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寺山

靳万强

序:西岩文脉 <p class="ql-block">公元二零二四年四月初八,静宁城西西岩寺山慕公祠落成!</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农历四月初八航拍西岩寺山</p><p class="ql-block">——王亚平</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岩寺山南院的慕天颜祠</p><p class="ql-block">静宁西岩慕公祠,</p><p class="ql-block">屋宇虽小气脉宏。</p><p class="ql-block">宫师一门五进士,</p><p class="ql-block">数百年后复奉祀。</p><p class="ql-block">《静宁州志》载,慕天颜少年时曾在西岩寺读《大藏经》,由释而通儒,始得大境界,故小学术文艺而经世善政,有大成就。近日西岩山李建刚、李小同奔走建祠,问及我取何名字,我说就慕公祠。苏州故有慕公祠,为士人怀恩慕天颜造福地方所奉祭。今能重建慕公祠,为地方文化一大功勋,慕公风尚千古,值其诞生四百年之际,其意义非凡。斯文在兹,风流永存。 ——李安乐撰写</p> <p class="ql-block">慕天颜画像和神牌</p> <p class="ql-block">现存于静宁慕天颜后人家中的慕天颜神牌</p> <p class="ql-block">百度中对慕天颜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慕天颜纪念馆揭牌</p> <p class="ql-block">参加活动的部分慕氏族人和代表。</p> <p class="ql-block">参观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慕天颜纪念馆简介</p><p class="ql-block">(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创建慕天颜纪念馆前言二零二四甲辰年,为静宁先贤慕天颜诞生四百年。慕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清代静宁州阜民坊(今静宁县城)人。生于明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初三日,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一月,世居静宁。据清代《慕氏家谱》所载,静宁慕氏系慕容廆之后。魏晋时期,慕容家族在北方地区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等一系列少数民族政权,称雄北方近百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慕天颜二十三岁中举人,三十二岁中进士第三甲一百九十二名,初授吏部观政后授任钱塘知县。历任历任福建兴化府知府,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北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淮扬等处地方、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由县令成为封疆大吏,位极漕运总督,由此有“慕漕院“慕总漕”之称。又因被授为太子少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光禄大夫正一品衔,有“慕宫师”之谓。优良的家风、优秀的家学,严格的教育,造就慕天颜子慕琛,慕天颜孙慕泰生、慕豫生,慕天颜曾孙慕鏊“一门五进士”的伟业,官运历康熙、雍正、嘉庆数朝而不衰。慕天颜每到地方,即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兴建公共设施,复兴文化教育,积极改善民生、文化教育和发展经济,百姓受惠良久。林则徐总结了慕天颜的九大功绩:“治淮黄也,疏水利也,请蠲债也,减浮粮也,除荒坍也,宽涸田也,均田役也,停捐例也。”其外,慕天颜的悯民、养民、生民善政的实施,民本思想在清代典型代表的继承,“一门五进士”的成功教育,也是他的历史功绩和留给世人丰厚的文化遗产。慕天颜官至总督,为封疆大吏,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迄今无人超越。古代曾奉祀于静宁文庙先贤祠,苏州名宦祠、苏州慕公祠等,后因历史原因,使慕天颜淹没在历史中,不为世人所熟知。为不使先贤功绩埋没,彰昭教育,在文旅局漆新勤、慕氏后裔慕江鱼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由静宁县西岩寺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李建刚、西岩书画院院长李小同发起,邀约地方文化研究学者时下翁、原平凉市文联主席李世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李安乐、地方文化研究者柴王宁等共同参与襄助,在静宁城西西岩寺筹建慕天颜纪念馆。或提供相资料,或书写匾额,或撰写前言,或复刻资料,或积极筹备,在“慕贤”崇圣”的情怀下,不计劳苦,不求回报,不求名利,只为复兴和赓续先贤遗泽。纪念馆征集到有关慕天颜的作品,并复刻陈列展品,有慕天颜画像、神位牌、慕琛《先考鹤鸣府君行状》(复制本)、黄与坚《慕公神道碑铭》(复制本)、慕琛等纂修的《慕氏族谱》(复制本)、从政心得《抚吴封事》《楚黔封事》《督漕封事》《辑瑞陈言》、《慕天颜集》《乡贤慕天颜》、书法作品等,从全方位展示了慕天颜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勋。纪念先贤,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宣传静宁。慕天颜纪念馆作为纪念静宁历史名人慕天颜的一个窗口和名片,必将为静宁文化书写浓重的一笔。