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说好去白米探秘国立女子中学旧址,尽管沿途收获不少惊喜,可国立女子中学旧址还是一无所获,心中难免还是有些耿耿于怀。后来在下意识搜寻合江美食中发现“江阳沽酒客”的一篇文章中,谈到合江名小吃“万抄手”有段话:“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秋,因避空袭,万抄手随合江中学迁白米乡驻龙湾,(当时合江中学女生部在驻龙湾,男生部驻斑竹林,国立十六中驻崔溪园,都相隔很近)近迁学生,纷纷争购美食,形成供不应求。1940年秋合江中学迁移灌弯:“万抄手”回城迁至南门桥开店营业。解放后迁至南街(煤炭商店处)”甚是高兴,马上在地图上寻找“驻龙湾、斑竹林、崔溪园”</p> <p> 结果地图上还真有个住龙湾,尽管字有点差别,估计应该是一个地方。就在我上次去白果林的北边。又找了个时间前去探秘。</p><p> 1941年8月在合江建立的国立十六中是由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第三、五、六中山班全部及第二中山班之一部分组合而成。高中部设在永川。1942年8月合江国立十六中本部独立为国立女子中学,校长龚慕兰。永川高中部遂变成国立十六中本部(引自《近代历史研究》2003年3期)。所以探秘的国立女子中学白米旧址应该是“江阳沽酒客”所说的:合江中学女生部在驻龙湾,男生部驻斑竹林,国立十六中驻崔溪园。后来到了住龙湾,听当地居民讲崔溪园应该叫桂溪园,这个也得到曾经在国立第六中山班、国立十六中学、国立九中读书的学生阚译,在《流亡学生》回忆录中的证实。阚译的《流亡学生》回忆录是我这篇文章都写完了才看见,他在书中对住龙湾、斑竹林、桂溪园有详尽的描写与回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流亡学生》第六、七章。</p> <p> 再次来到白米,直奔住龙湾,由于当天阳光直射,附近村民很难碰见一个,又加上谷歌地图住龙湾标注位置与实际位置还有一定距离,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p> <p> 在找住龙湾时,许多村民家都没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有人的院坝,一问这里就是住龙湾。由于来到乡村,还是很害怕自己转时碰见狗,再加上村民告诉我斑竹林、崔溪园在其他地方,人生地不熟,心中还是希望那个小男孩能够帮我做个向导,没想到给他说起这事,他还很乐意做这个差事,我心中也一直存有感激的念头。</p> <p> 在与中年妇女讲话间,院坝旁的狗、鸭、鹅也叫得凶,把旁边邻居家的这位仁兄也吵过来看热闹。刚才问中年妇女解放前住龙湾周边办学一事,她全然不知,只知道这里曾经办过医院。正好这位仁兄过来再问办学之事,他却听上辈人讲过这事。但现在这个办学过的大院已经不是原来的面貌了。</p> <p> 住龙湾的老房子已经拆掉差不多了,唯一剩的一点老古董他热情带我去看了一下,小男孩也跟在后面。竹林边的路基还是原样的,墙内的天井院落分给不同人家早已拆除重建了。</p> <p> 原来的砖墙是这样砌的,在没有砖厂的时候,是不是就在附近烧制?中间的白色石灰异常坚硬。我看过很多老屋,估计那时砖还是不容易获得,一般在围墙、风火墙时使用,居住屋的墙面还是土夯和竹泥巴的。也许我们这一地区官小了,财力不足,皇家和级别更高的估计全部使用的都是青砖,江南水乡富裕之地就是这样。</p> <p> 住龙湾看完,小男孩蹦蹦跳跳带我来到斑竹林,要到这屋门前的拐角处,小男孩还摔一跤,摔得不轻,过了好一阵子才爬起来,我心中更是过意不去。</p> <p> 屋主人很是热情,给我一一解释门联,并且是他新涂抹粉饰一番。门楣上方精美的石雕,门的左右有一整石,在门外是一石凳,也是槽门立柱石的基石。</p> <p> 屋里卧室有一扇三重雕花镂空老床,做工精细,个别地方还可以看见彩绘贴金。</p> <p> 大门左右底部两侧设计有狗洞的出入口,屋内条石地面设计有抵门的石凹,非常实用周到。</p> <p> 大门月台上眺望,近处是水田,远处是小山和远山。下月台的石梯条石是整块石头,六、七米开外。门楣屋内拴门的精美雕刻。</p> <p> 这里的住家户基本不清楚原来办学的历史,都是后来打倒地主后分配的住房。这家看完来到后院,后院也基本改变了原来庭院结构,原貌已无踪影。</p><p> 小男孩还很热情带我去看老屋,我已听村民说崔溪园也是拆完了的。我就没有再去崔溪园了。想到车上还有点迪士尼公司的弹簧公仔、记事簿、笔套、米老鼠的头筋等,就叫小男孩来到车边,送了他这些玩具饰品,也是对他给我当向导的感谢。</p> <p> 看完国立女子中学白米旧址,心想我都又来到了这里,还是去看看转龙坝菜河园,它那里修复得怎么样了?进展如何?是否有了一些变化?到了一看,工人们正在现场劳作,还没有像有些工程摆起。</p> <p> 探秘抗战时期,国立女子中学和国立十六中学旧址终于还是圆满完成。至于说有多大的发现和收获肯定谈不上。但也了解到,长江宜宾到重庆段,也就是川南地区,历来也是气候适宜,物产丰富的富庶之地。在没有其他交通工具的时候,航运业也是非常发达。是水路重庆到泸州、宜宾、乐山、内江、自贡乃至成都的交通要道。两岸也是人才辈出。同时从白米地区大量原住民口中得知,像转龙坝菜河园这样的庄园,原来很多,可以说:凡有井水处,皆有大庄园。可都由于我们自己的种种原因全都毁坏完了。徜徉在白米山水田园之中,无不还感受到农耕时代的历史文化气息,当地百姓那种朴实善良,真挚热忱的情谊一直温暖着我的心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