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p><p class="ql-block"> 这在当时不仅轰动了全中国,也震动了整个世界,成为77年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这一消息,也使千百万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知识青年,重新点燃了人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66届的初中毕业生,上大学一直是我中学时的梦想。每当走过学校高三年级的教室,看到校友备考大学的紧张和刻苦,总让我有一种冲动,将来我也一定要考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年春天,我从唐山抗震救灾回来,刚调入物资部门正在石家庄驻站,偶然听见招待处的服务员在议论高考的事情,但究竟是怎么回事,谁也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回到单位,看到报纸和局里发来的报名通知,我才相信高考真的来了。虽然已是十一月份,距离十二月中旬的考试还剩一个月的时间,但我仍决心报名参加。时不我待,困难面前大家都一样,既使考不上,也算是一种尝试。</p><p class="ql-block"> 但报什么?怎么复习?复习资料又在哪儿?成了困扰我的三大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七年的高考,实行的是文理分科,各省市自行命题,自行组织考试,集中阅卷。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和地理五门课,四场考试,历史地理各占5O分,一卷考完;理科也是考五门,物理化学一张卷,各占50分,其它与文科相同。</p><p class="ql-block"> 时间紧迫,又不能耽误工作,我心里感到十分紧张,这种情况下考生的文化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七七年高考真是才华与勇气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七年的军旅生涯,两年的社会工作实践,已使我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紧张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虽然单位里有人说我是不自量力,一个初中生还想考大学,不是开玩笑吧?但我对这种冷潮热讽一概是耳旁风。</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按照自己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兴趣,我决定报考文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科中的政治和史地三门课,我一直比较喜爱,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语文数学是基础课,初中部分基础还不错,但高中课程,短时间根本不是一蹴而就能提高的,所以这两门功课,我决定只做一般性了解,不必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我把复习的重点几乎全部放在了政治和史地三门功课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复习中感到最困难而且压力最大的,还是复习资料的匮乏。时隔十年,我上中学时的课本早已荡然无存,只能四处向同学去借,向邻居在校的中学生借。记得当时收集到的复习资料,有一本高考复习大纲,各科重点是标题式的一句话,没有具体内容;找到的课本有初中语文两本,数学一本,初中地理两本,初中历史两本,还有一堆我认为考政治必需准备的报纸。复习资料可以说是缺胳膊少腿实在少的可怜,在别人看来,我似乎是在准备中考而不是参加高考,我也的确没看过一本像样儿的高中课本。</p><p class="ql-block"> 对于政治课,我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平时比较关注时事政治,在七.二一工人大学学过《哲学》、《政治经济学》,自学过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所以考政治我觉得有一定把握。历史地理中学基础较扎实,只要认真复习一定会有好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主攻方向确定后,就是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和记背,在复习过程中再整理和完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似流水快速逝去,考试时间一天天在临近。我边工作边学习,在出差的火车上常常是看书通宵达旦不休息,困了打个盹,醒了继续看;办完业务回到旅馆就是看书,决不浪费一分钟,常常是馒头开水就咸菜,为了高考真是到了废寝忘食惜时如金的地步。记得考试的前两天,还到天津出了一趟差,在来去的火车上,仍在苦读苦背,做着最后的冲刺。</p><p class="ql-block"> 考前虽已有六成把握,但仍感信心不足,但也只好拼了。</p><p class="ql-block"> 七七年高考,汇集了文革以来12届高中毕业生及少量应届毕业生,考生年令从I4、5岁到36岁不等,相差极为悬殊,我那时也已经27岁了。据后来统计,参加这次高考的考生全国达57O万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一次高考,它成为当时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每个考生都在努力想方设法进行备考,有的找人单独辅导,有的结成复习小组,有的像我一样上下不靠闭门造车。弟弟刚从部队回来,虽说是个老初一,但也几乎是个白丁,竞也抖胆报名要参加高考。当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行不行,考场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试的那天,父母为我们兄弟俩准备了一顿非常简单的早饭,两张饼两碗粥,平时在家中我们从来是不吃早饭的,饭后便奔向各自的考场。</p><p class="ql-block"> 那天去考场的路上,人出奇的多,三五成群,好似是参加一场政治活动,又像是刚散场的电影。