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月2日上午,我们工作室一行五人驱车赶往杏园小学,听取了修建老师讲授的《古诗三首》一课。</p><p>下面,闲话不提,只讲自己的几点思考与意见。</p><p>第一,修建老师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时,让学生回答由“明月”想到的其他诗句,紧接着又问道:“这里的明月和其他诗句里的明月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有些懵,回答不上来。在评课的时候,各位专家和老师对这一环节意见颇多。</p><p>我的见解如下:</p><p>“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写;“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从空间的维度来写;这一联诗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p><p>唐人写诗,往往以汉朝比唐朝,故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便是从秦至唐上千年的时间。千年的时光流转,多少的是非成败,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朝代兴替,实在不可胜数。不变的,是那天上的一轮明月和无言矗立在那里的关隘。</p><p>紧接着千年时光流转的,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空间的豁然辽阔,再配以“人未还”的凄凉与悲怆,因此读这两句诗,会油然而生一股苍凉雄浑之感。</p><p>前两句诗,是通过“秦汉”“明月”“关隘”“万里长征”“征人”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的。如果此时我们从这两句诗里单独拎出“明月”这一意象进行分析、拓展,无异于焚琴煮鹤,实在是暴殄天物。</p><p>第二,修建老师在讲授《夏日绝句》时,把重点放在了项羽身上,拓展了过多的关于项羽的资料。其实,正如修建老师所讲的,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作。而“借古讽今”的落脚点不在“古”而在“今”。</p><p>要想让学生理解为何一个婉约派代表的李清照却写出了这么一首激昂慷慨的作品,必须让学生了解李清照在两宋易代之际的遭遇,而李清照的遭遇,不正是惨遭金人蹂躏的北方人民的写照吗?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乱世,国破家亡,自己衣食无着、颠沛流离,随时面临死亡的境地,但是当今的统治者却逃到了长江以南,置广大人民的死活于不顾,不思收复失地,反而醉生梦死、偏安一隅,想到古时的项羽,怎能不发出感叹:“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同时,在这种带入想象中,不也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好机会吗?</p><p>通过拓展李清照为代表的北方人民的悲惨遭遇,再对比没骨气的南宋君臣和有骨气的楚霸王项羽,学生自然会明白李清照为什么会“至今思项羽”。然后,细读品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我们会发现,这哪里是夸项羽,简直就是指着鼻子怒骂当时的南宋君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也由此呈现出来——愤慨!李清照简直就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看南宋君臣:你们怎么不学学项羽,活着做人杰,死了也是一个鬼雄,你们呢?简直就是一群狗熊!——讲到这里,又可以自然引出这首诗是“借古讽今”之作。</p><p>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让人不由得想起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p><p>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p><p>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p><p>李清照所愤慨的、所怒骂的南宋君臣,便“更无一个是男儿”,没有种嘛!</p><p>第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运用了两个典故:“龙城”指卫青,因为卫青曾率军攻陷了匈奴祭天的圣地——龙城;“飞将”指李广,这没有疑问。但是,参考书也好,教辅资料也好,只提李广,不说卫青,不知为何?</p><p>第四,本节课里所配的音乐,与老师的语速、授课的节奏,都不符合、不配套,可删去。</p><p>以上,便是我听课的一些思考和意见。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写出来也不过是徒增笑耳!一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