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杂感

芳草香

<h3>  我们作为家长,扪心自问:“你真的能全面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吗?”还是总被某个具体的突发事件左右,带着情绪和偏见去评价。令自己一时满意的时候就去无针对性的评价,没有指出其可努力的方向,而是抛开所有一味对孩子展现我爱你 ,你就是金子啦,看着孩子浑身发光,怎么看都顺眼。最荒诞的奖励似乎来得那么随意,代替了肯定的语言所带给孩子去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以为奖励就是终点站。奖励形式再俗点,莫过于一次及时行乐,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同时滋生了。比如奢侈,比如享乐。而当发现孩子令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就又站在另一个对立面,对孩子全盘否定 ,完全由自己的情绪所支配,没有客观理性的评价,指出他其实只是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在你上次看着他是金子的时候已经就存在着。只是没有触碰到那个能点起它的引线。此时的我们或许看着孩子就是一坨屎,所有的厌弃之色表现出来。用恶毒的语言暴力打骂泄愤。让自己出了这口戾气。自然孩子嘴里是执拗的话语,心里是沮丧失落,是怨恨,是自暴自弃,或是玩世不恭的态度。问题再次被搁置。这又是一个终点站。指出问题在人的心里层面上是不被欣然接受的。如果能。也是由于他已经很成熟。古代皇帝有专职谏言的官员。即便是皇帝即便是专业,也是讲究方式方法的。还记得著名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吗?就是委婉的谏言。芬兰儿童技能训练法就以委婉的梯度式语言和步骤达到了提出问题,转化问题为训练技能的目的。因为训练技能乐于心里层面上积极接受。指出问题通常是不欢而散。如果老板对员工指出问题的方式欠妥,可能第二天就收到了员工辞职信。而过于直接的谏言大臣,可能也就被斩或降职了。也许你说我就能欣然接受对方指出问题,因为忠言逆耳嘛。而往往是当你还没有判断对方只是在给你提问题时,已经被激怒了。当对方身份高于你时,你可能还只是不悦,压抑一下自己的情绪。当你觉得没必要受制时,也就成了前面我说的辞职员工。一个问题的转化训练是有个不可预知的时间的。不是所谓的21天,也不是晒晒朋友圈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我还记得春晚沈腾的小品。讽刺的是形式主义。的确,目前有很多人变得浮躁,有的人自身虽不屑于形式却被形式主义所拖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披上形式主义的外衣的话,就难免令人质疑其隐藏在背后的真正的效果。</h3><h3> 简而言之,我在啰嗦这些话的目的是告诫自己:指出问题比盲目评价重要,指出问题需要技巧。</h3> <h3>如果我分享了我的杂感,而你恰巧有那么一点认同。对我来说无意义。因为美篇初心是我自由书写的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