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有天府之国,沦为国色天乡;西有加州盆地,千里稻麦飘香。</p><p class="ql-block"><br></p> 在中国人数千年的文化中,人生的第一大事,是吃饭。<br><br> 在中国,但凡说到天府之国,那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指的物产丰富,吃穿不愁的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就是四川省内唯一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都江堰平原,即人们俗称的“川西坝子”。自两千年前李冰父子在灌县修建了伟大的都江堰供水工程后,川西坝子就仰仗着不多不少,四季不断的涓涓水流,以及一马平川的平整田地,冬播小麦,夏种水稻,年年风调雨顺,季季稻麦丰收,造就了四川地区,乃至全国闻名的旱涝保收,取之不竭的粮食供应来源。 <br><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川西的“天府之国”</h1><br> 川西坝子的面积说来并不大 ,也就不到2500平方公里,就全国的主要产粮区而言,这里不过是凤毛麟角,难成大器,但其千年不变,旱涝保收的粮食出产的确是造就了川西坝子成为天府之国的天中精华,国中之最。两千年来,这里从没有发生过逃荒要饭,或吃了上顿无下顿的难堪景象。不过,这里倒确实是发生过唯一的一次欠收灾祸,那就是60年前发生的那次断粮灾荒,当时造成了川西坝子里有史以来的首次数千上万人的饿死,以致老温50年前去那里生活劳作时,还看得见村里有10年前全家饿死后剩下的无人照看的荒废空房。<br><br> 民间古语道:”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可见温江就是天府之国的精华中之精华,天府中之首府。50年前,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老温有幸来到了四川最富饶的地区,即川西坝子中最富饶的温江县,亲眼目睹体验了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精美造化,也艰辛度过了长达5年的“载秧子下地,背太阳过山”的温江农民生活。最幸运的是,也正好赶上并亲身参与了构筑“沟端路直树成行,条田机耕新农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梦想的具体操作。<br> <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温江和小温,沟端路直,神气昂扬。</p> <p class="ql-block">50年前小温在 “沟端路直树成行”的温江当农民时,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地站在新建的笔直灌溉沟边的合作医疗站屋后的留影(左)。40年后老温再次重返温江,在当农民时居住过的刘板桥与当年的光明大队第七生产队刘之镛队长的合影(右)。</p> <p class="ql-block"> 小温刚下乡时,新改建的知青房还在粉刷之中,不能住人。虽是已满18岁的青年小伙,饭也不会做,正好在刘队长家里吃住了一周。初到温江,就品尝了刘队长家里直径一米二的大铁锅(白天煮饭,晚上煮猪草,锅小了大胃的猪食是装不下的)里煮出的喷香温江米饭,和贫下中农兼共产党员的刘队长结下了亲密的亲如父子的阶级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这次重返刘板桥探亲时,惊奇发现,此时全生产队已没有一亩地还是水田,也不再种一棵水稻或麦子了。所有土地或是种了树苗,或是荒置不用。生产队里一半的房屋大门紧锁,空置无人,农民大哥大嫂叔叔伯伯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已经过世。留在刘板桥的多是老弱病残,也没有一个人还在做传统务农。这情景真是够惊吓的,两千年鱼米之乡的中华传统难道已经毁于一旦?</p> <p class="ql-block">温江农田的现在景象,没有一块农田,全部是花草树木苗圃,农民大多锁门外出打工,或改种树苗,没有一个种田农民。