敬请个节目贤达批评指谬,更期待参与加入,共同为静宁乡邦文化增色添彩,奉上自己的一份情怀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慕天颜纪念馆2024年5月14日</p> <p class="ql-block">慕天颜纪念馆一角(李平利书写)</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文柴王宁整理收集的慕天颜文字资料</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岩寺山北院的西岩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李建刚会长和李小同院长揭牌</p> <p class="ql-block">画院一角</p> <p class="ql-block">画院一瞥</p> <p class="ql-block">书法欣赏</p> <p class="ql-block">部分书画作品</p> 一、西岩残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岩寺山位于静宁县八里镇小山村西约一公里处,距县城约三公里,山势连绵起伏,大致由北向南延伸,坐西北面向东南,最高峰海拔1964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岩寺山盛夏全貌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夏剑锋 祁永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节气立冬!昨日静宁刚刚经历了一场秋雪的肆虐,今日气温骤降,零下十二度,车行至山下,看上山的硬化路上残雪余迹,看看自己那陈旧的所谓小轿车,自知开车上山确为不易,还有风险,故下车步行上山!领略别样的西岩寺山!</p><p class="ql-block"> 先拍个寺山初冬全景图!再上山也不为迟!好在一个人踏雪而行没有顾虑,好似闲庭信步!时常迫于生活的快节奏,难得慢一慢也是一种享受!久违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21年12月25日未时,再登寺山为美篇再添一景,确为西岩残雪!</p><p class="ql-block"> 感谢王宁冒严寒持机,飞行不易,拍摄困难;</p><p class="ql-block"> 感谢满羌费心驾驶,山高路滑,技术精湛,车技一流,学习致谢!</p><p class="ql-block"> 顿感:三人行,两人为吾师!</p> <p class="ql-block">  好在路上的雪不是很厚,由于温度低也没有消融,踩在上面不仅不滑,还挺稳当的,这也许就是步行的快乐!虽然在上山却也惬意!边走边看,路边的芦苇花向我点头微笑!欢迎寺山今年入冬的第一位来客……</p><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晨光撒在路上,有些路段雪花已然被风吹走,露出她的本色!昨日雪花纷纷飘落,让人心冷颤颤,雪落无情,路何来悔,情殇已然,惟有雪消!有多少雪花,就有多少故事,是凄婉,是哀怨,是离愁,是无奈!雪路罕有人迹,唯有兔足!人与兔无异均不畏严寒!目的确有不同!它为食物而奔走;我为自己的执着而来!</p><p class="ql-block"> 走累了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那一串串足迹,感觉很欣慰!我又一次用双脚丈量静宁的山川!这是生我养我的静宁!</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棵倔强的柳树,他树都已经抛叶自保,而他却独立寒冬,潇洒依然,身处寒冬,饱受寒风凛冽的北风和秋冬之雪,微笑着迎接一切严冬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近在眼前,山路蜿蜒曲折,寺院时隐时现!深山藏古寺,西岩寺山却自始至终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岩残雪之韵</p><p class="ql-block"> 完美的往往残缺,而残缺的有时确是很完美!有一种美叫残缺之美!我曾经不至一次怀疑过西岩寺山,岩在哪里?山为土山,岩从何来?残雪定然会有!因为有些雪它有灵性,会悄悄的躲藏起来,越过漫长的冬季,直到早春!</p> <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这场秋尾巴雪,静宁的初冬还是很温和的!像极了善解人意的深秋,可惜今年的初冬一开始就开始显露它的暴虐和无情!也算这就天!不然真的会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p><p class="ql-block"> 悉知静宁的人都知道静宁的冬天,天特别的蓝,有时你甚至都觉的有些假,其实这是真的;天至蓝则无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情则无友,情至纯则无情!</p> 二、西岩寺山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爬涉,到达西岩寺山简易的通天桥,境由心造,不要在意它的简陋!漫步在其中,你也会有远离城市喧嚣的惬意和安逸!</p> <p class="ql-block">  台阶略显简陋,时至今日也没有安装防护栏杆,行走期间确需注意安全!回望雪路,留下一串足迹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  仰望西岩寺山,残雪,残旗,残门,满目萧瑟,寒意十足!</p>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山门,细看还有当年石杵留下的夯土痕迹,确为人为修建山门所在!</p> <p class="ql-block">  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黄绿;当蛙鸣隐匿于泥土,雁影飞逝于南天;我们遇见浅冬时节的西岩寺山!</p> <p class="ql-block">  位于山门内寺山东侧的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土地庙</p><p class="ql-block"> 土地神源于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公羊传》收录曰:"社者,土地之主也。"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引《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清翟灏《通惜编·神鬼》:"今凡社神,俱呼土地。"</p><p class="ql-block"> 土地公多为长者,为道教中地位最低的方神,曾在《西游记》里被齐天大圣多次遣来,询问地方情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位于山门内西南侧的山神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庙内山神塑像 </p><p class="ql-block"> 山神的传说源远流长。