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军解经傅镇守伏凤口

明朝牵马人

<p>解向军</p> <p>明末时期,陕北高迎祥农民“闯王"队伍已发展成为一支游击式的军事武装集团。为什么这支强悍的农民闯队从崇祯初年直到崇祯九年(1636年),他们手段使尽,多路合击,都未能攻克当时的韩城县城呢?也许韩城县算是高迎祥闯王部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因为在保卫韩城县的战略部署中,有位明朝大司马,北京保卫战中立头功的兵部左侍郎解经傅。</p> <p>解公致仕回到故乡韩城以后,参加了韩城保卫战的兵力布防,赢得了地方军政要员的一致拥护和信赖。韩城这座位于黄河龙门之宾的要塞,为历代军事家必争之地。基本上村村有寨,乡乡有城。南线设芝川防守,北线设柳沟城(今属黄龙界)到崖岔(今桑树坪)为各岭防守,西线设神道岭(今属黄龙界)到薛峰防守,东线以黄河各渡口为全线防守,县城东南西北各城门由重将把守。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部破伏凤寨突袭韩城入北原腹地,解氏家族家丁谭世雄斩李自成八队骑兵将首一位,解家村沦陷。解老寨由生员解聿修负责守卫,敌未能破之。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高迎祥农民军首领满天星部破薛峰,十二月初二日,数以万计的陕北农民暴动队伍,集结韩城县城下。韩城县县城保卫战,最为关健的北城门,由退休致仕的原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衡峤先生解经傅,和其侄翰林院庶吉士、编修解胤樾及训导乔玉佐、典史梁大宋等率兵守卫,与各城门护卫队协同作战,城内城外共同以防守之,内外夹击,取得了韩城保卫战的辉煌胜利,给陕北农民暴动队伍以强有力的打击,使这支农民队伍的残部,终于放弃了企图占领韩城为大本营的野心,东撤黄河,转入山西地境内。</p> <p>韩城县县令左懋第领导部署韩城历次保卫战,其实就是拜大将军解经傅谋划部署的,战略战术都是由解经傅大司马指挥的,与高迎祥部僵持几十天,最后巧使高迎祥李自成退兵。但解氏家族在崇祯八年被李自成所部在解家村的欺辱杀掳中,给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心灵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和耻辱。</p><p>韩城在古代的驻兵是以神道岭为主要关隘,元代韩城驻守五营,明朝除神道岭是国家正规驻兵单位,其次都是地方部队与民众组成的亦兵亦农结合的联合成分军营,忙则是农,急则为兵。</p> <p>伏凤口驻防,是不足一个卫的地方部队,不在国家装备序列内。指挥机关设在伏凤口的杨村寨,指挥所的警卫队驻守在伏凤口北杨村古寨。伏凤口牛鼻山顶驻防守军,道沟梁设驻防岗哨,牛角哨设兵驻防,凿开河上游(林源)北池寺设防驻兵。自崇祯九年后至明亡,陕北农民军再没有从西部山区突破进入韩城的防线。</p> <p>古代西部人好称王,自封为王的历代有之,老百姓以为王是头领,你称你的闯王,我们拥我们的王,我们的解大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帝国武大王。自从解经傅镇守山关以后,老百姓安居乐业,闯王部再未敢冒犯西部山区。所以,盘道川人后来就为老将军镇守盘道川的中心指挥所立庙,以后人们叫它武王庙,是纪念这位明朝的大将军解经傅,今仍有族人在此。</p> <p>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人们在西庄镇的杨村寨(古称岳村寨)一栋宅院大门上看见巨幅大金色字匾:“文武总宪解经傅公府”,文革时期被摘除,当年的府祠大厅今还在,殿前议事堂在2000年后被拆毁而建了村上的活动场所。</p><p>解经傅将军晚年住在城里解家巷“万字院”(今状元府)府上的将军楼中,闭门教孙徒,门下弟子百余人之多,为他们教授文化,传授武艺。公的开门弟子刘永祚虽没有像他一样入“乡贤祠",但却成为了抗清英雄。</p> <p>解经傅麾下民族英雄辈出不穷,开门弟子刘永祚被韩城人视为民族英雄纪念,韩城军事志中历史人物只排列记载了他;韩城县左懋第县令邀已致仕的解公为他部署指挥保卫韩城之战,取得了胜利。明亡,左公代表南京陪都代表与清政府谈判,清政府劝降,左公不降,被杀,作为民族英雄和忠臣被全国人民永记心中;尤岱,作为解公的保定部下总兵,被尤岱家乡人民热情歌颂,永久祭奠。</p> <p>诰授通奉大夫解经傅,字仲说,号衡峤。公元(1569.9.12-1638.9.4)年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第三甲二百零八名。初任直隶完县县令,移繁长垣,补济源,调郏县。迁兵部主事,提督武学,移易州道布政使,晋职方郎中,任大梁参知政事,保定巡抚,晋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