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的空间探索,到我国北斗导航组网成功(1)

耀东

<p>  耀东,《日出东方》专题邮集系列之二十。2020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以此为标志,也是新中国空间探索的50年。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中提到:从2019年在全球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而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支撑这40次发射的是今年一份包括即将到来的6月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网,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发射、下半年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3型火箭新型号首飞等重大航天任务在内的“超级2020“宇航发射计划。“长征送我上青天,我与群星比璀璨“。此时此刻,我将以专题邮集为时间线,见证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纵览人类空间探索之奥祕,用邮票告诉朋友这苍茫寰宇的点点滴滴。在六、七十年代,我国的航天事业曾艰难处于美苏两霸的夹缝中,有关任何一点我国的航天消息,都成了机密中的机密,我们知之甚少。至到八十年代才骤步解禁,86年我国才发行第一套航天邮票。现在看来都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这都丝毫不会有损是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今日中国航天之传奇。在这部邮集中,尤其难能可贵的其中不乏有不少中国航天集邮协会制作的纪念封,每一个纪念封的历史,都承载了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就象我们的航天人乘着火箭冲入云霄,用他们的双手揭开神祕的宇宙一样,现在终于向我们徐徐绽开那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为国担当的航天人,让我们如此庆幸的看到一个可以与世界任何一个航天强国奔跑追梦的伟大中国的航天新时代!</p> <p>  小时候,每当晚上数着满天的星星,听着老人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心中的好奇和梦幻般的星空如此与我们这些幼小心灵邂逅相遇,带来的却是无数的疑问和无限的遐想。</p><p> 长大后,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反而让我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仰望星空,从少年时在长江九曲回肠边的青纱芦苇夜宿,到知青时行走于晚间田垠原野的宵静,从工厂纺机轰鸣喧嚣的夜休间隙,到披星戴月飞驰的列车窗外,还有那旅途于荒漠戈壁时的孤独露宿或在那五岳独尊的泰山绝顶守望星月静观日出,直到走向归宿的上海黄浦江畔友城公园的璀璨夜景,那闪烁的群星,皎洁的明月,轻纱似的银河,以及眼前浦江两岸的火树银花,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貌似神离,它除了成为我人生咀嚼理想与现实煎熬的最佳场所外,还有内心深处童心未泯的太空奥秘遐想,以及儿时对星星美好追忆的理想净地。</p> <p>  繁星闪烁的夜空下,人们把看起来相邻又比较明亮的星星用想象的线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图案,这就是星座。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巴比伦人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提出30个星座,那里有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所以又叫“两河流域”地区。两河流域文化传到古希腊以后,推动了古希腊的文化发展。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对巴比伦的星座进行了补充和发展,编制出了48个古希腊星座。图为中国邮政发行《十二星座之二:金牛座》明信片。</p> <p>  中世纪以后,为了方便在航海时辨别方位与观测天象,将散布在天上的星星运用想像力把它们连结起来,于是就有了图中的12星座。分别为1,白羊座、2,金牛座、3,双子座、4,巨蟹座、5,狮子座、6,室女座、7,天秤座、8,天蝎座、9,人马座、10,摩羯座、11,宝瓶座、12,双鱼座。将这些丰富的想像和创造力串联起来,便使这些星群人性的具像化了,又加入神话的色彩,成为了文化(主要指希腊和罗马的神话色彩)的重要部份,流传演进至今至少有5000年历史。图为俄罗斯发行《十二星座图像》版张邮票。</p> <p>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殷末周初,它所依据的原理直接来源于先民们观天象、观气象、观星象、创历法的原始天文活动。山西陵川棋子山位于太行山(古五行山)的南部极巅,古时又称“箕子山”,或称“谋棋山”淇水发源于此,商末阴阳卜筮学家箕子所封“㠱方”也在于斯。“㠱方”之山是殷商先民居高观天察地之所在,也是围棋起源之所在。图为《围棋》特种邮票原地首日封。</p> <p>  人与“天”的关系,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基本的哲学命题。人们把一些无法解释的事归于天道,遇到无法解决的事也只能向天求助,这是一种对自然的最古老的崇拜,和对未知的敬畏。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苍天”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这个世界的根本,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即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唯心主义滋生的源头。太阳一年中在天空所穿过的星座称黄道星座。黄道共穿过13个星座,但习惯上称黄道12星座,由此产生的12星座文化却长期深刻影响着人们精神层面。