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就已记载了有关山神的种种传说。《太平广记》里也收录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庐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经》里还对诸山神的状貌作了详尽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古代中国人民将山岳神化而加以崇拜。从山神的称谓上看山神崇拜极为复杂,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p><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所供山神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两个巡山确是面目狰狞,甚是凶悍,可镇山间利鬼!</p> <p class="ql-block">山神的左右护法!土地山神为西岩寺山第一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沿此路而上东则恰逢子孙宫</p>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上的子孙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岩残雪之残</p> <p class="ql-block">  西行数十步进入眼帘的是没有悬挂牌匾的一处庙宇,进门可见所供为:无量祖师和药王祖师以及福禄寿三星诸神位!</p><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的庙宇相比较城区附近的文屏山和烽台山则比较破旧,简陋!有些庙内没有塑像,只有牌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为第二层!</p> <p class="ql-block"> 沿简易的台阶再次顺山而上就是西岩寺山最为著名的玉皇洞!</p> <p class="ql-block">西岩寺山夏日别样风光</p><p class="ql-block">此间小路可通玉皇洞</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2020年初夏所拍摄的玉皇洞全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玉皇洞内部景象</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别称有玉皇大天尊,高上玉皇,玉皇赦罪天尊,玄穹高上帝,老天爷。</p><p class="ql-block"> 玉皇大帝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有穹苍圣主,诸天宗王之称,赞玉帝之尊,权大化,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开天执符。</p><p class="ql-block"> 主承太上无极大道之法旨而含真御历,金阙四御辅助,北极四圣佐护,神霄九宸大帝拱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统领万圣。</p><p class="ql-block"> 此为第三层</p> <p class="ql-block">  回望玉皇洞!残雪熙熙,青龙欲飞,晨光普照,似有仙气萦绕!</p> <p class="ql-block">  由玉皇洞开始航拍模式,感谢王宁倾情拍摄!致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哼哈二将(左为哼将,右为哈将)</p><p class="ql-block"> 两位神将”原先只是“一位”金刚力士,本是佛教护法的“二十诸天”之一的密迹金刚。</p><p class="ql-block"> 哼将郑伦原为商纣王的部将,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给他窍中二气,将鼻一哼,响如钟声,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大升斩死。</p><p class="ql-block"> 哈将陈奇也是商纣王的部将,曾受异人秘传,养成腹中一道黄气,张口一哈,黄气喷出,见之者魂魄自散。后来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封神时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便是中国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p><p class="ql-block"> 后来哼哈二将在佛家道家都是重量级的护法神士!</p> <p class="ql-block">  曾经站在此处张望正在修建中的静庄高速公路,畅想静宁未来的大发展……</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多想了!居庙堂之高可以忧民,如我等泛泛之辈,身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家者而已!矛盾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哈哈😄皆为笑谈)</p> <p class="ql-block">  此间白雪与落叶相映成趣,实不忍心踩踏,不妨再沿台阶而上到达最为平坦开阔的西岩寺山主道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此为第四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禅在眼中亦在心中!修禅即为修心!迷时佛渡,悟时自渡!余无力渡他人之心,但余可自渡!明镜本无台,修心无需寺,出家不可,可以出心,本无尘埃,何来沾惹!自有佛心道骨,身处何地亦可修行!行即为心!善念善行!</p> <p class="ql-block">晨钟是为铁钟,略有锈迹!