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以“弱”胜强</p><p> ——《教师挑战》体会十四</p><p> (2020年6月2日分享第259篇)</p><p>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p><p> “这孩子真慢,来!我帮你穿衣服。”、“快点儿吧,马上要迟到啦,我把书包给你拿着,快走!”、“写的真慢,结果是xx或答案是xx……”,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听到。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和老师感觉束手无策,表现得无能为力,这些就是典型的孩子示“弱”的例子。这些孩子懂得以“弱”来获得老师和家长的服务。这些孩子表现的不太积极,主要是老师和家长习惯了为他代劳所有的事情。孩子只要等着,所有的事情就会有人替他做,他强烈的无助背后其实存在着与他人非常微妙的互动。孩子自然就以“弱”胜强了,让老师和家长“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服务。</p><p><br></p><p><br></p> <p> 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这就是我们以强败“弱”的原因,也是我们最大的不幸。正如这本书中第33个例子,展示了同情给孩子的影响。任何可怜孩子的成人,不管这份同情多么合理,都是在伤害孩子。如果孩子感觉到别人可怜他,他也有理由可怜自己。当一个人自卑自怜时,她就是落入了最可悲的境地,可怜孩子造成的危害最大。孩子需要的机不失怜悯也不是同情,而是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我们可以向孩子表示我们理解他的感受,而不必可怜他。作为老师,具有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老师有了同理心,就会对学生学习的困难能够理解,就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动机有所理解,就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动机。</p><p>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不管是写作业还是劳动,他总爱磨磨蹭蹭的,就是不行动我是行动缓慢。老师和同学最后都会不由自主的去帮助她完成任务,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这种老师和同学为他服务,甚至别人为她服务而感到自豪。时间长了,被老师和同学宠成了“小宝宝”。最后,我有意识的给他安排一些“特殊”的活,让他去独立完成,并且也只有他能完成,然后就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他,让他有成就感。同时也告诉他,他是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事情的,并且完成的非常好。帮助他树立信心,给他提供一些能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再后来就让他帮助别人做事,让他学习与人合作和相处。一学期后他几乎能融入集体了,做什么事也积极主动了,不再是“故意”拖着不做了。</p><p>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对孩子以同理心来对待,就会克服孩子的以“弱”胜强心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