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义,修己达人、治理天下

郑春宏

走进《孟子》 <p>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p> <p>孟子的主要思想有“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p><p>1孟子的民本思想</p><p>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p><p>2孟子的仁政学说</p><p>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p><p>3孟子的教育思想</p><p>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p><p>4孟子的“性善论”</p><p>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p> <p>每天拿出固定的时间读原著,悟原理</p> <p>綦国辉老师,谦虚好学!抽空诵读《孟子》,挤时间为本组教师讲《学记》,感谢綦老师!</p> <p>初蕊老师,高三班主任,任教英语,忙里偷闲,不忘学习经典!加油!</p> <p>颜丽红老师,特意买来不同版本的《孟子》研读,态度严谨,认真求学!点赞!</p> <p>小组内线上阶段分享各自收获</p> <p>郑春宏学习《孟子》感悟:</p><p> 每一天读着原文,或背诵或查阅典籍,体会着孟子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胸襟、大智慧。</p><p> “修身”是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指出修身是兴家、保国、守天下的根本。可见孟子对修身的重视。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等。这些无不让告诉我们从自身做起,修养身心,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接受各种磨难挫折的打磨,让自己内外纯粹,接近圣人之境地。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更是流露于字里行间。</p><p> 《孟子》的治国思想——仁政,与民同乐,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借鉴。作为教师,我们是否也可以想到用孟子的思想来管理班级?———做好我们自己,对学生行不言之教,与学生共度喜乐、挫折,以仁爱之心关爱学生,以平等之心与家长沟通,携手共筑学生成长!</p> <p>夏远红老师感悟分享:</p><p>我读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十分混乱。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们尊称为“亚圣”。这是一篇文言文的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齐宣王的一些对话,介绍了孟子的政治主张。</p><p>这一章意在告诉我们,要有一颗仁义的心,有了仁慈和道义,心中充满关爱和礼让,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和谐了,大家都团结了。只要团结国家就可以强盛。这让我想到,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只要人人都讲仁慈和道义,不争夺利益,处处关心、礼让他人,那么家庭一定会很温馨,同事、同学之间关系也会很融洽。</p> <p>孙靖波老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呲牙]</p> <p>刘立杰学习体会:</p><p>孟子在《梁惠王上》第三章中提出了实行仁政的具体主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重视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不耽误农时,适度使用自然资源,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养生送死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等等。二是办好各级学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的精神素质。这些主张造成了中国古代负责任的君主、士人重民生和教育问题的优良传统。</p><p> 孟子还主张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如第一章中“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p> <p>瞧,我们的大家庭!——线下共享学习心得,研讨如何继续学习《孟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