</p> <p class="ql-block"> 弥勒佛(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意译为慈氏,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p><p class="ql-block"> 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p><p class="ql-block"> 愿世人皆有大度容人之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白银埵,身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他负责守护东胜神洲,以乾闼婆、紧那罗、富单那、毗舍阇等为持国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四天王。</p> <p class="ql-block">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身为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负责守护南赡部洲,以鸠盘茶、薜荔多等为增长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五天王。</p> <p class="ql-block">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水晶埵,身为红色,穿甲胄,手缠一条金龙,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他负责守护西牛贺洲,以龙王等为广目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天王。</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黄金埵,身为绿色,穿甲胄,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他负责守护北俱芦洲,以夜叉与罗刹为多闻天王的部众,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三天王。</p><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我按方位:东南西北介绍……🙏🙏🙏🙏)</p> <p class="ql-block">  暮鼓不见鼓和其他山场类似,皆怕风刀霜剑,严寒酷暑所毁!寺院清贫无力后置!</p> <p class="ql-block">暮鼓亭是为2019年新建!</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他机观端主怒样,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 便可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协教阿弥陀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善萨一起是「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 观世音善萨是佛教中慈悲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一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善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p> <p class="ql-block">后增修观音亭</p>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西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寺院东侧的观世音菩萨大殿</p> <p class="ql-block">位于寺院西侧的玉帝佛和关老爷武财神大殿</p> <p class="ql-block">寺山禅院,九层铁铸佛塔和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  土木结构大雄宝殿 已经年久失修!</p><p class="ql-block"> 大殿殿顶急促,神兽单调,墙皮脱落,不堪重负,本是土木结构不耐年份。殿内塑如来佛祖、十八罗汉、观世音等菩萨,顺时观展,紧可容纳几人。</p> <p class="ql-block">西岩寺山九层浮屠铁塔</p> <p class="ql-block">  曾经多次去西岩寺山,感觉这座塔如今是西岩寺山最有灵气,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寺山佛塔(拍摄:祁永凡)</p> <p class="ql-block">  相传北魏时期就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而得名,曾是静宁最早最大的道教圣地。山上气候宜人,草木茂盛,奇花异草遍野。已准备恢复修建新的大雄宝殿、玉皇洞、菩萨殿及塑像26尊,存有壁画36幅,收藏部分汉砖瓦、枯木化石等重要文物,是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p><p class="ql-block">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史载历八帝共计149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p><p class="ql-block"> 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p><p class="ql-block"> 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称帝。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p><p class="ql-block">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 [3] 从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公元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列入正史本纪者8位),享国149年。 </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数曾发展到二百多万。