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h1> 提起波茨坦,国人首先会想到波茨坦会议,而在德国人眼里排在第一位的该是无忧宫,因为无忧宫和建造无忧宫的人都是德国人藏在心底的骄傲。</h1> <div><br></div><h1> 先看无忧宫。<br> 无忧宫,也有人翻译成莫愁宫,是普鲁士最著名的霍亨索伦家族的宫殿,始建于一七四五年。无忧宫与众不同,就在于宫殿是建筑在一个沙丘上,沙丘的周围是大片的葡萄园,沿沙坡修建成六层宽阔的梯形高台,每层高台的墙都镶着铁框玻璃门,里面种植装饰性的无花果树。<br> 我问身旁一位德国人,为什么要装上玻璃门,说是为了冬天植物保温。这正是建造者的奢望,为了在冬日把翠绿留住。<br> 高台的两侧建有坡道,绿茵覆盖,中轴线有一百三十多级台阶,从下面仰望,山顶雕饰精美的无忧宫高高在上,恍若天宫。妻子一看这么多台阶先打了退堂鼓,找了石椅子坐下休息。我就跟着小两口拾级而上,到达山顶。</h1> <div><br></div><h1> 站到宫前的平台上,一座壮美的建筑呈现眼前。宫殿不高,长长一排,中间正殿为半圆球形绿顶,前壁呈半圆弧形,屋檐上刻有法语SANS SOUCI即无忧字样。整排建筑的柱子上方都有形态各异的人体雕像。每个雕像都用手往上使劲擎住屋檐,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宫殿后面是拱形框架结构的围廊,整座宫殿不是很雄伟,但充满艺术气质。</h1> <div><br></div><h1> 无忧宫内部金碧辉煌,极尽奢华,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整个宫内有很多石刻雕像,宫殿东侧还有珍藏一百多幅名画的画廊 ,这些绘画多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荷兰画家的名作。</h1> <div><br></div><h1> 再转到宫前,从平台俯看,石阶下面正前方一个硕大的圆形喷泉水池,水池周围矗立着罗马神话人物的大理石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再远处,满眼葱茏,天连翠树。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这不单单是一座君王宫殿,它与梯式平台,喷泉水池,雕塑及周围郁郁葱葱的草木相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品,实在是独一无二。</h1> <div><br></div><h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零年将无忧宫建筑与其园林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价:无忧宫的宫殿与公园,可视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她是十八世纪欧洲艺术运动的合成品,结合了当时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筑创意与地景设计。<br> 何谓欧洲艺术的合成品?何谓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筑创意与地景设计?要真正了解无忧宫,不能不先了解建设无忧宫的腓特烈大帝其人。</h1> <div><br></div><h1> 腓特烈大帝就是腓特烈二世国王,因其文治武功在德国历史上无人望其项背,被史学家尊称为大帝。</h1><h1> 从普鲁士王国建立到德意志统一不足二百年历史,一个仰人鼻息小小的公国崛起为与英、法、奥、俄并立的欧洲强国,腓特烈居功至伟。他在振兴经济,促进文化,军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制建设等方面颇有建树。</h1><h1> 但成就他伟名的还是军事才能。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一个小邦国,独自与法、俄、奥三大强国抗衡。其中罗斯巴赫一役成为以少胜多,表现其战术思想最完美的典范,至今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经典战役教案。之后,洛伊滕会战是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可与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相媲美。仅此,腓特烈就跻身于古今最伟大名将的行列,与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拿破仑齐名,成为普鲁士的骄子。</h1> <div><br></div><h1> 当然他还写很多部军事理论著作,其中《战争原理》很接地气,开创了现代战役学的先河,据说拿破仑也是从他这里得到启蒙。<br> 腓特烈去世二十年后,拿破仑击败普鲁士进入柏林时,曾对他的将军们说:“如果他(腓特烈大帝)活着,我们就绝不可能站在这儿” 。据说希特勒在柏林被攻克的时候,还在地下室读腓特烈大帝传,幻想腓特烈的奇迹发生。不管怎么说,直到今天,在德国人心目中,腓特烈大帝是日耳曼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君主。</h1> <div><br></div><h1> 其实腓特烈小的时候并不尚武,而是酷爱文学、音乐、哲学。他喜欢吹长笛,一生写过一百多首长笛曲,和多部交响乐。