</p> <p>  对于浩瀚星空的向往,莫过于中国敦煌莫高窟的绘画“飞天“传神,那 “飞天“飞绕在佛陀的头顶,飞翔在极乐世界的上空,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宵、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显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而李白的“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诗句,则将古人梦想和对美的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p> <p>  美丽的嫦娥因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两粒长生不老仙丹,飘然飞往天宫。嫦娥奔月神话从古代流传至今。中国汉画像石邮票,嫦娥奔月。</p> <p>  从远古开始,世界各国流传着许多美好的飞天神话。1935年发行的希腊邮票里的古希腊的能工巧匠达罗斯,伸展用羽毛做成的翅膀,和儿子一起飞离克里特岛的浪漫情景。一枚枚鲜艳夺目、淡雅优美的邮票,镌刻着人类向往飞天的幻想和追求。图为希腊1935年11月10日发行《达罗斯神话》邮票。</p><p><br></p> <p>  从烟囱里冒出的黑色浓烟竟然夹着一些火星微粒,引起法国人蒙特哥菲尔兄弟的深思:热气能带人上天吗?经过多次试验。1783年11日21日,人类破天荒第一次乘蒙特哥菲尔热气球登上蓝天。图为1956年11月17日苏联发行《世界上首次气球飞行225周年》纪念邮票1枚。</p> <p>  早期的同温层飞行探险实寄封:1931年5月27日瑞士医学教授奥古斯特.皮卡特(1884-1962)首次搭乘气球进行同温层飞行探险试验成功,最大飞行高度达到海拨15.781米,创下当时人类飞行高度新的世界纪录,1932年8月18日上午5时03分,皮卡特教授和来自比利时的柯欣斯先生乘同温层气球升空,创下最大飞行高度海拨16.250米新的世界纪录。为纪念这一历史壮举,比利时王国邮政发行了三枚一套的雕刻版纪念邮票,三枚同图不同色,主图是升空的皮卡特同温层气球,图的右下方文字记录了皮卡特两次创纪录的同温层飞行时间:1931年5月27日和1932年8月18日。图为比利时1932年11月26日发行这套纪念邮票的首日实寄封。</p> <p>  苏联同温层气球“苏联1号”,于1933年9月30日升空达19000米。图为前苏联于1983年7月25日发行《苏联一1号同温层气球飞行50周年》纪念邮票。</p> <p>  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的德国人齐柏林在1898年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飞艇。1930年德国“齐柏林飞艇”首次访问莫斯科。图为1938年7月5日德国发行《飞艇发明家齐柏林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1枚。</p> <p>  1930年9月10日苏联发行的“德国齐柏林飞艇访问莫斯科”纪念邮票,供“齐柏林一127号”飞艇携带,由莫斯科使用寄发国际航空邮件的邮票,仅发行1000套,该邮票成了前苏联的著名珍邮。飞艇上标有LZ一127为1928年制造并首飞。图为前苏联于1991年发行的《德国齐柏林飞艇访问莫斯科》的纪念邮票。</p> <p>  “鸟儿能自由翱翔,人类却只能在地面仰望星空”,莱特兄弟发誓要成为征服天空的勇士。1896年莱特兄弟在自行车店正式开始了飞机的研制。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岛,在哥哥威尔伯的帮助下,弟弟奥维尔驾驶着“飞行者一号”飞机,顶着凛冽的寒风,晃晃悠悠地飞向天空,虽然飞行时间只有12秒,飞行距离也仅有36米,但这次飞行拉开了人类动力航空史的帷幕。</p> <p>  1908年在法国巴黎,威伯尔驾驶“莱特A型“飞机绕场进行了时长一分半钟,高度仅10米的超低空飞行,令在场观众惊叹不已。有媒体惊呼:“这是迄今为止制造的最神奇飞行器“。1911年的一天莱特兄弟的合作伙伴驾驶着新式莱特复翼机,飞越美国7个州,开启了人类真正航空飞行的新纪元。</p> <p>  气球、飞艇和当代飞得最快的协和号超音速客机以及航天飞机,都只能在贴近地面的大气层内飞行。如何才能冲出大气层,到广袤的太空遨游呢?只有依靠推力强大的火箭。这是一枚1977年的普通外邮信函,上面分别贴有早期的热气球和飞机的纪念邮票。</p> <p>  古巴集邮俱乐部1939年10月15日在哈瓦那进行了一次正式的火箭发射。这是古巴在1939年发行的一枚“火箭邮政实验”邮票,</p><p>这枚邮票的面值为10分,上面加印了“1939年邮政火箭试验”字样,是世界上首枚火箭邮政邮票。</p> <p>  800多年前我国流行一种“起火”玩具,点燃引火线,火药燃烧向下喷出大量气体,气体的反作用力推动火药筒直冲云天。“起火”玩具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箭,世界各国公认我国是火箭的故乡。图为14世纪中国明初期蜂巢火箭模型邮票。</p> <p>  元末明初的万户,又名陶成道,就是当时火炮武器的开拓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也是致力于研究火器的一个名叫班背所写的一本《火箭书》,对他很有启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钻研。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架飞行器,同时还有47枚火箭,所谓的火箭应该是一个装有火药的装置,应该是给整个飞行器提供前进的动力。图为现代人设想的便携式飞行器邮票。</p> <p>  一个夜晚,陶成道带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坐在飞天椅上,平静地吩咐仆人举起火把。他的梦想,班背的梦想,无数古人的梦想,随着一阵轰响,火箭“飞龙”把陶成道推向半空。其结果可想而知,万户连同“飞天椅”一起坠落在万家山。陶成道就这样走了,他牺牲在自己梦想的征途中。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类航天先行者,特将月球背面一处环形山命名为“WαnHoo万户”,用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图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万户塑像。</p> <p>  古代的火箭就象刚破土的幼芽,力气太小。怎样才能飞到那茫茫无际的太空呢?