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生日”记忆的涟漪

清溪主人

<p class="ql-block"> 激起“生日”记忆的涟漪</p><p class="ql-block"> ——胡文胜——</p><p class="ql-block"> 生活就如一碧万顷的湖泊,有时吹皱一江春水,有时显得波澜不惊。而我的“生日”就似流连岁月中的湖面上一圈圈的涟漪,而今激荡起我的心河。</p><p class="ql-block"> 自小我只知道我出生于1969年,正逢中国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由于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各项物质都十分紧缺,能够吃上一个苹果或是一根油条算是奢侈不过的生活。我依稀记得只有在每年一次的“物资交流会”期间,要凭票排上长长的队伍半天才能吃得上。而我至今也搞不懂我的父亲既不是地主也不是资本家的后代,只不过是曾经教过私塾,母亲也曾经在小学当过教师,但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就是臭老九”的颠倒黑白的年代,却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父母生下我们六个子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有时吃了上顿就不知下顿,有一次父亲为了第二天的吃饭问题而发愁,苦苦想了很久,联系了一位双河村的朋友,让哥哥读中学经过他家去借点米回来暂时应急,那位朋友原来答应得好好的,但当哥哥去借时,他却说:“上面来了通知不能借,这是资本主义尾巴”,可想而知,那时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母经历了多少艰辛与苦涩,我从小可能因营养不良显得面黄饥瘦,长得也比较矮小羸弱。因此在我读书之前的朦胧意识中根本就没有“生日”这个概念,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的“六一”儿童节,那年文革刚结束,是粉碎“四人帮”后第二年,老师让我上清华村大礼堂表演节目,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表演的台词是“华主席,真英明,除四害,为人民,我们紧跟华主席,领导人民向前进……”。那天下着暴雨,我们家中兄弟多而贫穷,连双套鞋都没有,我是打着赤脚上台表演的。当时台下在看节目的有全体的师生,还有一位姓江的妇女主任领导在看节目时,还特意询问陪她的老师:“台上那位打赤脚的学生是谁家的孩子?”。表演节目回到家,姐姐还夸我节目表演得好,并且告诉我“我记得有一年儿童节后一天就是你的生日”。当时在我们国家人民的意识中讲生日还是看农历日子的。我也不知我出生是农历什么日子,我只记得姐的那句话,从那之后,无论别人怎么问我或者我填什么表格,我说的写的都是:我的出生日六月二日。</p><p class="ql-block"> 那段穷困的日子真是不堪回首,我也从来没把我的“生日”放在心上。当时的学费都是姐姐与我利用假日到山上去打猪草,或到彩虹桥对岸的占坑坞水库中去捞水草赚来的。那时我们姐弟俩学会了泅水的本领,在离岸边不远的水上深吸一口气,然后忽地猛扎进水底,双手快速把水底的水草撸一缕,再蹬着双脚浮出水面,用力把水草往岸边一丢,然后三番五次地重复以上动作。等到满满的两大篮子,再用长木棒一起扛到清华收猪站去卖,一分两分、一毛两毛的日积月累,赚取学费再去报名上学。</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了初三那一年,我姐参加高考,我参加中考,还有弟弟上学,家中负担确实很重。姐因高考差了十几分而放弃了复读,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并且在那个知识贫乏的时代,我们一家人还受到有些人的讽刺:“你看他家,就是不务正业,穷是活该的,孩子大了不去让他干活,读什么书,怪不得年年超支。读那些烂纸堆,到时还不是回家镰刀钩屁股?”。但我的父亲即使在那样艰苦环境和精神压力下,还是咬着牙坚持着供养我们读书。初三中考我以全县前一百名的成绩考上了天佑中学重点班。但当时总想跳出农门,迈入国家皇粮“商品粮”的行列,从而减轻家中的负担,但我们在填志愿时只填了中专,却没有多写个括号注明师范类,所以虽然远远超过了万年师范的分数,终没有被录取。而是上了天佑中学重点班,为此我当时心里还十分怨恨当年我们的班主任,为何填志愿时没有交待清楚,导致当年全清华中学没有一个去读师范的,真是命运捉弄人(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淡忘了此怨意)。在考上天佑中学的清华镇学生中,大多数是鄣公山垦殖场的,他们都是吃商品粮,商品粮的每月吃粮有供应的优惠政策,只有我一个人是吃农业粮的,他们那些人的家庭生活都比我强多了,并且他们以后即使高考考不上还可以考招工、招干。但对于我这位吃农业粮的学生来说只有高考一条路可走。看着家中的境况,想想还有慢长的高中三年,到底未来如何,心中甚是迷茫。</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期间,由于我们乡下人的英语水平比城里人要差许多,当时的英语老师叫徐发生老师,是一位上海的下放知青,长得个子矮矮的,满脸胡须,不苟言笑。对我们要求极严,常常拿着一个教鞭,在教室里晃来晃去,让我们背头天学的单词和句型。要是背不出来,他的教鞭就落在你的头上或手背上。他看起来打你十分用力,其鞭子真正接触到你身体时还是很轻的,那老师还是很爱护我们这些学生的。但平时考试时常常要拔高要求,就需要买些课外书来补充。当时为了买一本只有五元钱的课外英语书,我都是嚅嚅嗫嗫的向父亲说,真怕增加家中的负担,那还谈什么庆祝“生日”,只要饭能吃饱就心满意足了。后来我高中快毕业遇到我“生日”那天,班上有一位女同学与我同一天生日,她们聚在一起想为我们的生日祝贺祝贺,大家提出一起去看场电影,虽然那时看场电影并不贵,但对于我要请人去看电影却是一种极大的奢侈。我那时想了想却大言不惭地对她们说“看电影可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现在我还不好意思提起这事,这次的生日看电影活动还是她们为我买单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到农村,大哥、二哥、姐姐先后开店经商,家中境况稍有好转,但父母年事已高,家中就形成了兄弟之间以大带小,一个个帮扶传带读书的习惯。对于搞什么生日聚会、生日聚餐,似乎都没有谁在记惦着此事!更何况我还有两个弟弟在读书!他们通过努力,一个以全地区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一个考上了北京商业学院。当我工作或成家之后,我也从来不去关注什么生日。我只相信,只要国泰民安,身康体健,天天都是我的生曰!如今,在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政策下,承蒙教育工会对教师的关爱,把每位教师的生辰都登记在册,在生曰时送上暖暖的祝福,浓浓的爱意!今天我看了各位同事对我的生日祝福,不由得感叹世易时移,人间巨变,祝福我们的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同时也激起我心中对“生日”记忆的那一圈圈涟漪。</p> <h3>同事的祝福</h3> <h3>儿时喜欢看的小人书,从中汲取了很多儿时的营养。</h3> <h3>我们几兄弟的合影。</h3> <h3>下一代的合影!</h3> <h3>我们一家子。</h3> <h3>可爱的中国,祝愿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曰上!人民生活红红火火,富裕健康!</h3> <h3>来一杯,庆祝我们的相聚!</h3> <h3>大弟读大学时给家中的来信。</h3> <h3>二弟读大学时给家中的来信。</h3> <h3>我之拙文。引起了我整个家族的集体回忆与讨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