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p><p> 繁殖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从贝加尔湖西面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到远东和萨哈林岛,往南到中国、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北部、老挝、越南和日本。</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草雀</span></p><p> 英文名:Zebra Finch 。属于梅花雀科鹦雀,生活在大洋州河流附近的开阔地带。品种多样,如灯芯草雀 、斑胸草雀、黑喉草雀等。形态小巧,美丽可爱,身上同时有许多颜色,深受人们喜爱。</p><p>尾长而尖,喙坚实呈圆锥形。大多生活在河流附近炎热的开阔地。有些种类是人们熟知的笼鸟。古尔德氏雀(Chloebia gouldiae, 即七彩草雀)曾归入Poephila 属,是最鲜豔的种类之一。羽衣紫、金黄、绿、蓝和黑色,面部红、橙或黑色。星雀(Neochmia ruficauda, 红尾星雀)体上面绿褐色,体下面黄色,头红色有白点,胸绿灰色,尾红色有白色横斑。彩火尾雀(Emblema pictus)曾归入Zonaeginthus属红和褐色相间,下体黑色,有白色点斑。</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橙翅噪鹛</span></p><p>(学名:Garrulax elliotii): 中型鸟类,体长22-25厘米。头顶深葡萄灰色或沙褐色。上体灰橄榄褐色,外侧飞羽外翈蓝灰色、基部橙黄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外翈绿色而缘以橙黄色并具白色端斑。喉、胸棕褐色,下腹和尾下覆羽砖红色。</p><p> 栖息于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和高原森林与灌丛中。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常在灌丛下部枝叶间跳跃、穿梭或飞进飞出,有时亦见在林下地上落叶层间活动和觅食。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属杂食性。所吃昆虫主要以金龟甲等鞘翅目昆虫居多,其次是毛虫等鳞翅目幼虫。</p><p> 分布于印度和中国青海、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p> <p>(拍摄地:云南)</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戴胜</span></p><p>(学名:Upupa epops):共有8个亚种。依不同亚种体长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体重55-80克。头顶羽冠长而阔,呈扇形。颜包为棕红色或沙粉红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头侧和后颈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杂有淡棕白色宽阔横斑。初级飞羽黑色,飞羽中部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具多道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较宽的白色或棕白色横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横斑。颏、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杂有褐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脚和趾铅色或褐色。</p><p> 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5-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戴胜鸟是以色列国鸟,《那年那兔那些事》里的戴胜鸟即代指以色列。</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黑喉噪鹛</span></p><p>(学名:Garrulax chinensis):共有5个亚种,体长23-29厘米,属中型鸟类。额基、眼先、眼周以及颏和喉黑色,额基黑色上面有一白斑,头顶至后颈灰蓝色,其余上下体羽多为橄榄灰沾绿至棕褐色。</p><p>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竹林中,有时也见在农田地边、村寨附近以及滨海的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动和觅食。常呈数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也见有单独和成对活动的。主要以蚂蚁、蝽象、甲虫、象甲、步行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p><p> 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等地。</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红胁蓝尾鸲</span></p><p>(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雌鸟与雌性蓝歌鸲的区别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线,而非喉全白,两胁橘黄而非皮黄。</p><p>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针叶林、岳桦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缘疏林灌丛地带,尤以潮湿的冷杉、岳桦林下较常见。迁徙季节和冬季亦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林缘疏林、道旁和溪边疏林灌丛中,有时甚至出现于果园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丛和草坡。</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花脸鸭</span></p><p>(学名:Anas formosa)属小型鸭类,个体较绿翅鸭稍大,而较针尾鸭稍小。体长37-44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繁殖羽极为艳丽,特别是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野鸭。非繁殖羽似雌鸟。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漂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颈拟蜡嘴雀</span></p><p>(学名:Mycerobas affinis):小型鸟类,体长20-22厘米。嘴粗大,黑色。雄鸟整个头、颈、颏、喉和上胸辉黑色,两翅和尾亦为黑色,其余上体橙黄色,下体鲜黄色。雌鸟头、颈、颏、喉和上胸中央灰色或暗灰色,背、肩和两侧覆羽橄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下体橄榄黄色。