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45年前的“六一”,我满8岁读小学二年级,随大人走进江西下垄(垅)钨矿工人俱乐部,观看新上映的著名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故事片<b>《</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雄儿女</b><b>》。</b>片中主人公,志愿军战士王成<b>“双手紧握爆破筒”</b>猛跳出战壕,一声吼叫冲向敌军,是我崇敬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英雄”;</b>女兵王芳<b>“双眼炯炯有神”</b>,挥臂引亢高歌<b>“烽烟滚滚唱英雄”,</b>是我仰慕的<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女神”。</b></p> <p>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随之,一场“<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p> <p> 在朝鲜,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部队)生活的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 “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b>“向我开炮! ”</b>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p><p><br></p><p>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p><p><br></p><p> 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呆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地在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诉萧珊:<b>“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b>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p> <p>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b>团圆</b>》。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p><p><br></p><p> 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的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p><p><br></p><p> 当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接到文化部下达的任务后,深感此事责任重大,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b>著名导演武兆堤</b>。武兆堤看完小说后被它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但要把这部不到三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那决非是一件容易的事。</p> <p> 此时,武兆堤想到了抗大时期的同学、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毛烽。毛烽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鲜战场上生活了五六年。毛烽把小说《团圆》看了一遍后,他感动了,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经过他俩二十多天的奋战,<b>《英雄儿女》的剧本终于在北戴河诞生了。 </b></p><p><br></p><p> 很快,剧本转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电影局主管领导:<b>“重点拍好这部电影,胶片要用从英国进口的! ”</b>同时,剧本也送到了在上海的巴金手中,巴金看过后也表示同意将它拍成电影。</p> <p> 接着,导演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忙着奔波,他同毛烽不仅走访了在北京的文艺团体,同时也走遍了军队的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歌舞团,但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正犯愁时,导演谢晋带来了一个喜讯。</p><p><br></p><p> 原来,谢晋在电影学院办完事出大门时,迎面看见一位手提东西的姑娘从外面返回,凭着多年执导的直觉,他脑中立刻闪现出:“她不就是武兆堤要找的‘王芳’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谢晋马上来到毛烽的住处,进门便说:<b>“‘王芳’找到了! ”</b></p> <p> 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没说就跟着谢晋直往电影学院跑去。因谢晋同那姑娘只是擦肩而过,连她的名字也没来得及问,他们三个只得挨着寝室逐个找 “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寝室时,发现一位姑娘正在往床上放东西,谢晋眼睛一亮,她正是刚才在大门口见到的那姑娘。经询问,这位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了来意,她听了也欣喜不已。 </p><p><br></p><p> 见过人后,还得看她的演技。正巧,刘尚娴正在曹禺的 《北京人》中演一个小媳妇,毛烽和武兆堤连续四天来看她的演出,他俩发现<b>刘尚娴</b>的表演技能和她的气质、外形都与剧本中的王芳很相似。于是,就决定让她<b>担纲主演“王芳”</b>这一角色。随后又从长影厂选中了<b>刘世龙演“王成”,“王文清”和“王复标”分别由著名老演员田方、文彬扮演。</b></p> <p><b> 影片《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作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作曲是刘炽。</b></p><p><br></p><p> 词作者公木是一位诗人,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修养。《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歌词就是出于他的笔下。公木将这首《英雄赞歌》的歌词写得凝练壮美、气势磅礴,富有激情。</p> <p> 曲作者刘炽是我们熟悉的作曲家。他以内蒙古伊盟乌审旗民歌《巴特尔陶陶乎》和大提琴曲《黄昏的景色》这两首音乐作品作为《英雄赞歌》主歌部分的基本音乐素材。其中《巴特尔陶陶乎》是刘炽1940年到伊克昭盟采风时搜集到的。巴特尔是蒙语“英雄”之意,陶陶乎是人名,亦作“英雄陶陶乎”。</p><p><br></p><p> 刘炽一生作曲无数,但最著名的三首都是电影插曲:《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人们都说,你可以不知道刘炽,但是你不能不知道这三首歌。</p> <p> 当年词曲完成后,为挑选演员来唱这支歌,专门成立了一个演员挑选小组,《英雄赞歌》的词作者、曲作者都在其中。</p><p><br></p><p> 当时选了很多演员来试唱,在这些同志录过音以后,导演配合电影画面、整个合唱、还有乐队,仔细比较下来,都感觉当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独唱演员张映哲最为理想,所以最后确定还是<b>由张映哲来演唱《英雄赞歌》。</b></p><p><br></p><p> 这件事情,许多当时参与的歌唱家们都不知道,她们唱完就走了,而且都以为自己可能会选上。或者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幕后一直都在选择由谁来唱。包括张映哲自己,也是等电影放出来之后,她才知道:<b>哇,是我唱的。</b></p> <p><b> 1964年,由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的《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风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b>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观看了这部电影。一天晚上,当时在文化部和中国作协任职的刘白羽接到了周总理打来的电话,<b>周总理说:</b>“……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你们不都是到了火热斗争中才写出了新的作品吗?<b>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吗!写出《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 </b></p> <p> 《<b>英雄儿女</b>》凸显王成的牺牲精神,进而抛出了“<b>什么是英雄”“谁可以成为英雄”“我们学习英雄的什么精神”</b>等等问题。影片通过扎实的情境铺垫和如何宣传英雄典型的种种细节回答了大家:<b>为了祖国和人民舍身取义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必然是英雄,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的普通劳动者同样也是英雄。</b></p><p><br></p><p> 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集体,时下抗击新冠疫情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点。那怕突发病毒肆虐,纵有西方帝国使绊“炮声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b>从这个意义上来说,<b>《英雄儿女》的影像蕴含的思想性,使其拥有了跨越时代的不朽力量。</b></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没有人不记得“王成”刘世龙这句紧迫而决然的呼喊,这句电影里的台词伴随着一个又一个青葱少年的成长,他们在对英雄的向往中走过了“阳光灿烂的日子”。</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王成、王芳,激励华夏几代人的“男神”“女神”!不管看了多少遍,仍然会热泪盈眶。永远是我们敬仰的楷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