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br></p><p> <b><font color="#167efb"> 汉代崖墓距今有近两千的历史,是中国东汉时期在崖壁上开凿洞穴放置棺木的墓葬形式﹐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丘陵地带,以四川最多,四川又以乐山规模最大、最精美。蜀汉时趋衰落﹐至南北朝时则成为尾声。</font></b></p><p><br></p><p> 乐山,在两汉时期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加之兼有盐铁之利,又地当蜀郡入南中和夜郎,下荆楚的交通要冲,成为史称“土地沃美,人士俊义”的富庶之区,为“事死如生,广凿崖墓”的厚葬之风奠定了物质基础,开创了中国石窟寺艺术之先河。<br> 乐山崖墓计约数万余座,主要分布在沿江两岸山陵之间,尤以市中区城郊一带最为集中,仅麻浩一地,就多达数百座。崖墓所反映的葬制多为家族聚葬,一崖之上,上下左右毗连,密如蜂房,结构复杂多样。墓之中往往分几个墓室,内设墓道、棺室、耳室、厨龛、灶炕等。葬具多为陶棺木棺石棺。殉葬品多寡不一,以各类任人物佣、禽畜、圆雕石刻、陶罐、井灶建筑模型居多,铁器、铜器次之,并摹仿墓主人生前生活状况放置。陶塑的制作方法有模制,模制和雕塑结合、捏塑。各类陶塑以姿态生动见长。陶俑中的“说唱”、“抚琴”、“庖厨”、“犬马” 都刻划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凝重和谐的艺术美感。崖墓门楣和墓壁以及画像馆,多有劲健古朴的浮雕画像和石刻题记,内容多为瑞鸟神兽、历史故事、宴饮出行、神话传说、建筑结构、墓主姓名、造墓年代等。画像石雕刻技法有减地平面浅浮雕和狐面浅浮雕、高浮雕、阴线刻。画像石和陶塑是汉代人表现他们艺术才华的领域,众多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后代的艺术家们受用无穷,它显示了劳动人民智慧、艺术的结晶。</p><p> 乐山崖墓,为我们观察汉代的生活、信仰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形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br></p>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濠上大桥旁、乌尤离堆处,临近渔村,是著名的旅游打卡景点。每年三月油菜花在这里盛开之后,长长的河堤上又开满了格桑花。漫步其间,身旁尽是浅粉的、乳白的、大红的格桑花,微风吹动,格桑花海千层“浪”起,构成一幅浪漫画卷,这田园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带着舒畅的心情,我信步走进了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麻浩崖墓。很久很久没有迈进这里了,请各位看官跟随一幅幅图片,听我把这段历史文化慢慢述说。 上图:乌尤离堆处。下图:渔村。 麻浩崖墓,以内涵丰富雕饰精美而被誉为“南安(乐山古称)名墓之首”。墓中保存着许多汉代建筑、车马伎乐、鸟兽虫鱼图形,且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画像石棺、书法题刻。同时,还有中国乃至世界遗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汉文化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体反映。<br> 崖墓图像雕刻精美,出土文物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 根据崖墓平面特征及规模可分为三类:<br> 一是单室墓。仅有一个墓室的崖墓﹐一般深为3~5米﹐宽1.5~2米﹐高约1.7米。单室墓数量较多﹐形制简单﹐为当时平民阶层的崖墓形式。此外,尚有在单室墓一侧或两侧设耳室,亦作置棺之用。有的单室墓还在墓壁上凿出壁龕和灶台。<br> 二是重室墓。比单室墓多一个前室,是当时宅第“前堂后室”布局的反映。墓室的大小同单室墓差不多,后室为置棺处。<br> 三是前堂后穴墓。此类墓规模较大,特点是入口部分有一较高大的堂室,后部开凿1~4个墓穴不等,而以前堂双穴为多。墓穴多由重室墓组成,多附有耳室。墓的宽大前堂把后部并列的墓穴统一起来,为供整个家族祭奠之用的墓祠,故前堂全部敞开或立1~2个石柱。如四川省乐山白崖第 45号墓(美篇后有介绍)。这种后部墓穴并列的方式﹐是受崖墓深度的限制﹐也是多墓穴要求的结果。有的前堂后穴墓还采取分期建造,为后代留出开凿墓穴位置。 崖墓的内部布置都仿尘世的住宅,如重室墓分前后室,象征人间住宅的前堂后室。入口处的墓门仿宅门的木构造在石崖上雕出柱子、斗栱、飞檐。有的在门旁还雕有门阙。此外墓室内壁面有隐出的仿木构件,如有的将墙面划分成方块示意外露的木墙骨,壁面上部刻隐出的斗栱,有的在墓室和耳室间,以石柱斗栱分隔成两个空间。还有在墓室壁面凿出壁龕和灶台等世人住宅的常用物。从这些可以了解到汉代木构建筑的概貌。 麻浩一号崖墓,是乐山汉崖墓中最具特色的墓葬。由堂室、过道、耳室、榨室组成。主墓墓室深29.6米,宽11米,高2.8米。墓门和亭堂四壁刻有不少精美的浮雕画像,画面线条遒劲,系呈弧型凸起的高浮雕,极富立体感。特别是墓中的《挽马图》、《垂钓图》、《荊轲剌秦图》、《西王母赐药图》、《结跏趺座佛像》以及朱雀、辟邪、斗拱、瓦档等画像石刻,汉风浓郁,各尽其妙。