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们的教研中一定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教研主题如何更鲜明?教研内容如何更聚焦?教研流程如何更规范?教研方法如何更科学?等等。在区教研室幼教部发起的“锚定主题,逐层破冰,成为高质量陪伴者”专题研究驱动下,伴随着长宁区“云间童趣——育儿联盟”提供的线上互动平台,在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和新实验幼儿园的引领下,联合武夷幼儿园、兆丰幼儿园、愚园路第五幼儿园、长华幼儿园、童欣幼儿园、金钟幼儿园,联盟体再度合作,与老师们共同携手,针对如何开展有效教研、如何提升教研质量展开联合研讨。</p><p> 虽然,我们都在为幼儿园的开园返学做着各种准备,虽然,我们都在感叹时间过于仓促,但我们依然相约“云端”,开展主题教研。联盟体共同关注幼儿的学习活动,强调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关注儿童立场、儿童视角。确立教研的主题,分析、识别孩子的学习过程。</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从“看见”到“看懂”幼儿</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选题的背景</b></p><p>《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观察了解儿童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之一,观察能力也是作为幼儿教师所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认真、细致地观察,是最直接地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研究幼儿最有效的办法。提高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观察能力,有效捕捉来自于幼儿的信息,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教师如:缺乏经验、观察记录能力较弱的新手型教师;易过度依赖固有教学经验的经验型教师;对活动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专业度和精准度还是不够的成熟型教师等,老师的观察能力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通过主题教研我们想引导教师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看”见与“看”懂,从而深入落实“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实践与研究。</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方案</b></p><p> 我们共同围绕“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主题研究。经过前期理论以及实践相结合的研讨过程,教师们基本已达成一致: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除了耐心的观察,真正的从科学的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以外,更多的是需要拓宽对幼儿发展维度的认识,精准分析幼儿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目标之间的空间,调整教师支持行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针对在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中“看什么”与“看”的意义,进行了头脑风暴并达成共识。在“看”幼儿的原则上,我们尝试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从“看”到“看懂”,也使预设和生成相结合,从要“看”到享“看”。主题教研活动在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教研目标明确,让教师在现场观察后在观察记录表的引导下,讨论与梳理同步,将部分经验整合为共同经验。</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认识</b></p><p> 通过在主题教研记录表中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的观察与记录,我们以幼儿学习行为中幼儿发展的观察维度为重点进行观察分析,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上达成共识,在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从而在完善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的观察维度之外,形成了一定的观察原则,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并对后续环境、材料的调整以及支持有所反思优化,同时也提升了教师观察与分析的精准度和支持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的关键保障。教师通过观察也研讨形成了关于幼儿发展观察维度一定的共识。后续我们还将计划组织教师进行观察案例的撰写,通过案例检验教师对于教研收获内化的有效性;同时针对素材的选择调整为相同的内容提供不同的设计,在比较与讨论的过程中提升教师对主题的思考和反思能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关注幼儿、发现经典故事中的新可能</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愚园路第五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选题的缘由</b></p><p> 《小兔乖乖》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几乎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听过这个故事。同时,《小兔乖乖》也是幼儿园小班学习活动中的一个主题内容,《小兔乖乖》的故事作为主题中非常经典成熟的语言活动,它的目标和环节有比较固定的表述形式和开展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递进,在教育理念及方法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语言领域活动的教学方式是否还适合现在的孩子?引发我们老师思考。结合我园课程,如何使用新方式演绎经典故事,开展集体活动,发现幼儿更多的学习可能性,我们将教研的主题确定为“关注、发现经典故事中的新可能”。</p><p> 围绕教研主题,分解成四个专题系列,将本阶段的教研活动逐步深入推进,具体如图:</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预期目标</b></p><p> 1.教师对幼儿在集体活动《小兔乖乖》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以及回应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基于儿童发展形成有效的教育行为。</p><p> 2.调整、完善活动方案,积累园本课程资源。</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背景—第三次活动</b></p><p> 本次的主题教研活动是这一系列活动中的第三次活动。在之前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梳理了语言活动教育目标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与小班年龄相关的不同领域中的关键目标。这些内容是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基础。</p><p> 我们将根据视频片段一起讨论发现幼儿在过程中的学习及教师的支持方式。</p><p> 话题讨论围绕四步中的关键词: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幼儿哪些学习,为什么?