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部巨型史书,它承载和凝聚着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b><br></h3> <h3><b> 在完成了“中华经典培训者第二次培训”后,我们第十五学习小组接受了《大学》的学习任务。《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我们能够研读古代先哲的经典著作,了解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中华经典,让我们从做人、处事、治国等方面获得新的启迪。</b></h3> <h3></h3><h3></h3><h3><b>一、学习经典从诵读开始
在接受了《大学》的研读任务之后,第15小组的学习组长马大伟在微信群组织大家开展研读活动,带头带领大家开展诵读打卡活动,每天小组成员在群内汇报自己的学习背诵情况。组员把自己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发到微信群中及时交流。新站中学的刘继伟老师还专门为组员找到《大学》的朗读版,帮助大家学习背诵。大家在微信群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b><br></h3><h3></h3><h3></h3> <h3>组员背诵朗读打卡</h3> <h3>刘继伟老师找朗读音频与组员分享</h3> <h3><b>二、指定研读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为确保大家研读有目标、有成效,组长马大伟部署学习组成员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定期在群中汇报。</b><br></h3> <h3></h3><h3></h3><h3><b>三、拓展思路,集思广益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了避免学习成果的单一性和固定性,学习组成员分别研读不同版本的《大学》丛书,多角度、多层面学习古代圣贤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学问。</b><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b>四、勤奋见成效,互助见成绩
“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从开始的不能流利朗读,到熟读成诵,每名成员的坚持和努力,让《大学》的智慧种子在学习组成员的心中生根发芽。从原文的译文整理,到结合经典故事对《大学》智慧精华的解读,每个学习组成员都在不断成长、进步。我们作为经典文化的传承者,在学习中体会经典带给人知识的增广和成长的喜悦。</b><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b> 一燕不能成春,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团队的力量。第十五学习小组的成员在共同的坚持和努力中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滋养自己。</b></h3> <h3><b> 从远古的原始图腾,到奴隶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封建时期的农牧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在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是传统文化的国度,一部文化发展史。对于发展传统文化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都是幸运的,在松原市教育学院领导的组织下,和一群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走在一起,共同诵读经典、传承经典,共同汲取中华经典中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民族文化精髓。一群人、一条心、一起走,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在各个校园中绽放光芒。</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