</p><p> 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栎林、林线以上的杜鹃灌丛和矮树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群,在灌木或树上活动。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p><p> 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和印度阿萨姆等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及缅甸北部。</p><p> </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黄头鹡鸰</span></p><p>(学名:Motacilla citreol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为地栖鸟类,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p> <p>黄头鹡鸰(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灰背鸫</span></p><p>(学名:Turdus hortulorum)是中型鸟类,体长20-23厘米,体重量50-73克。上体石板灰色,颏、喉灰白色,胸淡灰色,两胁和翅下覆羽橙栗色,腹白色,两翅和尾黑色。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茂密森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以鞘翅目步行虫科、叩头虫科、埋葬虫科、以及鳞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远东、中国和朝鲜,秋冬季节偶见于越南和日本。</p> <p>灰背鸫(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灰椋鸟</span></p><p>(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p><p> 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黑领椋鸟</span></p><p>(学名:Sturnus nigricollis):一种大型椋鸟,体长27-29厘米。整个头和下体白色,上胸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宽阔的黑色领环,极为醒目。腰白色,其余上体、两翅和尾黑色,尾具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黄色,嘴黑色,脚黄色。特征极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p><p> 主要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农田、灌丛、荒地、草坡等开阔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 均为留鸟。</p><p> 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等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深圳)</span></p> <p>黑领椋鸟“大战”黑八哥</p> <p>双双“对歌”</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火烈鸟</span></p><p>(学名:Phoenicopteridae):亦称红鹳。是鸟纲、红鹳科3属6种鸟类的通称。体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脚极长而裸出,向前的3趾间有蹼,后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适中;尾短;体羽白而带玫瑰色,飞羽黑,覆羽深红,诸色相衬,非常艳丽。</p><p> 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涉行浅滩,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性怯懦,喜群栖,常万余只结群。以泥筑成高墩作巢,巢基在水里,高约0.5米。孵卵时亲鸟伏在巢上,长颈后弯藏在背部羽毛中。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孵化期约1个月。雏鸟初靠亲鸟饲育,逐渐自行生活。因羽色鲜丽,被人饲为观赏鸟。</p><p> 大红鹳分布于地中海沿岸,东达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见于西印度群岛;小红鹳分布于非洲东部、波斯湾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红鹳、智利红鹳、安第斯红鹳和秘鲁红鹳分布均限于南美。</p> <p>(拍摄地:青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运城)</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翅雀</span></p><p>(学名:Chloris sinica):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p><p>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和朝鲜等地。</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金丝雀鸟</span></p><p>(学名:Serinus canaria)是雀形目燕雀科的鸟类。原产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由于它生来有一个好喉咙,羽毛清爽洁净,修长的身躯配上略高的双腿,显得很匀称。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逐步把它培养驯化成高雅的家庭观赏鸟,目前已有不少品种,比如在中国山东地区培养的叫做“白玉鸟”;广州的称“佛山白燕”,扬州的名为“芙蓉鸟”;在德国培养出的命名为“萝娜”种。金丝雀的品种多,羽色的变化也五花八门,有红、黄、白、绿、咖啡及灰褐色等,雄鸟的歌声清脆嘹亮,悠扬动听,还可以效仿山雀、雨燕、黄雀、画眉等鸟的鸣叫声。</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孔雀</span></p><p>(英文名称:Peafowls、maurya):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p><p> 栖息于森林的开阔地带。杂食性。1雄配数雌。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的孔雀可食用。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1936年才被发现,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蜡嘴雀</span></p><p>英文名Cocothraustes migratorlus,又叫黑尾、包头蜡嘴、包头、皂儿、小桑嘴等别名。蜡嘴雀是中国传统鸟种,也是国家保护动物。蜡嘴雀里还有黑头蜡嘴雀、黑尾蜡嘴雀和锡嘴雀三种之分。还有斑翅、白翅、黑翅等三种蜡嘴雀。</p><p> 繁殖于我国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黑尾蜡嘴雀体长约18厘米,嘴蜡黄,雄鸟头尾黑色,翅黑色但末端有白斑,身上的羽毛呈灰色,肋呈棕色,尾部有分叉。雌鸟翅黑色,其余多为灰色,尾羽末端为黑色。