可惜早年缕遭盗掘,发现时,墓内仅存陶棺、石棺、灶案和陶铁器等殉葬品。现在墓内的随葬品,是参考各地崖墓发掘资料放置的。麻浩崖墓,为我们了解汉代生活习俗、石刻绘画、建筑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墓门楣上方有一个佛教造像,是中国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之一“结跏趺坐”造像,此造像为高浮雕,头部绕有圆形光环,右手作降魔印,左手持衣襟,画像结构严谨,技法简洁,既注重形似又追求神似,是中国汉代艺术中难得的精品,也是研究我国佛教艺术起源的重要资料,证明了在汉代,佛教就已传入乐山。<br> 执彗持箕门吏。门吏左手执彗, 右手执箕,其责多迎宾洒扫,清护环境。司马贞索隐:“彗,帚也,谒之埽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拥彗迎门,又是汉代迎宾客的礼仪之一。 置于享堂转角,一男性头束椎髻持竿蹲跪垂钓,对面一腾跃出水之鱼与之呼应。鱼在古人心目中是祥瑞之物。《史记 · 周本纪》:“周有鸟、鱼之瑞”。墓室刻鱼,多系以“鱼”寓“馀”,”象征“吉庆有馀”。 <div> 此汉崖墓画像,外穴共三十五幅,精好为南安(乐山)各墓之冠。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宕渠杨枝高发现,语番禺商承祚。十月,偕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自成都来。拓墨吏(事)即刻石,邵示后世,永保勿坏。<br></div> 荆轲刺秦。从左自右为侍臣、秦王政、荆轲、卫士、秦舞阳。图中荆轲怒发高耸,张手前扑,谋刺秦王不中,被卫士拦腰抱住,仍竭力挣脱,欲追杀秦王。秦王弃袖丧冠,右手举剑惊慌奔逃。图左两个侍臣警惶退避,尽失其度。秦舞阳心惧跪伏于地。此图表示了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以投降、送图为名,相机谋刺秦王。秦王在咸阳宫接见荆轲、舞阳二人,在“图穷匕首见”后,宫殿上立即陷入了紧张、混乱之中。此图表现了当时惊恐万状的情景。荆轲刺秦王事件,反映了秦统一中国过程中的激烈斗争。这幅画像具有明显的褒贬之意,作者在刻画秦王、侍臣、卫士的同时,把感情倾注在荆轲身上,使荆轲画像居于突出位置。渲染出‘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歌颂了荆轲的侠义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br> 此图刀法简洁明快,以夸张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个性,作风粗犷浑厚,达到了形神统一的艺术效果。<br> 西王母赐药图。西王母正面座,肩之左右刻有如尾形上翘,仅存痕迹的龙虎座。前三人侍坐。右方一人面向西王母做求药状。座后一人持物离去。右侧有一长耳玉兔,持杵捣药于臼中(“ 采取神药山之巅,玉兔捣成蛤蟆丸”) 为西王母制造长生不死药。《 山海经图赞》:“不死之树,寿蔽天地,请药西姥(西王母),焉得如羿?”汉代人相信长生不死之说,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墓葬中多见此类画像。<br> 挽马图。奔马前蹄跃起,尾巴飞扬,健壮的胸大肌和臀部结实有力。挽马人右腿前蹬,双手紧勒缰绳,使人体会到骏马内含着一种野性的力量。此图在逼真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夸张,使得图中之马更富有流动的气韵神采。<br> 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欣赏趣味和乐山艺术工匠的高超技艺。<br> 瑞兽图(下山虎)。是为南朝《孙氏瑞应图》中之瑞兽,曰虎。《三辅黄图.卷三》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之四灵以正四方。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奸客不敢窥也”。<div> 鲁迅云:“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此画像石刻亦充分表现出豪放、粗犷、古朴、奇艳和富有动感力度之特色。<br></div> 汉代石棺。棺盖飞檐翘角,非常精美,棺身图案为浅浮雕,由两组画面组成,上层是宴乐图,展现当时的生活情境,下层是车马出行图。整个雕刻手法形象传神,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的重要资料。 麻浩崖墓随葬品展览馆。馆中展出舞俑。 抚琴俑。 陶狗是乐山崖墓中必不可少的随葬品之一。陶狗的造型巧妙而多变化,在注重形似时又极力追求神似,在审美情趣上高于真实美。古人曾有“画鬼易,画犬马难”的感叹。然而汉代乐山不知名的雕塑家却把不同形态的陶狗雕塑的如此惟妙惟肖,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br> 陶马。 部曲俑。 陶猪。 陶鸡。 陶房。 <div> 汉代石棺棺身四面浮雕,正面为迎客宴饮图,展现汉代生活场景,周围有神兽;后面为龙虎衔壁图,龙虎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能帮助、护送人们升仙的神兽灵禽;侧面伏羲女娲交尾图,意味着阴阳交合化生万物。侧面的双阙图代表成仙之门,这些图案在石棺上的出现,都寓意着墓主人想要升仙的愿望。