苏联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用液体燃料作星际航行的动力。他把星际航行火箭设想成由多枚火箭组成的火箭列车,相当于现代多级火箭。1964年4月苏联发行《运载火箭理论和技术的奠基者》邮票1套3枚,图为第二枚齐奥尔科夫斯基邮票。</p> <p>  西奥多·冯·卡门(1881~1963)匈牙利犹太人,1963年入美国籍,是20世纪最伟大的航天工程学家,开创了数学和基础科学在航天航空和其它技术领域的应用。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钱学森、郭永怀都是他的亲传弟子。</p> <p>  1948年11月5日,美国发行了1枚“布利斯堡百年”纪念邮票,邮票图案表现了德克萨斯州布利斯堡火箭发射基地和著名的v一2运载火箭发射场景,也是美国第一枚火箭发射邮票。</p> <p>  苏联按照齐奥科夫斯基的设想,以Ⅴ一2火箭为依据,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于1957年10月7日发行《现代航空创始人齐奥尔科夫斯基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1枚。</p> <p>  为纪念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苏联在这枚邮票上少量加字,黑色加字译文为;“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而成为第一枚加盖文字的人造卫星珍贵邮票。</p> <p>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震惊了整个世界。这是人类第一次发射的无人操纵太空飞行器,它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在围绕地球的行星轨道上运行,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由此将人类带入太空时代!这套邮票成为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纪念邮票。</p> <p>  1957年11月3日,为了给苏联航天预作试验,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载有名叫“莱依卡”的小狗乘坐的“卫星2号”。苏联为这次第二颗人造卫星发行的1套4枚的纪念邮票。</p> <p>  1957年11月3日,趁着人造卫星1号的东风,苏联搭载名为“莱伊卡”小狗的人造卫星2号卫星再次发射成功,而且压倒性地获取了两连胜。苏联人的成功给美国人带来了强烈的危机感,为恢复在国内外的威望和信心,白宫随即宣布,美国将要发射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3个月后,也就是1958年2月1日美国用朱诺1号运载火箭搭载着探索者1号人造地球卫星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尔角发射成功。图中邮票上、中分別为苏、美两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外形。</p> <p>  1958年7月16日,苏联发射第三颗人造地球卫星,图为人造卫星发射全貌。</p> <p>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在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活动时,盛赞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就,毛泽东认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并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成为中国人向太空进军的战斗号角,由此拉开了中国人向太空进军的序幕。1958年10月30日中国邮政为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主持设计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发行的纪念邮票一套3枚。</p> <p>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渐江杭州。他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他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照亮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诞生100周年原地实寄封)</p> <p>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县的老港发射成功,1998年2月19日中国首枚探空火箭纪念碑落成揭幕。纪念碑的落成意味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起程碑从上海南汇的老港始发,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的见证。纪念封由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制作。</p> <p>  卫星的种类很多,其中通信卫星占重要地位。 1963年7月26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辛康2号” 。</p> <p>  1964年8月19日美国发射的“辛康3号”则是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它成功地为北美洲和欧洲转播了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夏季奥运会的实况。</p> <p>  中国“航天”一词的来历源于钱学森先生的提议,1964年1月钱学森在给《航空知识》中提出,大气层内的航行是“航空”,而大气层以外的航行是“航空间”。