</p><p> 平时栖息在平原至海拔 3000米的山地。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有时也到公园或居民区。大多几十只结成小群,也有3~5只或单独活动的。在树上十分活跃,常在两棵树间跳跃不停,喜食麻籽和葵花籽。5月上旬开始繁殖,营巢于针阔混交林。每天产卵一枚,每窝4~6枚卵。孵化期为14~15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p><p> 蜡嘴雀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体长17~21cm。无论雄雌的形象都憨态可鞠非常惹人喜爱。</p><p> </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蓝鹇</span></p><p>(学名:Lophura swinhoii)是雉科、鹇属一种大型雉类。体长50-80厘米。雄鸟头颈黑色,羽冠白色,有时杂以黑斑;脸红色,额部肉冠和脸部肉垂亦为红色;后颈和颈侧蓝黑色;肩赤红色;翅上覆羽及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具金属绿色羽缘;初级飞羽暗棕褐色,次级飞羽和覆羽黑褐色;尾羽中央一对白色。下体黑褐色,胸及两胁具金属暗蓝色光泽。 雌鸟头顶至后颈红褐色。外侧7对尾羽暗栗色,微缀黑色。颏、喉淡褐色,胸红褐色,其余下体黄褐色,密被黑色‘V’字形斑和细小黑色虫蠹状斑。 嘴角色,脚和趾红色,雄鸟具距,颜色为角色。</p><p> 栖息于海拔27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茂密的原始阔叶林和成熟的次生阔叶林最为喜欢。留鸟。常单独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果实、种子以及根和苔藓为食。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中国台湾本岛山。</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丽色噪鹛</span></p><p>(学名:Garrulax formosus formosus)是红翅噪鹛的指名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3-28厘米。头顶灰橄榄褐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头侧、颏、喉黑色,耳羽灰白色具黑色纵纹。背和胸、腹棕褐色,两翅具一大的鲜红色斑,尾亦为鲜红色。特征极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相似种赤尾噪鹛头顶至后颈红棕色,耳羽灰色无黑色纵纹,胸、腹暗灰色。栖息于茂密的常绿林,次生林及竹林的地面或近地面处。</p><p> 喜结小群,性胆怯。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5-7月,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四川、云南、广西等地。</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林柳莺</span></p><p>(学名:Phylloscopus sibilatrix):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黄绿色柳莺。两性相似。上体除两翅和尾羽暗褐色外,余均呈黄绿色;眉纹自嘴基伸向颈后,呈黄色;贯眼纹短,呈暗褐色;脸颊、颏、喉、胸呈黄色,但胸部色淡,腹部为丝光白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黄色;跗蹠黄褐色。</p><p>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频繁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活泼而灵活,行动敏捷。鸣声清晰高亢,先发出"pi-pi”声之后,紧接着有节奏地拍打翅膀的声音。多在枝叶间或树冠层间觅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虫,尤其是飞行中的昆虫,以及蜘蛛等其它无脊椎动物。分布于欧洲,阿拉伯,中东,小亚细亚和赤道非洲。</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矛纹草鹛</span></p><p>(学名:Garrulax lanceolatus)是噪眉科、草鹛属中型鸟类,体长25-29厘米。头顶和上体暗栗褐色具灰色或棕白色羽缘。形成栗褐色或灰色纵纹。下体棕白色或淡黄色,胸和两胁具暗色纵纹,髭纹黑色。尾褐色具黑色横斑。虹膜白色、黄白色、黄色至橙黄色,嘴黑褐色至角褐色,脚角褐色。 </p><p> 矛纹草鹛主要栖息于稀树灌丛草坡、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喜结群,除繁殖期外,常成小群活动,多活动在林内或林缘灌木丛和高草丛中,尤其喜欢在有稀疏树木的开阔地带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和觅食。食性较杂,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植物叶、芽、果实和种子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缅甸北部。</p> <p>(拍摄地:云南)</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普通翠鸟</span></p><p>(学名: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翼展24-26厘米,体重40-45克。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雌鸟上体羽色较雄鸟稍淡,多蓝色,少绿色。头顶不为绿黑色而呈灰蓝色。胸、腹棕红色,但较雄鸟为淡,且胸无灰色。幼鸟羽色较苍淡,上体较少蓝色光泽,下体羽色较淡,沾较多褐色,腹中央污白色。</p><p> 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p><p> 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丝光椋鸟</span></p><p>(学名:Sturnus sericeus):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厘米。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p><p>多栖息于开阔平原、农作区和丛林间以及营巢于墙洞或树洞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自陕西、河南、安徽、江苏至广东、海南、西至四川、云南等地。也见于日本和越南。</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鸟</span></p><p> 是若干侏形雀(mannikin)与梅花雀(waxbill)等似雀类的通称,原产亚洲。在原产地曾经危及当地的农作物,被视为害鸟,如今经过饲鸟者的繁殖育种,除了原种的灰文外,已经成功地育成白文、驼文,有新的变种发生,黑文和银文,银文事实上并不是银色的,它只是很淡很淡的灰色,它身体的颜色是由原种灰文的灰色变成浅灰色,原本黑色的区域则变成中灰色。</p><p> 其中灰文鸟Lonchura malacca, 包括L. atricapilla与L. ferruginosa)为由印度分布至爪哇、菲律宾的稻田害鸟,饲为笼鸟则称作三色修女鸟。</p><p> 文鸟是一种大家都非常熟悉鸟类,因为它身强体健,很适合初学者,是一种入门的鸟种。