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教育的匮乏,都是危险的。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br>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再启蒙和再教育是人类在这次疫情中获得的普遍觉醒。五色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之中 去体认、感悟、去探究、去创新、去生存... ”在一个升沉未决的时世里,各种层面与情境下的自然教育,都应当被优先推行。动植物的分类、演化,天文、地理与物候的日常知识,以及相应的行为能力,是我们接近自然最重要、最朴素的途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培养孩子葆有一颗敏感而又专注的心灵,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抚爱和陶冶。 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熊与蛇的冬眠,对于中国的孩子而言,早已成为影像里和童话书中遥远的童话。电商物流越来越发达,让新生的“数据一代”对与自然隔绝的状态,更具有不凡的承受力。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漠然,那不是他们的错。<br>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也会就此埋下今后取得重大成就的种子。<br>常在自然环境之中,人体新陈代谢、呼吸、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等,都会发生良性变化。自然教育也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有益于孩子更好控制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知觉动作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高;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不治而愈。 自然教育,“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是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 对其他生命产生兴趣,可以让人更客观地认识自我;是深刻影响实际生活并从自然之美中获得快乐的最大源泉,并且“影响着我们细微的感情”;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也只能在自然教育的范式下才成为可能。 “自然教育”绝非仅仅如其表面上“拈花惹草”式的休闲消遣。自然教育要求青少年不仅要观看、考察、记录,也要绘画、拍摄、分类,甚至进行实验、撰写报告等;强调亲力亲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素养,能强化增益科学精神;对于传统门类的课程学习是有促进的。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借助“气候”“水文”“植物”“土壤”等知识,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感知动植物之间共生共处的奥秘、物种多样性的意义、进而能够从自然史的高度上,去理解生命演化与文明的关系;寻找关联但并不特别在意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样的学习观念,对过度专科化、职业化、专家化的现代教育是一种纠偏,也正好有助于学生切实理解现代知识分科的意义和局限。 如果有一天,我们因某种传染病被隔离了,或遇到地震之类的灾害,以及其他始料未及的动荡,所有人身陷险境自顾不暇,这时与家人走散的孩子独自走进山林,他该如何生存?<br>此时,迷路、野外环境中急性肠胃炎等疾病、食物中毒、毒蛇、毒虫袭扰、外伤出血等不可预知的安全问题,都可能会一一浮现。可以想见,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太专注于学业和才艺,但实际上,孩子在非常时期的生存能力,也是同等重要。<br>不说上面的极端情境,就是停电停水停车,现在的孩子就会手足无措,乱作一团。当危险真正到来时,我们才会发现,平时学习的钢琴、书法、舞蹈……实在是派不上用场。 花草植物鸟兽昆虫能增加青少年与自然的同情心与同理心,使他在以后的成长岁月里,会本能地、持续地寻找沟通与理解。 孩子需要及早学习自然情境下的安全与求生技能。比如受伤了如何清洗和包扎伤口,比如学会在户外找到饮用水,知道哪些水不能喝,哪种野菜、蘑菇能吃,如何加工。不一定是野外,这些技能也包括居家生活,比如在家里开展园艺劳作,如何在阳台上收集雨水以备急用?如何在没有自然光的空间里种菜,如何选择品种?不得不喝的脏水,应该如何净化,等等。<br>观日月星辰来辨方向和时间,察山川形势风云雨雪以定方向与行程,择水草而居,钻木以取火——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其知识主导类型就是这种自然教育式的智慧。我们现在要说,这些都是现代人,尤其是以后的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性技能。 自然教育不是旅游度假,需要的是系统、完整的课程,是各种自然教育手法的有机组合,包含明确、可累积、可评估的课程目标。有专家在倡导一定的社区培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识花认草、植物绘画、农作物体验等),学校里的自然教育课程,以后也会不断丰富、细化。 源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野外生存与生活训练,包括登山、野营、野炊、长途徒步旅行、攀岩、漂流、涉水溯溪、搭绳过界、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觅食(水)等具体项目的实践活动,也属于自然教育的范畴。美国教育界也很早就将学习、劳作与野外生存联为一体,重视自然意识对个人成长的作用。<br>日本有自己独特的校外教育模式,是中小学校课堂的有益补充与拓展延伸。各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设施,在社会人士的指导下,开展各种自然研修、体验活动,比如生产活动体验、志愿者活动、观察实验、小组学习、河川探险等,通过这些活动,深化课堂中环境问题的学习,并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性、社会秩序保持一致。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孩子年龄大概在12岁以前,父母还勉强做得了主,这也是自然教育的迫切性所在。高山厚土能补元气,日精月华可健筋骨,如果还来得及,我们一定要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华秋实的流转之中,重新建立孩子与自然的内在联结,建立他们与土地最本真的情感纽带,使他们不再将一个数字化的、经过规训的自然当做是自然本身,也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凝视、倾听与领悟,都有了色彩、生机和意义。 <div>自然教育、实践育人、五色教育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大自然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服务”是龙江“五色教育”的初始,也是“五色教育”的终极目的。在真实情景之中多种方式和方法、运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创新来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色教育"我理解就是在龙江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背景的教育,“五育”在“五色”中落地......</div><div> 化资源为课程、在这样的课堂你会引导孩子们去玩吗?</div><div> 教育比教学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需要......</div><div><br></div> <div><br></div><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