1967年9月11日,钱学森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将人类在大气层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图为2011年中国邮政发行《钱学森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1枚</p> <p>  1964年7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现为北京航天五院)在安徽誓节渡发射场首次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T一7A(s1)”生物火箭起飞总重量1.165kg,火箭总长10.81米,箭头由箭尖、密封生物舱上段、密封生物舱下段、遥测舱和回收舱等几段组成。生物舱内有4只大白鼠,4只小白鼠和12只生物试管。试管内分別装有果蝇、须酶及其它生物制品。纪念封由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中国航天邮友联谊会制作。</p> <p>  1965年4月23日苏联发射第一颗通讯卫星“闪电1号”,它的轨道呈狭长椭圆形,以利于苏联同北半球国家的通信联系。</p> <p>  1966年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生物(狗)试验专用火箭,箭头直径600毫米,重量170公斤,火箭起飞总重量1346公斤,飞行高度115公里,于1966年7月15日和18日在安徽誓节渡603基地发射场两次将雄狗“小豹”和雌狗“珊珊”及大白鼠等发射送入太空115公里后,安全返回地面。值1996年7月15日首次发射30周年之际,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特发纪念封一枚。</p> <p>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它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依靠自己力量发射卫星的国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173公斤,超过了苏、美、法、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量的总和。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寿命20天,由于该卫星的近地点轨道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图为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1套航天邮票共6枚,这是其中1枚“东方红一号”卫星邮票。</p> <p>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图为1996年10月7日中国邮政为国际宇航联大会在北京举行第47届年会发行《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纪念邮票。</p> <p>  “乐声环宇——东方红一号卫星”这是越南邮政为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一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图案上印有卫星发射时间,邮票发行时间为1971年4月24日。</p> <p>  1971年阿尔巴尼亚邮政发行一套《中国空间技术成就》3枚纪念邮票,3枚邮票分别为:1,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2,1970年4月29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经过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上空。3,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第二颗“实践1号“人造卫星。阿尔巴尼亚也是世界上最早发行中国航天技术成就邮票的国家之一。</p> <p>  1970年4月24日夜,在茫茫的星海中增添了一颗会唱歌的新星。《东方红》 乐曲从深邃的太空通过电波传向人间,音调准确,音质清晰、浑厚、悦耳。这颗会唱歌的新星就是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名叫“东方红1号“。1971年阿尔巴尼亚发行《中国空间成就》纪念邮票3枚,图为第二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70年4月29日飞越该国首都,东方红乐曲响彻地拉那上空瞬间时的纪念邮票。</p> <p>  1971年阿尔巴尼亚发行《中国空间技术成就》纪念邮票第3枚,中国于1971年3月3日发射第二颗“实践1号”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p> <p>  “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我国于1971年3月3日发射升空,星重221公斤。图为美国对我国“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的监测封,上面加盖“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1971年3月3日”邮政日戳。作为美国范登堡的航空军事基地实寄信函,上面印有毛泽东像、卫星和中国地图及纪念文字,这也是迄今为止目前发现最早记录我国航天活动的一枚实寄封,非常珍贵。</p> <p>  “天外归来——回收卫星”,1975年11月,我国第一次控制卫星顺利返回祖国大地。中国邮政于1986年2月1日发行。</p> <p>  自1975年以来,中国研制的返回式卫星截止2003年己发射17颗,成功回收16颗。返回式卫星可以为用户进行特种项目搭载及科学探测等多种用途。2003年11月3日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1枚。</p> <p>  “雷震海天——潜射火箭”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1982年10月,我国自水下向预定海域成功发射运载火箭。</p> <p>  “腾空万里——飞向静止轨道”,1984年4月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试验地球同步卫星“东方红2号“由“长征3号“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上天。</p> <p>  并于4月16日定点在东经125度赤道上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1996年10月7日中国邮政为国际宇航联大会在北京举行第47届年会发行《中国通信卫星》纪念邮票。