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6月1日我们再一次相约张齐华老师的“齐华备课室”。今天的内容是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讲解如何为大观念而教。今天的讲座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 教材速览(学情评估)</p><p>第二个版块 教学建议(学习规划)</p><p>第三个版块 要点回顾(反思批判)</p> <p><br></p><p> 张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如何聚焦一个课例进行深入研究?</p><p>微观层面:深挖数学学科本质</p><p>中观层面:构建学力生长课堂</p><p>宏观层面:把握全景数学结构</p><p>从简单入手,聚焦核心素养,把握学科本质,整体上把握数学的本质,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p> <p> 第一板块:教材速览。不同版本教材揭示了面积单位的内涵而且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观念,这次的分享活动以《面积单位》为课例,从三个版本的教材入手,人教版的教材在情境导入部分,设计了两个长、短不同的长方形,让孩子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北师大版的教材让孩子用两个大小不同的格子纸,测量数学课本的大小;苏教版的教材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测量课桌桌面的大小。</p><p><br></p><p><br></p> <p>第二个板块 教学建议。</p><p>面对新的课标,第一个方面:梳理基本的教学线索与路径。</p><p>首先通过比较引发需求,然后在交流中感悟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接着认识单位,最后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p><p>在这里张老师提出三点反思:</p><p>第一个反思:原有学习经验未能有效迁移。</p><p>学生在二年级就学了长度单位,学生积累了那么多的教学经验,可以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时候迁移过来。</p><p>第二个反思:度量本质内核未能充分感悟。</p><p>度量的本质是什么?在学习中并未充分关注,需要对定量刻画的需求进行关注。</p><p>第三个反思:学习内在结构未能有效建立?</p><p>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都有联系。的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方法之间、策略之间的内在结构,是我们目标教学的重要内在结构。</p> <p>张老师梳理教学建议</p><p>1.梳理:基本的教学线索与路径。</p> <p>第二个方面:尝试基于结构的数学教学重建。</p><p>第一点建立数学知识的结构。单元知识的内在结构、相邻内容的关联结构、相关内容的整体结构、学科内容的全景结构。</p><p>第二点梳理学习方法的结构。</p><p>现实教学中的问题是:相似、重复、低效、存储。</p><p>现实教学中的现象:比较中产生需求、现象矛盾中感悟统一、感知中丰富表象。</p> <p>第三部分 张老师探讨了几个常见的学习现象。</p><p>1.为什么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不仅仅是因为密铺, 更是因为优美。关于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更优美,这是我在教学之中没有考虑到的地方。</p><p>2.为什么1平方厘米比1平方分米画的准?</p><p>这是因为学生画的不是1平方厘米而是1厘米。</p><p>3.为什么没有面积度量工具?</p><p>这是因为我们是借助长度单位的测量而认识面积单位的。</p><p>4.为什么游泳池占地面积1500( ),学生常常填平方分米?</p><p>张老师认为原因在于1500这个数上,因为这个数太大了,学生认为一平方米已经够大了,1500平方米那得多大呀!如果把数换的小一点会不会就能够理解了呢,所以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要找到背后精准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一点对老师有很大的启迪作用,面对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怪学生,这是因为没有发现错误背后的真正原因。</p> <p> 学的本质为了“不学”,教的本质是为了“不教”,学习者必须具备类比迁移的能力。学习张老师的经验,立足大观点,重建数学课堂。数学的素养的培养是悟出来而不是教出来的,因为数学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受教育者参与其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