北魏道教,主要是经过寇谦之改良的天师道。当时佛道两家的斗争十分激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大举灭佛。北魏文成帝在平城开凿了云岗石窟。</p><p class="ql-block"> 北魏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及私人的赞助,佛教十分兴盛。云岗佛教石窟约兴建于公元460年,由上千位工匠历时约三十五年后完工,洞窟内有雕塑及与绘画。之后,北魏孝文帝亦于龙门兴建石窟。云岗石窟的佛像属较静态的罽宾风格,龙门的造像形式则较流线飘逸,开始展现中国风格的影响。北魏的陪葬陶器亦受到佛教影响,强调“正面性”及对称。与此同时,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也在北魏时期发展较快,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p><p class="ql-block"> 北魏大部分时期,由于国家及私人的赞助,佛教十分兴盛。云岗佛教石窟约兴建于公元460年,由上千位工匠历时约三十五年后完工,洞窟内有雕塑及与绘画。之后,北魏孝文帝亦于龙门兴建石窟。云岗石窟的佛像属较静态的罽宾风格,龙门的造像形式则较流线飘逸,开始展现中国风格的影响。与此同时,位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也在北魏时期发展较快,如第243石窟北魏时代的释迦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岩寺山,自古是静宁第一名山。 </p><p class="ql-block">据《静宁州志》载:“西七里曰西岩山,有甘泉五(上建佛刹)”。“味清冽,上有古寺,八景谓之‘西岩积雪’。”“明正统间,有游士来西岩寺山,教读书人杨仪真草书法,留‘瀛洲’墨宝。”从中可以窥视出西岩寺山在当时佛教中的盛名。清知州黄廷钰在《游西岩记》中云:“环静宁皆山,而西岩独高。未及岭有古刹。腊履登高,一览众山小矣。下瞰城郭,隐现于烟树出没之内,郁郁苍苍,亦山州一胜概也。”西岩寺山之高、名气之大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作为静宁州之名胜,常被文人雅士青睐吟咏。清康熙年间的州牧祝祥在《西岩积雪》中写道:“西岩层叠势崔巍,雪后峰恋次第开。石蹬纵横银作界,僧房高下玉为台。丰年有兆先占麦,春信无凭欲寄梅。”清朝人吴之珽在《夏日游西岩》中写道:“一上西岩幽兴奢,更寻古寺人烟霞,三春草合无人迹,四月山寒开杏花。”</p><p class="ql-block"> 清州牧丁克成在《夏日同人游西岩寺》中写道:“禅栖岑寂俯郊西,一径云深路欲迷”。“烟浮野水残阳少,山抱孤城远树低”。“烟笼远柚千山暮,风落高岑万木秋”。一幅烟波浩渺绿树葱茏的山树美景呼之欲出。黄廷钰在《游西岩记》中写到:“山故有槛泉五,可以引塘,可以种鱼,可以作亭,佛座数层,曲径回廊,多植竹树,人影出没,可以图画。”昔日风景优美的西岩寺山中,泉水、池塘、游鱼、亭台、寺庙、回廊、茂密的竹子,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曾经的繁华已随着时光而去,不能与现在的文屏山、峰台山相比,许多人甚至不知在何处。我想起清康熙年间的拔贡赵为卿在《西岩怀古》中说:“一上西岩尽草莱,当年景物半成灰,何时仙客重临此,再写瀛洲两字来?”西岩寺山何时才能重回昔日名胜的繁华景象?我们在回来的路上,指指点点着打造西岩寺山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文字节选《西岩寺,何时仙客重临此》作者:武瑛,女,七零后,静宁县志办公室干部。参与编纂《静宁县志》、《静宁县军事志》等地方文化书籍。在《甘肃日报》《平凉日报》《崆峒》《六盘山》等刊物发表散文多篇。</p> <p class="ql-block">从西岩寺遥观正在建设中的静庄高速公路!(2020初夏拍摄)</p> <p>从静宁寺山电视转播台俯瞰静宁县城</p> 四、喇嘛泉 <p class="ql-block">  在山角下由此上山可以到达寺山喇嘛泉</p> <p class="ql-block">  2020仲夏和祁永凡大哥夏剑锋大哥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时节跟随相师傅去寻访喇嘛泉!</p> <p class="ql-block"> 喇嘛泉</p><p class="ql-block"> 西岩寺曾有甘泉几许,清朝人吴之珽有诗:“生爱泉香流净土,不堪僧尽散恒沙。”我们并未见到。不过,明清的西岩寺应该是树木繁盛,泉水流觞,盛极一时,是明清地方官员游历赋诗的好去处。寺院文化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了它的厚重和辽远。或许经历了沧海桑田以及不为世人所知的变故,现在的西岩寺寂寂无名,不要说外地人,就连本地人也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美丽的静宁欢迎您来观光旅游,休闲避暑,感受别致的西北风情。</p> <p>静宁县行政区域图……(来静宁我可以做你的领路人)</p> 五、回望寺山 <p class="ql-block"> 西岩山记</p><p class="ql-block"> 静宁城之西七里,有山曰西岩山,山势独高,林麓丘壑,景物迨异,为静邑胜地。又因地僻,人形罕至,今故清寂,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山中有西岩寺,处山坳间,幽静避风,碧林掩映;日光婆娑时,烟霞生焉。有阁楼窟室,画栋彩塑,佛道共居于仙山也。寺中有一洞,青砖箍砌,外有飞簷,然久已失修;堂奥暗深,清凉而沁人无上,中有塑像数尊。观其洞,似为旧之遗存。</p><p class="ql-block"> 寺之深处,有一大殿,匾题曰:大雄宝殿,为寺之正殿。其前有浮屠铁塔,经幡匝布,其侧又有两伺殿。虽所建庙宇者众,然器宇促狭,多不可观。可观者,惟满寺桃树也。三月之时,桃花怒放,灿然满山,然亦不胜寂寞。</p><p class="ql-block">桃树百余株,皆枝干粗老,青苔斑驳,约百年之久。花开满枝,艳丽满目,如万丈锦,若华色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已出口中,不觉心旌旗摇。遥想古之文士佳丽,博带宽襟,娥眉清扫,游艺桃丛,觥筹交错,已而诗文唱和,气满西山,烟霞与共。州志载有山泉五眼,今已枯竭,惟有黄土乱草,无可寻迹。倘使有泉溪汀泈,曲绕而下,断桥小径不胜古人图画诗意。山腰之北有今人所砌之“喇嘛泉”,泉名略俗,泉水清冽,盈盈一池耳。