</p> <p>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邮电局是我国最早唯一的由军队通信部门和地方邮政部门双重领导的军邮局,它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人。这枚纪念张是该中心军邮局最早发行的一枚纪念张,最早时间为1987年9月17日13点,均使用“甘肃兰州27(支)”的邮政日戳销票,在此以前,限于我国航天活动的军事保密要求,发射中心军邮局没有制发记载航天活动的封片,这枚纪念张成为第一枚从集邮的角度正确记载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发射活动。</p> <p>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合炼,长征4号乙是上海航天局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之一,它是一种常温推进剂三级火箭,起飞质量约250吨,起飞推力2692千牛,全长45.58米。运载能力太阳同步轨道为1650公斤,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为1550公斤。它用于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以及科学实验卫星。上海航天集邮协会为此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进行火箭合炼特制纪念封1枚。</p> <p>  “玉宇明灯——同步通信卫星”,展示了我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时的情景。中国邮政于1986年2月1日发行。</p> <p>  “中国长征2号E”运载火箭于1995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一颗美国马丁公司制造的“艾科斯达1号”直播电视卫星。卫星总重量3吨,使用中国EPKM上面级固体发动机。共有16个转发器,定点西径119度静止轨道。</p> <p>  1996年7月3日,亚太一号A星(HS367)由美国休斯空间通信公司制造,亚太通信卫星公司经营的第二颗通信卫星,重量1385公斤,有24个转发器,用中国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于1996年7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直接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p> <p>  1996年8月13日中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制造、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经营的“中星7号”通信卫星。“中星7号”通信卫星代号为HS一376,重1.4吨,共有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10年以上,定点于东经115.5度静止轨道。</p> <p>  1996年11月4日10时59分,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在四川省遂宁地区顺利回收,这颗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的航天器,是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于96年10月20日从酒泉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颗第二代返回式卫星首次将一面长5米,宽3.3米,重1390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搭载飞上太空。1997年1月1日清晨,这面在太空遨游了15天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庄严地升起,然后将被珍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p> <p>  1997年6月10日,中国长征3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风云2号气象卫星成功送入轨道。在此之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两颗“风云1号”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它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2号”将定点于105度E赤道上空距地面358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卫星具有大面积、实时、连续获取气象观测数据能力。值此发射和定点之际,上海航天集邮协会特制发纪念封1枚。</p><p><br></p> <p>  1999年5月10日北京时间9时33分,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把风云1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5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C星在气象遥感、海洋遥感、空间环境研究、地球环境监测、抗灾救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以及对国际气象业务作出了贡献,并被世界气象组织定为业务星。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一枚。</p> <p>  2004年4月18日中国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试验卫星1号”和“纳星1号”两颗科学试验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为此,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1枚。