</p> 老温在温江县通平乡奋斗了5年的刘板桥生产队(现改名苦竹村)的卫星图。红箭头所指为老温当年的住房。从图上可见此时除了住房,全村没有一块地还是水田或庄稼地,要么种了树苗(省事,可以基本不要人管理,几年可卖一次给盖新房的地产商),要么空置无人打理。在小温所在时的当年夏天,生产队所有田地可全部都是清一色的水稻田,老温插秧子时农民伯伯站起来伸摇杆时唱的“腰杆啊,儿呀”的歌声仍记忆犹新,但现在水田居然全部不见了。 如今,当年的“温江梦”里的“沟端路直”部分确实已经建成,但“条田机耕”的部分至今仍在梦里没有实现。据几年前重返温江看望农民朋友时发现,这个梦现在应该是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了,因为千年不变的川西平原的农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代之以经济利益更高的房地产,度假村,游乐园,代工厂等无处不在。<br><br> 排名川西第一富裕的温江全县农田上已基本是到处新楼林立。最典型,最彻底的变化要数都江堰平原里排名第二富裕的郫县(郫县豆瓣之县),全县土地居然大多卖给了弯弯的富士康公司去建苹果机的组装厂。我所在生产队幸好地处全县最边远地区,还没有建成多少商品房出售。但队里全部的耕地,已经没有一块地还是农田。开拖拉机种田的梦想已经是实实在在的无土之地,无米之炊的 “温江梦”了。 <br> 卫星图对比温江以前的田园布局(左)和现今的楼房森林(右)。温江以前的土地基本上是一人一亩地,住房就在土地旁边,一般几块半亩/一亩大小的田地边就有一家屋基地,一家或几家人住一个个由竹子围绕的“林盘”里,到处是一幅幅田园风光的美丽图景。现在温江地区各县的农田多已基本消失,大多改建成了商业别墅和高楼以增加高额的土地商业价值。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的千年鱼米之乡,现在估计都是吃的外地米或进口大米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卫星俯瞰天府之国</h1><br> 新冠疫情期间,接加州女儿来电,说接连几月的疫情,学校幼儿园已关门几月,大人必须轮流宅家照看小孩,目前大人已是单位上班不够,在家疲惫不堪,急需歇息,希望我们能有机会过去加州几天,协助她们照看小孩,大人或也得以一个修整的机会。没想到的是,此次的加州之行,却有机会目睹了另一个与川西坝子神似的盛产稻米的西方 “天府之国”,这一“国”不是在东半球四川,而是在地球西边的加利福尼亚州北边的“中央坝子”(Central Valley):即加州首府沙加缅度所在的沙缅盆地。<br><br> 沙加缅度是当年老广的广东话译音,中国大陆现在翻译为萨克拉门托(但大陆中文名字并没被美国的华人社会所接受),是加利福尼亚州最早的最大城市和现在的州首府所在地,其所处沙加缅度县的人口约100万。其北边的盆地面积比温江平原大10倍以上,足有3万多平方公里(30000:2500)。和温江坝子一模一样,这里也是四面环山,中间也有条大河叫沙加缅度河,汇集了两边雪山上流下的雪水,灌溉着平坦的沙缅盆地。盆地正中还有一个巨大的死火山,如把盆地比作二郎神额头上的眼睛,这个火山口就活像是眼睛里的眼珠,这里也被称为“中央峡谷” 或“中央盆地”。<br><br> 沙加缅度的郊区有加州大学闻名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他的名气一点不比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UCLA)或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差,所有分校中戴维斯分校的校园面积最大,学生人数逾3万余人,且多是研究生。由于地处沙加缅度农业大平原,他在全球农林院校评比中多次排名第一,兽医,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学科在全世界也名列前茅。<br><br>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77届历史系毕业,在美国和世界排名榜首的发育心理学家葛小佳教授也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系任职,成名后才转明尼苏达大学任心理学系的系主任。