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疫”路花开夏已至,已是学子归来时。伴随着孩子们回到校园,新庄小学的教师们仍然没有停住线上学习的脚步。 新庄小学数学教师分别于5月28、29、30日分别学习了俞正强老师《如何上对数学课?以方程的认识为例》、顾志能老师的《生问课堂:让数学教学更有意义》以及蔡宏圣老师的《为理解而教》。</p><p> </p> 新庄小学教研室高度重视此次教研活动,多次下发通知,提醒各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及时参加此次线上教研活动。 为了确保线上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学校号召数学老师积极参加学习,并将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地布置,希望教师们一定认真学习,抓住机遇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数学素养。 5月28日,各位教师相约线上,共享俞老师带给大家的视听盛宴。 俞老师这里说的“教对”和“教不对”,指的并非是知识本身的对错,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是否关注到孩子的认识,遵循知识本来的发展。<br> 一方面,俞老师指出任何一节课根据它的知识特点一定存在确定的内容是不能改变的,正是这些不能改变的、确定的内容决定着课堂的对与否。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经常会犯一些群体性的错误。学生的学习发生问题可能是,此时老师的“教”发生了问题。俞老师以“方程的认识”为例,让我们举一反三,明确如何教对数学课。 俞老师清晰明了的指出,等量关系是基于等量的,因为有等量,所以存在等量关系;按照等量关系列出的式子,就是等式;等式中含有未知数的,就是方程。因此,从等量→等量关系→等式→方程,这是认识方程的逻辑链。 <div><br></div> 俞老师说,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是一个技巧,运算意义解决是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先让孩子明白道理,再慢慢形成技巧。我们要从问题情境中去认识方程,而不是脱离问题情境单只利用天平进行教学,要从情境中加强对等量的认识和体验。<br> 俞老师的思考总是创新而深刻,语言朴实智慧而富有启发,我们应当把理论内化为行动,找准切入点,在对的方向,上好自己的每一堂数学课,朝向“以上课为乐,并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目标,不断努力! 5月29日,顾志能老师分享了自己团队“生问课堂”的研究成果。 顾老师从自己团队这几年对于“生问课堂”这个课题的研究开始谈起,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生问课堂”,并播放了一节公开课的片段让老师们自己感受。 顾志能老师执教《年月日》,就是“生问课堂”最好的典范。以学生原有认知为生长点,以释疑解惑为主线,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起解惑的探究兴趣,在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整个课堂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学生在解惑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从而真正明晰了概念,建立了知识间的联系。 他强调,“最好的教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顾老师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情况进行教学,了解学生真正的疑惑点,为设计教学指出方向,同时也能让教师看到学生提问的价值,这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提供了支撑。顾老师的课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通过丰富的体验深入思考,在观察、描述、交流、推理中亲身去做数学、再创造数学,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5月29日,蔡宏圣老师分享的《为理解而教》,“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是为了玩”。 蔡老师“为理解而教”主题讲座,主要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阐明了让学生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br> 一、为什么?从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的现实窘境,数学学习的特质要求三方面告诉我们之所以要理解而教的原因。<br> 二、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理解的含义。从中了解理解永远都在路上。<br> 三、怎么办?是今天蔡老师重点跟大家分享的观点。蔡老师从自己所教的课例中阐述教学要善于促进深入思考,善于让学生形成概念表象,善于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善于运用直观解释抽象。 蔡老师讲座《为理解而教》,这是个很日常的口语,也是不好说的口语,深入的去解剖,理解真的不好理解。从心理层面去谈,理解既是动词,也是心理用词,是分为几个阶段而呈上升的深度的。从数学角度去谈,理解的层次也是从低到高的呈现,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从1的认识到0的认识,从直接的物体到数学符号的抽象……所以说理解真的不容易,各种数学课堂教学都是为了达到理解的目标而教的。要达到理解层面,首先是教师对所教的课的理解,教师理解了教材,理解了编排目的,理解了教学目标,理解了教学重难点,又要理解学生的学情……反过来,上了课堂,学生学习知识也是理解的过程,理解不是死记硬背,理解不是全面照搬,理解是玄妙的,由低到高,由浅至深。二是理解后是为了应用,解决问题。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老师们在浓郁的求学氛围中笔耕不辍,认真记录重点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线上培训,线下记录,<br>一页页整齐的笔记,<br>一字一句间都尽显教师们的认真与勤奋… “涓滴可汇海,春暖必花开”。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位新庄小学的教师不断用心学习,积极反思,用专业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有准备的教育者,把满腔的热情和正能量传递给每一位孩子,以奋斗者最美的姿态诠释着幸福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