</p><p class="ql-block"> 想古之先贤,多流连西巌。静宁州十四进士就读州学,闲时悠游,无不饮于斯泉。煮茶品饮,斗杯间豪气冲天,不无快意乎。若名之曰“进士泉”,修以石阶曲栏,引流下溪。斯追慕先贤,犹可造士子之志也。 </p><p class="ql-block"> 崖边多见青砖瓦当、残陶兽首,似为古寺遗物。崇祯间进士王瓆写《静宁州重修西岩寺募缘疏》,记寺之盛衰消歇,其感念佛缘,得隋唐旧碑半碣。然惜乎残碑早已无踪,瓆所书勒之募缘疏碑也亦无迹。明末崇祯间,李闯兵乱,张献忠数次攻戮州城。揣张屠之残暴狂虐,生民荼毒何其之深。 </p><p class="ql-block"> 同治回乱及民国匪患,灾祸接踵而至,以致夷为瓦砾,芜草凄凄。另传兵罹之祸,基督将军冯玉祥亦与其中,时其部曲驻兵静宁,毁古旧建筑以作烧柴之用,粗暴至极。然此为民间传说,未为考证。后又有狂飙激进,民众烈烈,拔卉焚植,旧迹荡然无存。州志有载,西岩寺罹难破败,唯山门处明代游士所题“瀛洲”二巨字甚为刺目,于残垣断壁、烟薰火燎间屹然不倒。</p><p class="ql-block"> 王瓆墓在西岩山簸箕地,不可寻。旧传古寺有藏经洞,顺治间进士慕天颜读大藏经于斯,慕公行状有载。今灰飞烟灭,洞亦无存。</p><p class="ql-block"> 然世事沧桑,景物残败,蒿草埋汰,早不复昔之盛况。抚木慨歌,山谷轰鸣,飞鸟为之徘徊,悠悠而下泪。古寺冷清破败,唯松风与在。</p><p class="ql-block"> 是日风清日丽,乙未三月七日。</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安乐,1980年生于甘肃静宁。天水师范学院毕业,现静宁县文萃中学美术教师、《文萃学苑》责任编辑,工作之余从事艺术理论及地方文化研究。曾获2008年及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甘肃省第二届文艺评论奖,平凉市第三届、第四届崆峒文艺奖。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美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感谢安乐老师赠送佳作!🙏🙏🙏</p> <p class="ql-block"> 从西岩寺山放眼望去,静宁县城四周可发展的地方依然是四面开阔,愿我大静宁的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发展形势一片大好!愿我成纪人民幸福安康!愿我中华国富民强!愿我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好!</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静宁城祥和而宁谧</p> <p class="ql-block">  没有蝉鸣,只有鸟叫!此时的西岩寺山很安静!</p> <p class="ql-block">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每一缕春风都值得期待!区区几十天,短短几个月,我们在奋斗中蕴藏,在沉默中历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期待属于我们的春天。静待花开!</p> <p class="ql-block">  静宁县城之西有寺名为西岩寺山,周末您有闲暇,可驾车从静宁县城新中医医院大十字沿西而行,从小山村路口进入,顺村西硬化路走,绕村而行,远远望见山间有庙宇寺院时向西转弯!顺山而上可到西岩寺山!</p><p class="ql-block"> </p> 六、静宁八景之一 <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曾经在静宁名噪一时,其中西岩积雪是为静宁八景之一,今有幸得安乐兄拍摄的视频一段,确知古人诚不欺人,西岩积雪为静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靳万强先生的《西岩寺山》赏读 静宁不大,闻名华夏,静宁不小,故事不少。 </p><p class="ql-block"> 提起静宁,可谓山山有故事,村村有传说,古代的,现代的,历史的,人文的,宗教的,应有尽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p><p class="ql-block"> 万强先生深恋着静宁这块热土,把目光、镜头对准了这块熟悉而又神秘的土地,努力挖掘、记录、抢救发生在这块沃土上的故事,这是摄影人难能可贵的情怀。他为此数年奔波,顶风冒雪,厉尽坎坷,乐此不彼,收益颇丰,可敬可赞!</p><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和其它山场一样,将儒释道融为一体,使原本平平常常的普通小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吸引、召唤着人们走近它。</p><p class="ql-block"> 初看,这些山场似有浓烈的宗教和迷信色彩,当你真正走近它,了解它,读懂它,就会发现,这是儒家文化、道学文化、佛教文化在华夏大地根植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儒释道文化也在与时俱进,赋予了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元素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是勤劳智慧的华夏子民思想行为的杰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扎根于百姓心底。儒释道文化千百年来始终教育人们弃恶扬善,弘扬正气,激励、引导、鞭策人们奋进,显现着它极强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西岩寺山以小见大,成纪文化源远流长,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助力补遗。</p><p class="ql-block"> 为游记《西岩寺山》鼓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文祥</p><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12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致谢武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