戴维斯分校的世界顶级农业科研能力对“天府之国”的演变和在美帝的发展,以及造就高超先进的加州农业的现代化具有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br> 沙缅盆地与川西盆地的地形卫星图比较。 二者型状相同,都是北南走向,呈一颗直立的蜜枣型。四周为山地包围,中间有大河穿过,宛如亲妈所生的一对孪生兄弟。唯一不同是两地的四周山高不一,盆地大小不同。从比例尺可见,弟弟沙缅大,大哥川西小,沙缅卫星图上看得见田坎,川西卫星上看见的是马路(奇怪的是事实正好相反,温江农民看得见的是田坎,梦里盼的才是马路(见后文))。二者的面积相差有十倍以上(30000:2500平方公里)。两个盆地还有点小差异:沙缅盆地中间有一死火山,犹如二郎神额头的立眼里的眼珠;川西盆地中间有个小红点,那是老温当年在温江的住家所在地:通平乡刘板桥。 说来也巧,这块美西盆地的农田耕作当初也是由中国人开发而成的。不过这个坝子远没有温江平原的历史悠久,它只有200年不到的历史。19世纪中叶,加州北部这块盆地的沙加缅度河里发现了高纯度黄金,于是大量美国人,包括华人劳工涌入加州加入淘金的队伍,当时的华人劳工已达4万之众,是华人在美的最大聚集地。由于美国的主食不是大米是面包,所以众多华人的饮食显然有自力更生之需,于是把土地抹平灌水,再种植水稻就成了他们改造土地的主要目标。真是不查不知道,今天的美国的最大稻米粮仓,原来他的开天鼻祖居然是来自中国的华夏子孙。<br><br> 沙加缅度盆地的地理环境与温江平原地形十分相似,四周是大山,中间有一条大河(加州的是沙加缅度河, 温江盆地的中间是金马河(即岷江的主干)),它们的分支正好灌溉周围极为平坦的冲积平原。有水有地,种水稻最合适了,而种水稻正是中国人的千年特长和喜好,所以是中国人开拓了现今的美国大米粮仓,也为今后的东边天府之国的可能衰落提供了最好的后备资源。<br><br> 从此,这块比温江平原大十几倍,水源更丰富充足,地势更平坦肥沃的“中央坝子”就逐渐由华人起头,慢慢发展成了美国今天的第二大稻米产地。有趣的是,盆地正中有一个巨大的死火山,如果说盆地像二郎神额头上的那只立眼睛,这个火山口就活像是眼睛里的眼珠。而川西平原的正中,居然是老温当年的奋斗居家之地。<br><br> 淘金热消失后,华人逐渐移居到附近的旧金山一带,此地的地主则换位给主要是瑞士裔的美国人。瑞士人是世界闻名做事认真的民族,他们是华人开发的的水稻田的最合适改良和提高者。和温江平原两千年一尘不变的耕作方式不同,为适应农业的机器操作,这里的土地田块彼岸的越来越大,高科技的拉平土地技术,使现今每一块地的大小差不多有温江稻田的1000倍以上,不少地方一块田的边长可长过一里路长,极其便于超大农机的操作。<br><br> 机械操作也变得愈加现代化,用全机械化的种植收获,一个农民就可管理几千亩,乃至数万亩的土地。据说现在已有了GPS的卫星平地技术,有全自动的机械插秧,或全飞机的撒种免插,既快速有效,又保证了秧苗的均匀分布。这些技术绝对可令中国农科院院士们叹为观止,也足可令做满了五年“新农庄温江梦”的农民老温汗颜不止。<br><br> 据说中国的浙江农科院也在研究无人机撒种。看了他们的视屏介绍,那一只手可以提两架的小无人机应算个玩具,而且也只能带1斤左右的种子,飞机上也无法安装附设的精密撒种调控设备,除了可以代替人工播撒,其精度,效率,工作量和加州的水稻田飞机播种比起来,只应该算是蚊子和老鹰的区别。<br> 卫星图上的沙加缅度盆地景观。有河有路,有方块有弯丘,方块的边线就是田坎。注意,这是500公里以外的天上看得见的田坎!万恶的美帝,你这是要把温江的农民羡慕嫉妒到死吗? <p> 说到田坎,想起温江在“反右倾,反私有化”运动时,落后农民的有一句时髦的口头禅:“要得富,田坎变马路”。因为,在温江,田地是生产队公家的,自留地一人只有一分地,3米x 18米大小,种自家吃的菜都不够。而生产队里两田之间的田坎公家不大管,农民就私自在上面种些毛豆之类的私家农作物,即可添加点高蛋白食物,收多了也可以到市场上摆个地摊买点毛豆致富,既搞活经济,也正好可以换一点油盐零花钱。记得刘队长当年是遵纪守法的共产党员,从不在田坎上种私家作物。他要买盐的时候,就从家里的米箱中摸出两个鸡蛋,拿到供销社小卖部去卖了钱再换2两食盐回来。</p><p><br></p><p> 所以,尽管卫星图上温江只看得到马路,美帝却看得见田坎,温江的农民却想的是要发财就必须把田坎尽量变成马路一样宽,(实际也就宽个几寸,说成“变马路”当然是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粮的革命豪情”的残余,话不说死不惊人嘛。