</p><p> 开展暴风讨论,老师可以做些什么?还能怎么做?这个过程可以体现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手段,提高对幼儿学习可能性的判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体验—反思</b></p><p> 传统经典的儿童故事必然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内容,但是孩子对于熟悉的故事,可能也会出现对原本的活动开展方式兴趣度不高的情况。突破传统,改变经典故事的叙述方式与表现形式,突破孩子的已有经验,正是教师对《小兔乖乖》这个活动的新的价值判断,发现了孩子更多学习的可能性,使活动更加整合。</p><p> 从本次教研活动的效果来看,教师还是比较会观察幼儿的行为的,能够发现幼儿的一些细微的小动作及表情,这是教研中的“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在问题“可以做些什么?”中也能结合工具进行分析。但是教师对于“还能做些什么?”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尝试。</p><p> 不同班级的幼儿开展《小兔乖乖》活动时,方案是否需要调整?老师还能够做些什么?这些是需要老师再次实践和思考的。幼儿园学习活动中的传统经典故事除了《小兔乖乖》以外还有很多,能否挖掘更多可能性,也是需要继续思考的。</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看见儿童,看见学习过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武夷路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选题</b></p><p>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就已经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保护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园教师在创意美术活动中,除了根据幼儿的特点与需要设计活动,更是感悟到解读幼儿的作品、聆听幼儿的心声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此,我们通过主题教研,从关注“教师怎么教、教什么”转变为“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将教学的视角回归到儿童身上,聆听童声、解读童心。</p><p><b style="color: rgb(1, 1, 1);">设计</b></p><p> 在开展主题教研时,我们经历了从教师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教案到从幼儿的视角去识别经验、分析素材的研讨过程;把“如何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把美术活动变成孩子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作为我们研讨的关键问题。 </p><p> 以创意美术活动研讨为例,我们首先进行现场观摩,根据“观察记录表”,通过“观察、询问、倾听”等手段进行一对一的现场实录;然后通过“幼儿作画过程记录”对幼儿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再后将记录表与幼儿作品相结合,进行分析讨论:“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其中发生了怎样的学习……”最后,就是我们的“思维碰撞”时刻:从儿童的角度去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我们的活动设计、组织策略是否激发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如何体现或调整?”</p><p>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研讨过程中,我们去理解幼儿的想法、了解幼儿作品的含义,从而有目的的支持孩子的创作、优化我们的活动设计。当孩子的作品立体的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创作的火花与无限的想象!</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感悟</b></p><p> 在主题教研的研讨中,我们围绕创意美术活动以“一对一的观察”、“一张表的记录”、“一幅画的欣赏”等研讨方法,观察与倾听儿童的想法、分析和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识别与支持儿童的学习。</p><p> 我们深知“以儿童为视角”不是一句口号,努力把自己当作孩子,尽可能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回归儿童本身,去把握儿童的经验和生活,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看见儿童、看见学习!</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从儿童的趣味出发设计与实施美术集体活动</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兆丰幼儿园</b></p><p> 真正的儿童视角是以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以儿童的耳朵去聆听,以儿童的思想去思考,以儿童的兴趣去探索,以儿童的情感去感受。</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明确教研目标</b></p><p> 我园围绕趣味艺术集体活动,探索从儿童视角推进幼儿积极主动表达表现的方式,梳理出能激发幼儿有趣地、主动地、个性化地表达表现的方法。</p><p><b style="color: rgb(1, 1, 1);">运行教研模式</b></p><p> 在开展主题教研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研讨模式。一种是由年级组和课程小组成员共同优化活动方案,由四位教师一同进行实施,然后选出一名教师对方案进行再调整,最后在大教研层面进行展示。</p> <p> 另一种是年级组和课程小组共同设计活动方案,由骨干教师带头先实践,再由三位平行班教师进行内化与调整,最后由骨干教师优化方案在大教研平台上展示。</p> <p><b style="color: rgb(1, 1, 1);">细化教研方案</b></p><p> 以小、中、大班开放的趣味化美术集体活动为例,在开展主题教研前,先通过优化前后方案的比较,梳理出趣味化艺术集体活动设计时如何体现儿童视角的思路和方法。</p><p> 第一部分,先由执教的教师简单的从方案前后优化的调整内容和现场实施两方面进行反思。让教师们对整个融合主题中的集体活动的由来和设计思路有了初步的了解。</p><p> 第二部分,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将教师按4+2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围绕如何从儿童视角出发,开展教与学,进行小组讨论。</p><p> 第三部分,围绕优化的方案对幼儿在活动中有趣地、主动地、个性化地表达表现有何作用?具体体现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开展讨论。我们运用微信现场发言的形式,让每一位教师的观点能够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展开互动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围绕思考问题进行了讨论,即节约时间又让教师们在互动中了解同伴们的想法,让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其中。</p><p><b style="color: rgb(1, 1, 1);">达成教研共识</b></p><p> 整个主题教研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对实践活动案例的剖析,对原有活动设计的优化与完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于主题背景下艺术集体活动趣味化开展的解读、再设计与实施的经验。最后通过问卷星教师填写问卷,了解教师在主题教研中是否真正得到收获和提高。