</p> <p>  2006年12月8日,中航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第四、第五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中电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等研制的风云2号D星,由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p><p> 风云2号D静止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风云2号D星是应用气象卫星,定点于东径86.5赤道上空,具有5个探测通道,每天向地面发回,平时28幅,汛期48幅气象云图。为纪念风云2号D星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特制发纪念封1枚。</p> <p>  2010年6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12号卫星送入太空。上海航天局集邮协会制纪念封1枚。</p> <p>  1999年10月14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将资源1号卫星送入轨道。“资源1号”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院联合研制的地球资源遥感卫星。该卫星重1450千克,三轴稳定,星上载有五谱段CCD相机,四谱段红外多光谱扫描仪,二谱段宽视场像仪,空间环境检测器。“资源1号”卫星联合研制开创了发展中国家航天高新技术合作的先河。值此在长征4号乙火箭发射资源1号卫星和搭载一颗巴西SCD一2号资料采集卫星之际,上海航天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1枚。</p> <p>  2003年10月21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4号乙(遥4)运载火箭将“资源1号02”卫星,搭载“创新1号”卫星送入运行轨道。资源1号02卫星是由中国和巴西协议合作组装和发射的第二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它的发射和工作使中国在地球资源卫星领域达到九十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也是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首次与另一个发展中国家新开展全面合作的卫星项目。值此上海航天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1枚。</p> <p>  我们迎着冷眼和嘲笑,从落后追赶,到引领全人类科技的前沿。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至高度为500公里的预定轨道。无能这项实验成功与否,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深情的说“过去我们的科研跟跑的年数太久了,很多人甚至认为好的东西都得跟在欧美后面才合理,这种感受很不好。这就是我们取名‘墨子号‘的原因。”潘建伟说,墨子最早用实验证明光沿着直线传播,提出粒子概念和牛顿惯性定律的雏形,因此被称为“科圣”。“我们想用名字提醒大家,中国人也可以做很好的科学。从前有、现在有,将来会有更多。”科学无止境,在人类科学史上,可能没有一个学科像量子力学这样几乎动用了近代所有物理学家的智慧,其本质仍然在幽暗中闪烁,令人困惑,“墨子”的升空,将进一步检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图为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制作的纪念实寄封。</p> <p>  今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东方红一号”卫星与核弹、导弹一起,被称为“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图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纪念邮票的首日实寄封。</p> <p>  “两弹一星”即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是一个伟大事业的结晶,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的创举。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于于敏、王大珩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是中国科技界中杰出代表,我们要永远铭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们。今日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值此,上海航天集邮协会特制纪念封、纪念卡各一枚,以资纪念。</p> <p>  中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作为北斗3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并计划于6月发射升空,届时,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将全面完成。从北斗2号首颗星起算,中国已发射54颗北斗导航卫星,距离北斗3号系统建成仅一星之遥,北斗人30多年的“排星布阵”即将功成!</p><p> 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捭阖欧美、厚积薄发,北斗系统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于时空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p><p> (成稿于中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之前,谨以向辛勤战斗在航天科技战线上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p> <p>  电视直播:2020年6月23日9点43分,北斗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