大跃进也才过了10年时间,大家都还没忘记当年的精神和豪气)。 公家的田块即使变小一点点也基本看不出来,可田坎上自家种的毛豆就可以由一行变成三行。这就是落后自私的农民想致富发财的生财之道。试想当年的农民伯伯们,蜗居大妈们如果知道美帝那边的田坎可以宽得在1000里以外都还看得见,相信那些思想落后觉悟不高的农民估计就是冒死也要偷渡到美帝去种庄稼的。</p><p><br></p> 一张更清楚的沙加缅度中央坝子水稻田的卫星照片。右边是沙加缅度河,左边是一片稻田。注意,这是五百公里外的卫星上所见的棋盘,沟端路直已绝对够味,每一块水田的田坎都有过一里路长,田块面积比温江的大约1000倍,如果用温江的水牛来这里的水田耙地,怕是走几个来回就找不到回头的路了。 <p>这是抖音介绍的美国水稻种植。这里显然不是加州,北加州水源丰富,是纯水田种植。但机械化的水稻种植和收割应该是大同小异,一个农民管几千亩地应该不是问题。有趣的是美帝正叫嚣要禁止抖音app,这么热心的歌颂你你还不高兴,要咋才和你的意呢?</p> <p> 沙缅盆地不光是土地看上去大气高雅,大米的品种也在这里逐渐发展出了美国或世界最好的大米品种:那就是当今超市里价格最贵的日本“寿司米”,冷吃热吃皆宜,可口味美馋嘴。大米的品质半糯半粉,冷热都不变硬,既可作主食,也最宜作高级清酒(the Best Japanese Sake),目前此米才是日本最佳的进口清酒原料。</p><p><br></p><p> 这种大米在超市的米袋品牌上标有:“锦米,最高级特选米“。不是大胆敢说,而是货真价实,绝不是当前某些品牌或文章里流行的“高大上”假成语。目前 “中央坝子” 百分之七十的出产大米都出口日本,少量出口中国或留美国销售,是日本高级大米的主要货源。虽然这里大米产量只是美国第二,但产值却超过美国其他的主要大米基地,科学农业的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p> 锦米(左),绝大多数在加州沙加缅度盆地出产,是超市最贵的米之一。比普通美国大米价格贵五,六倍以上。图右是好市多卖的美国大米,25斤(白)和50斤(黄)一袋的只卖$0.30 左右一斤,而好吃的锦米要卖约$2.0元一斤。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飞机俯瞰沙缅盆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卫星图看了几幅,多少有点相隔太远,若再看看飞机上用手机拍摄的图景,或更能展示美西盆地的美貌。在飞机穿越了白雪皑皑的内华达山脉之后,地面上开始出现黄土的迹象。没想到的是几乎山坡和田地竟然是直接相连,明亮晶莹的水田和大山居然可以同居一景。一进入平原,绿色的秧田也逐渐出现,在盆地大约有半小时以上的飞行时间,地面的景观居然一层不变的都是水田和秧田,偶尔也有一些残存“大战红五月”的双抢工作尚未完成黄色麦田或割麦后还未灌水的旱地。<br></h1> 南下的飞机刚离开白雪皑皑的内华达山脉的南端,雪山上出现了公路,加州北部的中央盆地就要到了。 开始进入沙缅盆地的第一分钟,坡还没消失完,载满秧子的平整水田已赫然呈现,美帝的农民真是寸土不让啊。 离山边不远的地方已经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了,这里地面上还不是完全平坦,田块也不尽规范。有的已放水进地,有的还是刚收完小麦的旱地,但这片大地的整体平整度已是窥豹一斑。注意这不是温江的小水田,每一个格子都有一平方里以上大小。 已灌水或没灌水,已插秧或没插秧的水稻田。田中的分隔线是保证大田(单块田大小最大的可达一平方公里!)最佳水平面的措施之一(一公里大的地方落差不能超过1厘米!)。可惜飞机没有飞越盆地中的整齐方直的全水田区域,那里全是整齐的大方块,景观一定更加壮观,但或许也难免有点过于单调乏味? 沙加缅度河某支流河边一望无际的水田和旱地。不同的颜色组合和弯直交错的线条绝对是盆地里一道最漂亮的风景线(是真景而不是指游行队伍哈)。 已插秧的稻田,尚未收割的小麦,和收割后尚未灌水的旱地,一幅图把“双抢”大战红五月的三阶段彰显得淋漓尽致,遗憾的是看不见一个劳动的农民,和川西平原 “双抢”时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景观形成了天壤之别。