<br></div> 汉代石棺采用剔地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画像内容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和信仰,还有他们心中的神话世界。西王母端坐中间,身后分别是左龙右虎,四周为九尾狐、三足鸟、玉兔、蟾蜍、侍从等,表现了西王母所在的仙境。<br> 汉代木棺。 汉代石棺。 这些崖墓全是分布在乌尤山(寺)和大佛寺山上的,也是麻浩崖墓群的一部分。 <p> 乐山,是蜀王开明的故治,秦灭巴蜀以后,“移秦民万家实之”(《华阳国志·卷三》)。从而将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传播到了今乐山地区,加之乐山兼有盐铁之利,水陆交通发达,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成为史称土地沃美、人士俊义的富庶之区。崖墓中家禽家畜等的出土极为普遍,陶龟、陶鳖也时有发现。昂首高吭的雄鸡、张翅护雏的母鸡、左顾右盼的鸭、目光炯炯的家犬、伸嘴觅食的肥猪、神采奕奕的骏马,无不尽显了各种动物的神趣。与此同时成套的水田、陶仓、铁器、农夫俑的发现,也是乐山汉代农业、养殖业发达的实物见证。</p> <p> 白岩山崖墓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崖墓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乐山市区竹公溪河西岸白岩山下。崖墓依山凿成,最大墓口宽23米,长42米,高约6米,墓门楣上多刻瓦当、斗拱,部分墓门线犬、羊等,其中以清风、白云、朝霞三洞最有特色。清风洞有碑刻28通;白云洞有碑刻7通;朝霞洞又名蕴真洞,传为宋逸民程公望注《易》处,又名治易洞,现存碑刻5通,南宋开僖元年(1205年),永嘉陈谦摩崖题“程公洞”于清风、朝霞间;嘉定十五年(1222年),诗人张方重书刻于白云洞口。崖墓现有碑刻凡40余通,属宋刻19通、元刻1通,清刻3通,均为研究乐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p> 2020年6月26日正午时分,白岩山脚下古墓群内外空无一人,古墓几乎全用砖墙封着,我寻得一小洞钻入一小墓墓道,又从小墓穴钻到另一个大墓穴,才来到所见相片处。墓群内杳无人影,更增添了几分恐怖的味道,只听得砰砰心跳声,一点没有电影《古墓丽影》和《夺宝奇兵》里好莱坞式的浪漫。墓穴顶上倒挂着翼展足有30公分以上的大蝙蝠,它们只只眼睛发着黄光并紧紧地盯着我,我也小心翼翼的看着它们,生怕蝙蝠一拥而上来抗击我这个入侵者。孤单无援的我不敢惊扰它们,也没敢再往洞内迈进半步,冠状病毒就在它们身上,惹不起确躲的起,拍几张相片后匆匆走人! 隋唐时期,乐山佛风盛行,而且人们因为在崖墓中开凿佛像,省工省时省力,因前人开凿崖墓时已对山崖进行了修整清理,故可节约大量人材物力,加之崖墓所在地大多地势、风水较好,故在其基础上,人们在墓室大量开凿摩崖佛像。 从图中左边小洞潜入。 <p> 《白岩韵》没有找到落日期。</p> <p> 【北宋】题刻日期“元祐”(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后改年号为“绍圣”。</p> <p> 【北宋】题刻,落款:绍圣五年暮春(1098年),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p> <p> 【元朝】“延佑”(元年:1314年-1320年)是元朝元仁宗的年号,该年号共使用7年,题刻落款:延祐丙辰年(1316年),距今704年。</p><p> 还能目睹到宋朝到元朝古人们的题字,实属难得,那年那月欧洲还沉浸在黯淡的中世纪。</p> <p> 汉墓题刻。历经北宋、南宋、元、明、清和近代,时间跨度 835年。乐山白崖汉墓三个洞有大量题名,内容丰富,很多题名本身就是一篇游记。它给我们留下了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据传因苏轼父子曾造访而名声大振。</p><p> 宋代以后,众多文人学者、官吏绅士人等在乐山白崖山崖墓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字题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极高的文学、书法、 艺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增加了乐山崖墓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统计数字,乐山白崖山崖墓题名从朝代来看,宋代最多,题名 19个,共计 66人次;元代 12人;清代 9人。由此似乎可见宋人游玩之风盛行。</p> <p> 崖墓很深,内墓道纵横交错,共分上中下三层,有六个进出洞口,墓穴里面保存完好,如新开凿的一般,与洞口精美图案和历朝题刻相比,显得十分粗糙实用。墓道凹陷处为棺椁放置的地方。蝙蝠“侠”深藏其中。</p> 蝙蝠深藏其中。 凹陷处为棺椁放置的地方。 墓道。 <p> 嘉州古城-乐山,始建于北周约公元前700年,距今有2700年的历史了。乐山有许多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地方,那就是古城风韵,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沧桑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