</p> <p> 通过主题教研的研讨,以案例讨论引导教师时刻关注幼儿,会反思幼儿的表现与感受,及时进行调整。教师在观察孩子的同时,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不断螺旋式上升。</p><p> 教师通过主题教研,真正走进了幼儿,静下心,蹲下来,凑上去,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幼儿。教师试着从儿童的视角,站在好奇的立场看问题,教师只有以这样的视角去观察,才能更了解儿童,成为儿童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成为一名反思研究型教师。</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童眼看绘本,促进数发展</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长华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确定主题</b></p><p>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在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时,我们越来越强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可是反思作为老师自身,我们的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能力是否又能适应幼儿的需要呢?今天我们就小班级组呈现的绘本教学活动《彩色鸟》观察、解读幼儿对绘本中数元素的运用展开研讨。 </p><p><b style="color: rgb(1, 1, 1);">设计方案</b></p><p> 好的绘本会蕴含很多好的教育元素在其中,在主题教研活动开始之前,老师们已经事先观摩了由教学活动《彩色鸟》延续的区角活动“彩色鸟的羽毛”,未能参与观摩的教师观摩活动视频。在主题教研活动开始的前两天将“教研活动告示单”告知老师,让老师们事先做好充分的教研准备工作。</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展开研讨</b></p><p> 针对区角活动“彩色鸟的羽毛”老师们开展研讨,同时围绕:老师是否观察幼儿能用点数的方法来数数?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正因为有了前期的准备,所以老师们讨论的点非常聚焦。大家群策群力,以期共同解决,实现同伴互助效益的最大化。一同解决老师提出的困惑,并进行调整。</p> 在教研活动最后,我们也是给到了老师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你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是如何去贯彻?如何在绘本活动中去挖掘、探索数元素?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感悟</b></p><p> 整个主题教研活动,我们看到了教师们一场“头脑风暴”引发的思考与碰撞;一场“辩论式”老师们正反方观点的坚持与辩驳;在整个教研团队中更看到了青年教师的“年少气盛”,经验型教师的“传、帮、带”。相信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是老师们思维的碰撞,会带给大家更多智慧的火花。虽然当下受疫情困扰,但无法改变我们坚持教研的心。教研,我们会脚踏实地地走稳每一步……</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读懂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新实验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的选题背景</b></p><p> 《指南》颁布以来,刷新了教师们关于艺术领域价值定位及活动实施的认知,但我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如何“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仍存在诸多困惑。为帮助教师提升艺术领域的课程实施能力,2018-2019年我园加入了市教研室发起的“高瞻创造性艺术课程本土化建设项目”。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开始重新认识“创造性艺术活动”中的儿童、感受“创造性艺术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契机,我园确立了以“幼儿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观察与支持性教学策略研究”为抓手,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观察、识别与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提升教师艺术领域教学的有效性。</p><p><b style="color: rgb(1, 1, 1);">问题的分解设计</b></p><p> 围绕选题与目标,我们进一步细化专题,规划系列教研活动。以“寻找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分析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为三步曲,层层递进,系列推进教研,逐步提升教师观察、识别与支持的能力。</p><p> 以“寻找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为例,我们在两个集体教学活动“秋天”和“波洛克”分别截选两段视频,作为分析与解读的对象,视频中的幼儿感受落叶飞舞并进行律动表达,以及利用多种材料创意挥洒颜料。基于对活动现场视频的观察与分析,设计教研方案,引导教师围绕“看似无意识的挥舞,是不是幼儿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如何理解涂鸦与创造性艺术?”“究竟什么是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教师读懂幼儿的创造性艺术表达提供支持。</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的体验认识</b></p><p> “主题教研”的开展模式,我们目前正在体验与摸索之中。对于教研的设计者来说,增加了对教研主题的逻辑挑战,设计者在前端设计时需要厘清思路,架构好研讨框架,在教研推进过程中精心选择研讨素材作为教研工具,聚焦实践的真问题,并设计关键提问,拉动教师协同对话,共同触及研究痛点并聚焦击破;对于教师来说,在主题教研引发的学习共同体中,增进了聚焦真问题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机会,对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带来更多启发与反思,从而能提升自身在艺术领域的课程领导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以个别化学习为例</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金钟路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选题视角</b></p><p> 学习问题解决,培养幼儿具备主动适应与学习的能力,是一个贯穿幼儿整个身心成长的过程。个别化学习活动是实现幼儿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在幼儿与学习材料互动的过程中,能否了解幼儿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判断,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策略,这些与教师相关的因素,间接影响着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并且也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p><p> 当下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倡导教师要信任幼儿,最大限度地鼓励幼儿在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成长经历中主动发展,相信幼儿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本园教师开始将视角从个别化学习活动内容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活动的结果,转向对幼儿活动的关注,观察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分析与支持回应。