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短暂的演出经历,——回忆参加二团文艺宣传队的经过

杨卫国

曾经短暂的演出经历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这张照片是我们在演出前(化妆后)在二团小礼堂的舞台上拍摄的全体队员合影照(最上一排右1为笔者,拍摄时间为:1968年3月5日)↓</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曾经短暂的演出经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回忆参加二团文艺宣传队的经过</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在我的十五年从军年代中,曾</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有这么一小段“不起眼”、“被遗忘”的经历,这段历史虽然很短(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可它印象深、收获多,是一段从未有过、不一样的感受、影响人生的经历。这就是52年前曾经参加了原空军十航校二团(该团组建之初)组建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即业余文艺宣传队,成为当时该队最年轻的文艺宣传战士,初次尝试并亲身经历了文艺宣传工作,成为我的军旅生活中较为靓丽、璀璨的一束花朵。</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一)</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抽调</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1968年元月初,我们4名飞行学</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员(王志坤、沈东明、公建科和我)从二团学员大队抽调到团里刚组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此刻,我们刚刚从陆军(当兵锻炼)来到二团不久(仅有一个月),身着陆军军装,还保留着陆军“味道”,年龄只有十七、八岁,都是入伍不足两年的新兵。</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当时,二团业余文艺宣传队由24</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人组成(从集体合影照中得知),张平印干事担任队长,聂保罗排长负责业务指导(相当于艺术总监),队员分别来自本团机务大队、飞行大队、学员大队和团直机关等单位。这些来自基层的官兵,都是由所在单位推荐而来的(我之所以被推荐,可能与我在陆军当兵锻炼时经常参加连队里的演出活动有关),年龄最大的30岁左右,最小的17岁,队员中有机械师、机械员,还有少部分飞行学员,有61年、62年、65年入伍的老兵,还有我们几位66年入伍的新兵。之所以称之谓“业余”,说明我们这个业余文艺宣传队没有正规编制,完成演出任务后还将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二)</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练(学)功</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要想较好地完成文艺节目的演出</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任务,必须学好、练好各种演出功底。宣传队里的老队员们,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他们拿起乐器会演奏,走上舞台会表演,敲起锣鼓“震天响”,打起快板“响呱呱”,身手不凡的老队员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效仿的榜样。在老队员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京剧锣鼓点鼓打方法,学习拉二胡的基本要领,学习打洋琴、弹月琴、吹笛子、打竹板等多项演出必备的技能。我们充分利用间隙时间和业余时间,想方设法学练各种演出技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达到了演出的需要。这期间,我掌握较好的是拉二胡技法,由一名不会拉到基本会拉,并在一个“乐器合奏”节目中,担任了“滥竽充数”的二胡演奏员。</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三)</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排练</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在演出实践中,我觉得排练节目</b></p><p><b>的整个过程,是一件即苦又累、又消磨时间的苦差事,可只要把节目成功地排练(也有创作)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且又是一件快乐的事儿,那些所有的苦与累,早已忘到了脑后。在排练中,动作要标准统一、整齐划一,即要有军人的气质,还要有精湛的艺术才华,要克服各种“顺拐”、孤僻动作,还要随时改进、不断完善提高。这些节目紧扣当局时局需要,通过艺术形式,让观众受到紧贴实际的启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我</b></p><p><b>们十航校二团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了20余个文艺节目,演出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这些节目里,有合唱类、语言类节目,有舞蹈表演唱节目,还有京剧、乐器演奏等形式多样、效果好的文艺节目。</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四)</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演出</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演出前的化妆,是不可缺少的步</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聚,化妆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演出效果及军人的形象。我们的化妆,采用的是“粉妆”,虽然比“油妆”简单一些,但“粉妆”效果更接近实际,而且比较容易卸妆。刚开始学化妆,先是互相化妆,会化妆的战友,主动传授化妆技巧,熟练之后,自己给自己化妆。在整个化妆过程中,我觉得最难化妆的部位是眉毛和眼圈,眉毛画不好,直接影响化妆效果,眼圈画不好,如画成“熊毛眼”就更难看了。起初学化妆时,画得又慢、效果还不好,随着熟练成度的提高,化妆效果越来越好,化妆所需时间也减少了,为准时演出创造了条件。</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我们的演出服装为夏季军装,上</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身为黄色,下身为藏蓝色,这种纯棉制式军装容易掉色,尤其是上身黄军装经水洗后特别易掉色,因此,黄色军装(上衣)变成了“白”色军装。</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按照上级的安排,我们业余文艺</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宣传队,在本团正式演出的基础上,还分别到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原空军十航校一团驻地)、塔哈雷达团、富裕县(县委礼堂)、二道湾(少管所)、拉哈镇、本团政治野营拉练的村庄等部队和地方单位,为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演出文艺节目,深受欢迎,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我们的演出场场爆满,我记得在拉哈镇的一个礼堂内演出时,不仅座无虚席,连礼堂过道和舞台前沿的空地都挤满了观众。通过文艺演出,较好地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展现了新时代军人的形象,活跃了基层单位的文化娱乐生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认可。</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面这些剧照老照片,是牛荣祥老战友发来的,他曾带领着这支文艺轻骑兵,参加过沈阳空军机关的文艺汇演,他们的演出足迹,曾遍布黑龙江黑土地和内蒙大兴安岭。十航校二团业余文艺宣传队有着光辉的历程,先后培养一批又一批文艺轻骑兵,为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和业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