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进腊月,就有了年味。记得每年腊月十几,就由邻村一屠户来我们村杀年猪。这天一大早就听见村中央碾棚子前人声鼎沸,猪儿惨叫;一群孩子围着杀猪床跑来跳去看热闹。男孩子们胆大,目不转睛地盯着捅刀的瞬间,当看到鲜红的血从猪脖子咕咚咕咚往外涌的时候,还拍手欢呼;女孩子这时大都用手捂着眼睛,等那恐怖的一幕过去,再看剥皮的过程……屠夫那麻利的屠宰剔骨动作实在令人称绝。</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到了腊月二十头,心情就更兴奋了。看着父亲赶集办年货,母亲扯布给我们缝新衣服做新鞋子,心里在暗暗地盘算着过年的日子。腊月二十三小年,年味就更浓了,这天晚上就可以吃到久违的饺子了。小年一过,家里就更忙碌了。打扫除,碾年糕,蒸饽饽,包豆球……</p><p><br></p><p>每到二十七八,碾棚子就异常的热闹繁忙,大人时常得派小孩子去挨帮。那时母亲都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到了碾碾子的时候,母亲负责罗面,父亲推碾棍,我们姊妹几个拉扣,碾砣咕噜咕噜转,罗面叽里咣当响,大家你说我笑好不热闹。浓浓的年味就弥漫在这杀年猪、碾年糕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九蒸饽饽。母亲用头等面蒸大饽饽,二等面蒸豆球。母亲蒸的饽饽花样繁多:有圆而高耸的大枣饽饽;有椭圆形的大元宝;有浑身长满了刺的小刺猬;有盘着身子的小花龙(老人们叫它剩虫);还有小巧漂亮的花莲子……每种造型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每当这时我们姊妹也跃跃欲试,参入其中,大多负责插枣、铰毛、垫叶等工序。偶尔也学着母亲做个造型,可大多都被一向办事认真仔细的母亲毁掉重来,那时我看着母亲娴熟的手法,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敬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只管烧火,他把全年积攒下来火力最硬的柴草拿出来,生怕几锅大饽饽蒸失败了。他边烧火边和我们叙叨怎样大火催开,小火慢炆,甚至什么样的饽饽需要蒸多长时间,父亲都拿捏得很准,并和我们一一讲清楚。的确每年蒸饽饽在最后烧火这一关,父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掀锅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都站在土灶旁,母亲这时拿把菜刀在锅盖上比划两下,然后再慢慢拉动锅盖,我看母亲有点神秘的样子,就问其究竟,母亲笑而不答,那时我虽感到神秘,但也不再追问了,只是静静地看着母亲掀开锅盖的那一刻……果然满锅的饽饽都咧嘴笑了,这时母亲兴奋地说:“看看,用刀抡两下都笑了吧”。只见父母亲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我也跟着大家一起笑。</p> <p>之后,还得把这些大饽饽分头藏起来:大柜里放上元宝,意味着来年不缺钱花;粮缸里放上剩虫,自然是意味着年年有余,粮满仓了……那个时代人们都穷怕了,这样做也许寄托了老一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br></p><p>这天自然是年前我们最开心的一天,也是年味最浓的一天!</p><p><br></p> <p>到了年三十,就算是正式的大年了。清早起来,我们小孩子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服,吃罢饭高高兴兴地结伴来到大街上,首先互相欣赏一下新衣服,比比谁的最漂亮,然后再去看热闹。去篮球场看赛篮球,去大队部看排戏,跟着锣鼓队看贴对联……我最激动的时刻就是锣鼓队来到了俺家门口,在那“咚咚锵”的锣鼓声中,有人给俺家的门贴上了新对联(当时不是每家每户都贴对联,这是烈军属荣属的专享)。我读着对联上的字,再看看门上挂着“军属光荣”的牌子,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与自豪,顿时一种对父亲的敬意油然而生。想到父亲曾为革命流过血负过伤,再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转眼间锣鼓队又到另一家门口了,孩子们一直跟着锣鼓队走街串巷……</p> <p>我最期盼的还是全家人围坐在土炕上一起吃年夜饭的那一刻。母亲做的年夜饭虽比不上现在的丰盛,但每道菜都非常可口,至今记忆犹新。</p><p><br></p><p>记得有一盘老板鱼。母亲把干老板鱼泡上一天一宿后剁成寸块,粘上鸡蛋面糊用油炸得金黄,然后加上调料回锅熬,那金黄的鱼块裹上粘稠的汤汁,吃到嘴里又鲜又香;一碗炖豆腐加上海蛎子肉,撒上小葱花,一清二白真是无上的美味;当然还少不了一盘清凉爽脆的白菜心拌海蜇皮,只是海蜇皮少得可怜而已;最难忘的还是母亲的那盘炒大白菜。平日里白菜吃的倒不少,可不是熥就是炖,关键是里面一点荤腥都没有,清淡寡味,还有一股蛮子气。而年三十的炒白菜就不同了,母亲挑选一棵上好的白菜,去掉外帮,切掉顶部部分叶子,留下下半部分,再用刀斜着㓲切备用,最主要的是在大铁锅里放上若干的花肉片,待肉片的油化得差不多了,葱姜爆锅,这时母亲眼疾手快地把pian好的白菜呼啦倒进大铁锅,快速翻炒,此时父亲把风匣拉得咣当响,火力最猛,顿时鲜香扑鼻,最后放上盐和平时不多见的酱油。(那时根本没有味精、十三香什么的)。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炒大白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再看看现在鸡鸭猪羊、鱼虾蟹鳖,五花八门的食材,加上琳琅满目的调味品,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母亲做的年夜饭的味道。</p><p><br></p><p>这样几道小菜,再加上父亲烫的一壶老酒,摆了满满一桌子,一家人边吃边聊边听着窗外噼啦啪啦的鞭炮声,其乐融融。</p><p><br></p><p>回想起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一辈人能把新年过得这样有滋有味,红红火火,实在令人敬佩!现在的日子过得可真算富裕了,年味却淡了,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因而儿时过年的欢乐情景总是让我们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现在重拾旧景,把曾经美好的画面镌刻下来,慰籍一下凋零的心灵,让家的味道永远地镶嵌在我们的记忆中!</p><p>(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