注意秧田的上方有一个“林盘”,里面的小白点就是农民伯伯的住房,明显的尺寸对比使这块秧田的大小一目可见。相信温江旧社会的地主们如果有这么一块地,想来应该是已经心满意足了(温江不是陕北的荒山野岭,在高产的坝区从来没有一个地主会拥有一千亩以上的土地,相信大地主刘文彩或许都会望之汗颜)。 远处一望无际的水田,和近处尚未灌水的旱地各分一半天地。中间的一块弯弯的绿地和水塘不知是和物件。不过要说它是一个农民伯伯劳动后休息的游乐园,远远看去倒是有点那个意思(开玩笑哈)。 更近的沙加缅度河的弯道,注意公路上的汽车及河里的邮轮只是一个小白点,此处的河宽应该在一百米左右。相比温江的金马河近1里多的宽度,这里的水深和流量应该绝对比金马河更大,因为它灌溉的是数十倍于都江堰平原面积的大片水田。 这是飞机上看见的一块正在作灌水作前最后平整的旱地,远处是已经插秧的水田。如仔细的看,上面秧田里有一个蓝色的小房子,下面旱地的角落红箭头所指的地方有一个蚂蚁大的小黑点,我们不妨把相片放大一点看看那是什么? 原来那里有一个巨大的耙田机(一般有30米长,和大巴一样高),和田地比起来,它真是比蚂蚁还小。要把一块巨大的地表弄得完全水平,人工是肯定不行,用机器也是个艰巨的工作。在路上看见过类似的耙田机,那是比大巴车还要巨大的庞然大物。好在它估计无需多少人为的精细监管调整,但工作量应该也是不小。如果用温江的千年文化遗产的平田方式,估计把牛是打死它也不会愿意去做的。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天府地府,忆苦思甜</h1><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看见如此大的水田,如此广阔的平原,几乎没看见一个人在劳作的痕迹。联想这稻米的价格可以如此低的原因,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力量和农民们认真精准的劳动。试想一个全美最低工资的麦当劳快餐店的打杂工,他一天的微薄工资都可以足够在好市多去买回500斤大米,要知道,温江的一个农民做一年辛苦劳作的全部收入也就是500斤连壳水稻再加几十元人民币!</span></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到我离开温江时,每个农民全劳力竟然劳动一年连一分钱也分不到,而且多数还倒欠生产队几十元了(因为后来的“温江梦”的挖渠土建,修河,学校教师工资,赤脚医生补贴,地主分子去公社强制劳工的补偿等都统统算到生产队的开支里,生产队实在是有点入不敷出了)。如果做一天的无技术打杂劳工就可以挣回吃一年的粮食,相信温江的农民是打死也不会再去“大战红五月“了。</span></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次来加州的时间正好是五月份,不禁让人回忆起了温江的农民在田地还在的时候的种稻情景。同样的农田,同样的时间,看到的也是熟悉的景观。“大战红五月”是当年温江农民的一句最革命化的口号, “红五月”意味着每年的双抢(抢收抢种,又收麦又插秧)季节。红色的太阳烈日当空,即要抢收小麦,又要抓紧放水插秧,的确是一分钟也不能耽误,时间要“抢”才拿得到。早上5点,刘队长就吹哨子叫大家起来去秧田拔秧苗,2个钟头后回家吃早饭,马上又开始去收麦子或插秧子,一天之中,绝对都是干的重体力活。</span></div></h3> 这是温江地区使用了2000年不变的耙田方式,用牛拉着一个有铁钉的木架把水田表面抹平。由于技巧性较高,一般一个生产队只有2-3个人(“使牛匠”)会做这一操作。当年的刘队长就是其中之一,他上次告诉我,他已经有七八年没有耙过田了,连他的牛都早卖给刀儿匠了。 老温当年的插秧方式。温江地区的水田一般一块田约0.6-0.9亩大小,十个全劳力的队伍一天一般可插秧约10来亩地。几个钟头下来,那腰不是一般的痛,站起来都要几分钟才直得起来,没插过秧的人绝对不能理解。所以一声“腰杆呀,儿啊!”只要一个人起头,全排的插秧人都会一起合唱。所以如看见一平方里的近千亩大小的秧田,可能腿多半还没下田里,有一半的插秧人都会先晕过去了。 收获稻麦当时都离不开“拌桶”,大家捡起割下的稻麦,高举双手,使劲在桶壁上“拌”,即用暴力手段摔打麦秆,让其杆粒分家的意思。拌桶也是老温当年比较恐惧的农具。不是它不受看,是特别重,估计应该在200斤左右。用不了一会儿,就要用扛或拖的办法,翻越约一尺高的田坎,把拌桶换到另一块田里。老实说,没有仁义农民朋友的义务帮助,老温这一天的工分单靠自己肯定是拿不到的。 <p class="ql-block"> 不巧的是,五月份也正好是去年分得的陈米己经吃完,新粮又还没收上来,正是饭都没得吃的时候。每天从早上5点天麻麻亮就出工,到晚7点天黑尽了才收工。忙了一天,农民们却只能喝菜汤稀饭,或全瓜菜代。在田里无时不是腹中空空,手软腰痛,大汗淋漓,眼冒金花,那个艰辛痛苦绝对是城里人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民大哥们秧田中的伸腰摆谈,除了“黄段子”,总少不了“忆苦思甜”。“旧社会时大战红五月,其实是满享受的。”生产队刘队长一开口,阶级立场就没站稳。“那时的双抢时候,地主给长年(长工)一天开5顿饭。两顿大肉,一顿豆花,一顿酒饭。味道嘛,不摆了。而地主出了血本,因为俭省,自家人全家一个月硬是片肉不沾,吃全素。冯边爸(儿),你梭(说)是不是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队长的“意吃”,使一同栽秧的众社员个个“想吃不得吃,口水流三尺“,秧子都插偏了。刘队长曾是冯家的长工,一旁栽秧的冯边爸(土改后本管区唯一幸存的地主分子,土改时一只眼因某种缘故被革命群众打瞎掉,成了边花儿[独眼],后称为“边爸儿”)有点哭笑不得,他虽是全队唯一地主要给农民吃肉的历史证人,反动话是不敢说的,只好敷衍道: “做活路嘛,该吃的,该吃的。嘿嘿,嘿嘿”。这几十年前插秧吃肉的回忆,弄得大家口水汗水流到一起,插秧的劲头也多少是添加了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观加州坝子的双抢工作,似乎不紧不忙,连人都看不大到,农业的机械化大大加快了农活的效率。科学技术就是比光鼓劲学思想更有用,一个人种几百上千亩地,3%的人口不但要养活全国97%的3亿人民,还要号称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这工作效率的确是要点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加州的鱼米之乡沙缅盆地,一切农活都是机械化操作,效率高,免人力,的确是非常的人道和科学。试想一个农民要经管上千亩地(温江农民每人只管理一亩地哈),没有现代化的农机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下飞机后回家的路上,路边是一些还没收割的麦地,金黄一片,无比的壮观和亲切。说真的,只要不需要自己去收割,怎么看到处都的确是一片好风景。</p> <p>一望无际的水稻秧田。整齐有序,没有栽秧人,人性的关照,护腰的爱心💗。</p> <p>近处的秧田,远处的麦浪。加州的“双抢”,无人的“红五月”。</p> 下飞机后路边的小麦地。在今天的川西坝子多半已在看不到这景象了。收麦子,栽秧子,这就是当年老温在温江“大战红五月”的工作之一呀。收麦子的农活,看似简单,还真全靠里农民朋友的帮忙•,不然那打麦子用的约200斤重的大拌桶,小温就是拿出吃奶的力气,也绝对是不能把它拉过田坎换到第二块麦田里去的。 现在加州收获稻麦用的绿色联合收割机,后箱巨大,至少可载几吨稻谷。一块田的收割,分粒,装载可一机一次完成。 这种红黄两色联合收割机收起水稻来就更高效,车斗短一点,但成熟的稻谷直接送入输送机,自己一心割稻即可。回想咱天府之国的稻田,这收割机怕是刚下田坎就该上第二道田坎了。别说收稻子,光破坏咱的“沟端路直”就够咱修理的了。想来美帝就是白送咱这高科技咱也不会要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返卫星 异地同比</h1><br> 看完地面图,再回到卫星画。站在天上,看大地势,观概括图,两个坝子的比较,就更加清晰明了。一边的农田在逐渐消亡,一边的稻田在兴旺成长。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吃饭是人生第一大事”。没有稻田,就没有饭吃。咱咋就把第一大事的根基给丢了呢?<br><br> 开富士康工厂固然可以挣大钱,钱也可以买大米,此话不假。郫县建了个了大企业,征他的税收似乎也可以不打让手,对市,县政府都绝对是一个好事。不过,才开业不久,就有消息说,郫县的富士康似乎有啥不太愉快突然有要关门搬家的打算,他的17万郫县工人立即面临失业的危险。弯弯到底觉悟不够,绝对是咱靠不住的人呀。