由此,我们将教研主题确定为“关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问题解决能力,助推幼儿的主动发展”。</p><p><b style="color: rgb(1, 1, 1);">方案设计与实施</b></p><p> 围绕“关注幼儿个别化学习中问题解决能力,助推幼儿的主动发展”。教研组通过四个步骤,将本阶段的教研活动逐渐深入推进。具体步骤包括:</p><p> 步骤1:聚焦问题方阵,征集实践真问题;</p><p> 步骤2:明确观察目的,了解观察内容;</p><p> 步骤3:把握问题原因,梳理支持策略;</p><p> 步骤4:撰写学习故事,分享有效经验。</p><p> 教师们已树立了“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的观念。教师们开始从理解每一个幼儿的独特的思考方式、游戏方式、说话方式,用镜头捕捉一百个与众不同的时刻,把教育的视角回归到儿童这一原点,观察、发现、倾听并记录下孩子们的学习故事,尝试分析解读幼儿面对的问题和行为,帮助教师逐步形成“观察——识别——回应”的思维路径。</p><p> 教研现场,大家一起梳理形成了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的五个维度的观察表,再一起讨论教师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如何根据判断,把握指导的时机与方法。大家观看幼儿个别学习活动的视频后,根据观察工具表中的五个维度进行思考:看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制作风车的过程中,幼儿的哪些行为代表他们在活动中遇到了问题?分析讨论:影响这几个孩子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你觉得这几个孩子是否需要即时的帮助?需要得到何种帮助?如何指导?说明理由。</p> <p><b style="color: rgb(1, 1, 1);">体验与认识</b></p><p> 在个别化学习中,幼儿面对教师提供的材料,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及经验各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问题解决中面临的困难也并不相同,老师从问题的特征(类型、呈现方式)、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素五个维度对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识别。这种定向的观察与识别,既能提升教师的观察识别能力,又能清楚的了解幼儿需要帮助的领域,给与幼儿更适切的指导,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学习与发展。</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主题:幼儿视角下的绘本解读</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长宁区童欣幼儿园</b></p><p><br></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背景</b></p><p> 在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阅读的启蒙,要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基本兴趣,并且让他们对于阅读形成正确认知,掌握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与习惯。在以往的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幼儿阅读习惯的细节培养,确定合适的阅读主题,从封面开始提问,环节中开放式的提问。递进式提问,是引起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的有效策略;在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过程中,我们教师尝试着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理解阅读材料的主旨,使幼儿在阅读活动中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教师在阅读活动的指导过程中,常常会有意无意的阅读目的功利化,即过分强调获取知识,这必然造成教师教学中忽视幼儿的情感发展,忽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该如何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视角去感受、理解、体验不同类型读本的内容和情感,采用怎样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顺利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正是本次研讨活动的意义。</p><p><b style="color: rgb(1, 1, 1);">设计问题形成教研方案</b></p><p>(1)讨论: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绘本的画面?</p><p>(2)案例剖析:如何站在幼儿的角度解读绘本《野猫过生日》</p> <p><b style="color: rgb(1, 1, 1);">教研工具:</b></p><p>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p><p> 活动视频录像</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体验与认识</b></p><p> 在阅读活动中,合理的设疑提问能够引发阅读的兴趣,将绘本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能主动阅读绘本,喜爱绘本。在设计提问时,要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选择最恰当的引导方式,步步设疑,循序渐进地诱发孩子的问题意识,使其思考向前推进。因此绘本提问策略对我们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通过实践活动后的研讨及研究,我们收获提问策略,感受到绘本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绘本作为教材为提升幼儿阅读能力服务的教与学的全过程,使师生共同进步的活动。老师提问的方式,能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通过猜想式提问、开放式提问、递进式提问等提问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p><p> 好的阅读材料不但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也能激发教师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去发掘阅读材料文学价值之外的教育意义,教师对绘本素材点的解读及理解,阅读活动内容的选择,阅读素材主题的确认,就变得十分的重要。</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br></p> <h1><b style="color: rgb(1, 1, 1);">尾声</b></h1><p><br></p> <p> “捕捉真实问题——分解设计问题——观察分析儿童(解决问题)——形成教研反思……”我们正在积极研究主题教研,也许理解还不够深入,但经历尝试与反思之后,清晰解决教研问题的脉络思路逐渐得到大家的认识与认可。对此,我们一边尝试研讨,一边发现问题,也在一边研思改进,这种引领教师走向自我能动性的成长方式或许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教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