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七十年代,六一是我们盼望中的比过年还盛大的节日,那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是被爸妈重视的心肝宝贝儿,不会因为贪玩淘气挨骂挨打(小时候的我们好像特别容易挨爸妈的混合双打,你打完他打,打得很解气的样子,哈哈,扯远了),早晨起来会有煮鸡蛋,会有新衣裳花裙子穿,家境好点的还会有几枚宝贵的钢镚儿做零花钱。通常是跑到供销社买几块水果糖,剥一颗含在口中,舌尖会不自觉地舔动,将糖块儿一会儿推到左边,一会儿推到右边,滋咂有声,满嘴甘甜,无限满足。当然,花花绿绿的糖纸是要压得平平整整夹在书里的,作为日后时常翻看的珍藏。倘若将糖块儿分给邻居家小孩儿,那么一整天身边都会多了几个忠心耿耿的玩伴。也可以买一瓶老汽水,小小的一瓶,却舍不得一饮而尽,用目光度量着,分几次慢慢喝掉,再心满意足地打上几个饱嗝,那叫一个舒坦。万物匮乏的年代,六一记忆最深的味道就是那难忘的甜。</p><p> </p> <p> 八十年代,上学了,六一是学校组织春游的好日子。小屁孩儿装不下心事,常常盼望得前一夜就睡不消停,恨不能立马鸡叫天明。早早地奔向学校,生怕错过了出发,军用书包里是装满大米饭炒鸡蛋的铝质饭盒。程序几乎一成不变了然于胸,列队行向东山,挑水浅的地方趟过东大河(细鳞河),来到一片事先踏查好的林地,再远的路,小短腿儿丈量起来也不会觉着累。</p><p> 第一项活动就是入队仪式,小小的手心,迎着阳光,挥向头顶,神圣而光荣地地喊出早已背好的入队宣言“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这誓词,到现在都记忆犹新。</p><p>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找宝”环节了,明确了寻找范围,体育老师一声哨响,同学们都百米赛跑一样般,欢呼着冲了出去,翻草丛,扒树杈,挪石块,刨落叶……高高低低,都是灵活翻找的小手,惊喜声,呼唤声,此起彼伏,响彻山林。我那时跑得快爬得高,游戏结束时找的小纸条能攥一手心儿,奖品大抵是拼音算草本,橡皮格尺之类,从小妈妈就说我爪子大手散,所以奖品通常都分给跟我要好或没找到宝的同学了。</p><p> 中午聚餐时,同学们都互相交换饭盒里的菜,品尝别人妈妈的手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回族小男孩儿非要用牛肉换一个女同学带来的红烧肉,被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制止了,当时就憋憋屈屈地哭了,长睫毛上都挂着水灵灵的小泪珠儿,老师抱起来哄半天才好,现在想起都在为她点赞,很负责任的老师!至于之后的表演,有歌有舞,五音不全对音乐不感冒的我就印象模糊了。总之,上小学时六一那天玩得是最尽兴最开心的,最有盼头的。</p><p> </p> <p> 回想那些年的六一,简单而快乐,却趣味无穷。也由此常常感叹现在孩子的可怜,学校倚着安全的名义早已不组织春游了,使他们缺少了那么多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缺少了与同学们其乐融融徒步游戏的欢乐。而且生活的日益富足,让如今的孩子们习惯了家长无时无刻的满足,也缺少了追求,哪怕是简单的对于“甜”的渴望。</p><p> 今天又是六一了,纵然回不到那个天真烂漫的年纪,但我这颗老顽童的心,却依然简单而快乐,所谓童心不泯吧。</p><p> 谨以此篇,致敬那些美好的往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