<div><br></div><div> 无论在大家微信上愿谈不谈,但实际现在上咱已经是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了。可这粮食出口国一旦和咱动了气,不卖粮食了,这“第一大事”还真是不说不行的。给富士康打工赚再多钱,没有米买(有的仗义朋友国就是自己不吃,把他的大米全卖给我们,无奈他国家太小,那也只是滴水不解大渴的),那样岂不又得“一夜回到解放前”,难道咱又得去吃树皮了吗?<br><br> 让我们来看看卫星图的大趋势对比如何?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可以看看不同比例的图形,看看这同样的地球,不同的主人是如何打理的。先比一公里标尺的西,东地区图片。再看100米标尺的两地卫星图片。有图有真相,大小都有,色彩丰富,一物一景,清楚明白。<br></div> 比较卫星图上同样尺寸比例的川西坝子和沙缅坝子的地表结构差异。这是一公里比例尺的两地卫星图。美西的土地方块清楚,500-800米边长大小的田块清晰明显。温江郫县的地貌则密如芝麻,活像一块劳动布的花纹,县城周围的几个乡(以前称公社),已全部改为商业用地。卫星图上,昔日温江最富裕的十里良田已彻底标上“国色天乡乐园”大标示,郫县城郊则几乎全部卖给了弯弯的富士康“平板”加工厂。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再看100米比例尺的温江最远的远郊,即老温的家乡通平乡刘板桥(苦竹村)的详细地貌。两边田块的大小不一咱以前已提到过,这里不比大小,只看看这刘板桥的每一块田里还有水吗?没有了,一块也没有了。这是水稻生长季节的图片,每一块田里要么什么没有,要么是密密麻麻的小树苗。第一,没剩几个农民了,无人双抢割麦插秧。第二,树苗卖价更高,也不需多少管理,红红火火的地产商正等着买树苗建小区呢。 再看同样是100米比例尺的温江近郊地貌。这里已基本全是房产,仅残存少量土地。各种娱乐园区和餐饮已布满地界。和仍然专心于粮食生产的美西平原相比,黯然是一派天壤之别。尽管粮食产品价格低廉,美帝仍遵循了东方领袖的真言,保留了他的“人生第一大事”的基地。万一世界局势不稳,他稳坐江山的根基是还留着的,而且卖或不卖大米也是他手中的一把刀子,用或不用都不需别人来传递。 一比就明白,两千年川西坝子的粮食基地已不再是稻米清香而演变成了略带黄色意味的“国色天乡”!图像依在,一清二楚,可真是惨不忍睹啊!难怪昔日产粮的天府之国而今已不再产粮而演变成粮食进口第一的吃粮大国,而美帝坚持粮食生产已逐渐演变成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大国。包括美西坝子沙加缅度在内的3%的全国农业人口,不但养活了美帝自己97%的人口,还要出口世界,也包括监管负责川西坝子老“天府之国”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这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事实吗?再听到红五月期间想劳动而没饭吃的故事难道不会闻之胆颤吗?<br><br> 看来,天府之国的人们从鱼米之乡变为国色天乡的欢乐享受中应该清醒一点了。试想,趁现在水田还没有100%的消亡,在川西坝子留个天府之国的博物馆似乎是还有机会,而且也是势在必行了。地球不是鱼肉瓜果可以任人宰割,咱的土地虐待已经初见后果。没有的大米的生产,吃饭就得看人脸色。若干年后,或许小学的历史老师会给孩子们教些什么呢?相信他一定会讲述2000年前李冰都江堰治水造天府的故事,他也许也会描绘50年前刘板桥老温红五月栽秧的故事呢。这些真的应该不会等多久了。<br> 最后再看一幅同比例的对比图。左边是美西平原,大气整齐,生态盎然。右边是现在的温江平原,密密麻麻,庄稼不再。中间是接近以前的温江平原的另一地区,有田有地,吃喝不愁。摧残应该歇息,再生必须上马。希望不久的将来,温江区或将划出一块保留地来,至少恢复一个温江坝子“天府之国”的农村博物馆,它虽不如美帝的天府农田那么粗大豪放,但它毕竟是中国农村美景的小家碧玉,是两千年四川天府之国的历史原貌。它必将是宝贵的中华历史文化遗产。 东方的“天府之国”,你的温江人民怀念你!<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6. 记于法戈谐宁堂。</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