人群中有的是考生,有的是送考的亲人,有的是年青的中学生,有的是城府很深的中年人,有的表情凝重,有的则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显得格外地放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道严格的检查,总算坐到了自己的考位上,由于气氛紧张,加上考场四柱暖气的爆热,身上都出了汗。</p><p class="ql-block"> 第一场记得好像是考语文,试卷发下来,我快速浏览了一遍考题,感觉不是太难,几乎都是高中的内容,但考题多样化,知识面很广,除了大段的高中文言文翻译和古汉语语法感到生疏外,其它都可以去做。</p><p class="ql-block"> 考政治和史地,是我最顺心,也最得心应手的一场考试,谁的知识面广,平时积累的多,谁复习的到位,谁就可能胜出。环顾他人,有的皱眉审题,很难下笔,有的无奈地咬着嘴唇摇着头。</p><p class="ql-block"> 数学考试,因为我几乎没怎么复习,本来就是一种放弃的打算,但打开试卷一看,竞然也有可得分的题。我没上过高中,几道大题试做下来都是半途而废。那天的数学考试,我们考场也有五六个考生做了弃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考试结束回到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问我:“小王!考得怎么样?”我对谁回答都是三个字:“凑合吧!”</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约一个月,局里突然电话通知我明天到医院体检,并告我过线了。我心中大喜,度日如年的等待,那揣揣不安的紧张心情,一下子全部释放出来。</p><p class="ql-block"> 在医院体检时,碰到同校的几位高二高三的老同学,大家坐在医院的花坛边,交流着这次考试,畅谈着未来的去向。有一个熟识的高三同学问我:“你一个初中生,能考上大学,不简单呀!” 后来听说学校几百个考生中,上线的就我们几个,而初中生只有我一人。当时,那种无以言表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几乎让我落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上边发下来《高等学校考生志願表》和一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因为我在企业工作,对经济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也曾立志将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所以决定填报几个高校的“政治经济学”专业。</p><p class="ql-block"> 但七七年的高考不像现在,先有成绩后报志願,我既不知道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也不知道自己各科的考试成绩,只能估算着填报,存在着极大的肓目性,顾虑颇多,担心报高了录取不了,报低了又亏了自己,产生一种就高不就低的思想。特别看到志願表的最后一栏“是否服从分配”,更让我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既使报错了我服从分配,同样可以被录取。</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填报志願的三栏里,我分别填写了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全部是政治经济学专业。</p><p class="ql-block"> 志願表交上去了,但平静的心情又开始翻腾起来,隐约感到志願报砸了。十多天后,局里把志願表退还给我,我猜测录取的可能性已不大了。</p><p class="ql-block"> 只见招生意见的第一栏用红扁章盖着:可录取一般专业。</p><p class="ql-block"> 而在第二栏同样用红扁章盖着:不予录取。</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是自己填报的志願出了问题,如果三栏全填“河北大学”也许就走了。好学校分数不够,等退档下来,低分学校也录取完了,你再沒有机会了。</p><p class="ql-block"> 志願表里,还夹着豆腐大的一张白纸片,这时,我才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高考成绩:</p><p class="ql-block"> 政治86,史地68,语文58,数学14.5</p><p class="ql-block"> 前两门在当年高考的成绩中,算是比较好的成绩,现在来看分数虽不高,但在七七年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大学的机会,就这样因自己的失误失之交臂,我也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份痛苦。当有人问及我或提到七七年高考时,我不想多作解释,也不想再听什么。</p><p class="ql-block"> 七七年的高考,是一次残酷的高考,但对每个考生来说却又是公平的。这次高考全国共有57O万考生,但只录取了27万人,录取率只有4.7%,文科录取率不及2%,每29人录取一名,每差一分将有1000多人被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的忙碌和对这次高考的懊悔,我没有再考大学。直到五年后的1982年,河北电大“语文专业”招生,才使我已平静的心情再次掀起波澜。</p><p class="ql-block"> 电大的入学考试,我以优异的成绩在500考生中名列前茅。经过三年的半脱产学习,于1985年顺利毕业。入大学的时间虽说晚了点,但毕竟完成了我学生时代的夙愿,它使我学到了大学的知识,拓宽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有幸参加七七年高考,也只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件往事,虽然它留下的是沮丧和苦涩的回忆,但它也使我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自己,那拼搏的勇气,不畏强者的自信,始终成为我生命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