腓特烈还极有语言天赋,除母语外,能说英、法、西、葡、意等语言,还能听懂拉丁、希伯来、斯拉夫等语言。</h1><h1> 腓特烈继承王位后大臣们吹捧奉迎,他却说:“当国王实在不是我的愿望,音乐家或是诗人才是我的追求。” 确实,腓特烈既不喜欢军事,也不想当国王,都是痴迷于军队的老父亲逼的。为了躲避老父亲的安排,他曾策划过一次逃亡,败露后被投入监狱。当然最终还是屈服于父亲的意志进入了军队。</h1> <div><br></div><h1> 成为一代英主,腓特烈大帝也没有忘了为自己建一座宫殿。腓特烈一生和法国恶战不息,却崇尚法国文化,法语讲的比母语还好。他要建一座普鲁士的凡尔赛宫。<br> 伟大的帝王要建宫殿,臣属自然要拍马屁,就连冯克诺伯斯多夫这样著名建筑师都不能脱俗,最初的建议是建一座高大雄伟的宫殿,以炫耀君主威仪。腓特烈大帝自然不高兴了,他是文艺范儿,要的是带有洛可可风格,精巧可心的行宫,既富于艺术气质,又能与大自然无限接触的葡萄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建一个葡萄山上的小屋。</h1> <div><br></div><h1> 帝王有了想法就由不得建筑师了,他自己构思草图,亲自监造。整个过程,君主无时,无事不进行干预,处处体现君主的意志和他对艺术、自然的追求。<br>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开启了人文艺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艺术风格,相互交融,无忧宫自然就是欧洲艺术的合成品。那时东方艺术也传入欧洲,无忧宫旁边的一座中国亭就是例子,当然这恐怕是大帝想象中的中国建筑,其实更像蒙古风格。他本人肯定没离开过欧洲,只是对东方古国文化的向往而已。</h1> <div><br></div><h1> 一七四七年五月无忧宫建成,除了打仗,腓特列大帝每年从四月到十月都居住在这里。他不像路易十四,让宫廷贵族们悉数来凡尔赛宫宴乐。在无忧宫,只有欽点的男宾才能入住。腓特烈大帝不喜欢女人,无忧宫没有女人进入,包括他父亲包办的婚姻,王后伊丽莎白也不曾去过无忧宫。来无忧宫的宾客多是文人,艺术家,其中就有伏尔泰,他与大帝过从甚密。腓特烈始终尊崇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大概与伏尔泰不无关系。伏尔泰在无忧宫里住了三年,最后还是忍受不了君王的霸气,离去了。</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站在无忧宫的门前可以看到山坡上矗立着很有田园风情的风车,无忧宫兴建以前它就在那里了。腓特列很文艺,说那风车装点了他的宫殿。可是有人不这么想,也不文艺,这就是后来的德皇威廉一世。</h1><h1> 威廉一世住无忧宫时,看到对面的风车很不爽,想拆除。他属下上门与磨坊主协商,愿意高价收购磨坊,不想磨坊主就是不买帐,于是遭到了强拆。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下边就不熟悉了,磨坊主以侵权为由,将威廉一世告上了法庭(要知道这是德意志皇帝啊)。法庭竟然判令皇帝“恢复原状”,并赔偿强拆磨坊造成的一切损失,于是风车又出现在无忧宫门前。威廉一世遵从法院的判决,还调侃说:风车装点了我的皇宫。</h1><h1> 多年后老磨坊主去世,磨坊生意不景气,小磨坊主想起了当年的老买主德皇家族,就给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希望将磨房卖给他。威廉二世是这样回复的: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手头拮据,作为邻居深表同情。听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我以为不妥,这间磨坊已经成为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经济困难,现着人送上三千马克,务请收下。若执意不收,就当是借给你的,以解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h1><h1> 故事讲完了,我们倒不明白了:百姓敢把皇帝告上法庭,法庭敢判皇帝败诉,皇帝必须执行法庭的判决。都是君主制,欧洲的皇权和东方的皇权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哈耶克说:哪里没有财产权,哪里就没有公正,诚哉斯言。</h1><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h1> 一七八六年,腓特烈大帝在无忧宫去世,他想把自己和爱犬一起葬在宫殿旁边的平台上,但他侄子继位后(腓特烈身后没有子嗣),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这也是为了尊重。此后又几经辗转,直到两德统一后,才实现了他的遗愿。</h1><h1> 腓特烈大帝的墓极其简陋,只有很小的一块花岗岩刻着他的名字,这正是他想要的。后人对他的了解实在令人惊叹,因为他说过,“头衔只是傻瓜的装饰品,伟人不需要什么,名字就够了。”</h1> <div><br></div><h1> 离开波茨坦天已经晚了,我们急着驱车赶往柏林住下。路上经过波茨坦通往柏林的铁桥,不能按照原计划下来拍张照片。战后几十年这座桥是东、西德对峙,也是东、西方冷战的窗口。这儿也是东、西方交换间谍和被俘人员的通道。通过桥的时候,只能在暮色中陷于无边的遐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