</p><p> 文鸟每次约产下5至8个蛋,孵化率为85%,孵化期是18天,冬季延迟。公鸟和母鸟在白天时会轮流孵蛋,晚上则由母鸟担任孵化的工作。幼鸟会待在巢里四周之久,一但独立就会离开亲鸟。</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喜鹊</span></p><p>(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p><p> 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p><p> 除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p><p> </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绣眼鸟</span></p><p> (White-eye)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的97种鸟类的统称。体形小,体长90~122毫米;嘴小,为头长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弯;鼻孔为薄膜所掩盖;舌能伸缩,先端具有角质硬性的纤维簇;翅圆长;尾短;跗蹠长而健。雌雄相似。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绣眼鸟性情活跃,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 绣眼鸟的嘴细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虫,亦食少量浆果。在林间及林缘附近耕作区分布。分布自亚洲南部至大洋洲和非洲。</p><p> 有约60种都归在绣眼鸟属(Zosterops)内。尾、翅均短,体长约11公分(4.5吋)。喙纤巧而尖,舌尖刷状。羽衣单色,灰、褐或黄绿色(雌雄相似)。主要斑纹是由细小柔软的羽毛构成的眼圈,通常为白色。完全树栖生活,取食昆虫、花蜜和甜软的果实;有几种,包括澳大利亚人称作「毁损鸟」(blightbird)的,损坏栽培的无花果和葡萄。绣眼鸟性活跃,除照管它们的杯状巢时外,高度群集。多数种类低声嘁嘁喳喳,但有几种高声转鸣。</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燕雀</span></p><p>(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洋燕</span></p><p>(学名:Hirundo tahitica)为燕科燕属的鸟类,体长约13厘米。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体型略小。上体钢蓝色,前额栗色。与家燕的区别在下体污白,尾不如其长且无延长,无深蓝色胸带,体型略小,外观也不如家燕漂亮。</p><p> 多生活于岛屿或山脚坡地、草坪、也围绕树林附近有轮廓的平房、高大建筑物、工厂飞翔、栖在空旷地区的树上。分布于琉球群岛、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群岛、社会群岛、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塔什马尼亚、新西兰和中国台湾等地。</p><p> </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野鸭</span></p><p> 是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是绿头鸭(mallard)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鸭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非常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有十余个种类。野鸭能进行长途的迁徙飞行,最高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时速110公里。雌野鸭体型较小,体长50~56厘米,体重约1千克;雏野鸭全身为黑灰色绒羽,脸、肩、背和腹有淡黄色绒羽相间,喙和脚灰色,趾爪黄色。</p><p> 狭义的野鸭系指绿头鸭,别名为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等,是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的所有家鸭的祖先,是开展人工驯养的主要对象。</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华鹧鸪</span></p><p>(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是鸡形目、雉科、鹧鸪属的鸟类。雄鸟的体长为282-345毫米,体重292-388克;雌鸟体长为224-305毫米,体重255-325克。它长得比石鸡更为俏丽,头顶黑褐色,四周围有棕栗色,脸部有一条宽阔的白带从眼睛的前面开始一直延伸到耳部,在这条白带的上面和下面还镶嵌着浓黑色的边儿。身体上的羽毛除颏、喉部为白色外,黑黑的体羽上点缀着一块块卵圆色的白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稍大,下背和腰部布满了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羽为黑色,上面也有白色的横斑,色彩对比十分鲜明。虹膜为暗褐色,嘴黑色,腿和脚为橙黄色。</p><p> 主要是丘陵地带的鸟类,在高山或森林内未遇到过。栖息于满被草丛、矮树或小松林覆盖的起伏不平的小山坡上,有时也在光秃的岩坡上,喜在干燥地区活动,清晨和日暮时下降到山谷间寻食。夜间栖于草丛中,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快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紫翅椋鸟</span></p><p>(学名:Sturnus vulgaris):全长约20-24厘米,是中等体型的椋鸟。体羽新时为矛状,羽缘锈色而成扇贝形纹和斑纹,旧羽斑纹多消失。闪辉黑、紫、绿色。具不同程度白色点斑。虹膜深褐色;嘴黄色;脚略红。</p><p> 叫声为沙哑的刺耳音及哨音。食性较杂,结小至大群于开阔地取食。冬季集大群迁至其分布区的南部。栖息于荒漠绿洲的树丛中,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p> <p>(拍摄地:青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棕头鸦雀</span></p><p>(学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一种全长约12厘米。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p><p>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2000米的中低山阔叶林和混交林林缘灌丛地带,也栖息于疏林草坡、竹丛、矮树丛和高草丛中,冬季多下到山脚和平原地带的地边灌丛、果园、庭院、苗圃和芦苇沼泽中活动,甚至出现于城镇公园,一般不进入茂密的大森林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青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拍摄地:平顶山)</span></p> <p>作者工作照</p> <p>《中国境内鸟儿》第三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