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去过黎川,一定知道老街,绝大多数也去过老街。我到黎川多次,每次都要去老街拍摄。因为喜欢那里的古朴安宁,喜欢那里的文化底蕴,喜欢那里曾经的繁华,更喜欢那里的市井生活。</p> <p>黎川老街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它是江西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街之一,有明代古屋20多座,清代古屋100多座。</p> <p>黎川县历史上是闽赣两省人员往来、货物交流的边关重镇,发源于武夷山西麓的黎滩河是一条繁忙的水道,明清时期黎川也因为这条水道成为地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形成了长达两公里的明清老街,其中还串联着新丰桥和横港桥两座极具观赏和历史价值的廊桥。</p> <p>新丰桥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桥梁为五墩六孔,廊桥式建筑,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站在黎滩河边,远望新丰,桥堡耸立,长廊飞度,青瓦铺顶,翘角飞檐,碧瓦红墙,古风犹在。</p> <p>横港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三孔拱桥,桥上建有砖瓦结构亭宇,石门石窗,与新丰桥几乎形成直角,旧有“双龙饮川”之说。</p> <p>站在新丰桥上,黎滩河的一面是车水马龙的高楼大厦,另一面是小桥流水的诗意人家,历史与现实,以强烈的对比,奇迹般地重视在人们面前。</p> <p>过去的老街,以木结构的房屋为主,2013年,黎川县启动了古街保护改造工程。</p> <p>经过修整的的明清古街,保留了骑楼式砖木结构,临街清一色木板门面的店铺,两面建有宽约两米的骑楼,方便人们行走和购物。</p> <p>整条老街依黎滩河而建,每隔数十米便有一条巷子与一栋栋民居相连</p> 生活区和商业区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的整体。 <p>黎川老街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很多历史名人的足迹。</p> <p>南朝诗人鲍照写过《夜宿新城》的诗,他在诗中描写的“古驿入杉关,烟雨锁翠岚。夜来风景好,宿处是江南”的景象,至今还保持完好。</p> <p>宋代朱熹曾到黎川一游,在攀登日峰山时,留下了“四周阔野,孤峰系舟。一城山色,绿水浮楼”的诗句。现在一大片仍然依河而建的房屋,还在见证朱熹笔下的“绿水浮楼”。</p> <p>徐霞客游黎川的情景用壁画展现在老街的街头,他曾在游记中写道,“下瞰南溪涓涓北流,时有小舟自新城来……”这里的“新城”就是黎川,“南溪”即黎滩河。这样的情景在黎滩河上依然可以见到。</p> 王安石与黎川老街也有缘分,他的改革理论先导李觏就出自黎川,参知政事元绛也是黎川人。 <p>黎川孔庙大成殿东侧的古井旁,还矗立着王安石题写的“聪明泉”石碑。</p> <p>张恨水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1905年,他随父亲来到黎川,住进老街,度过了两年少年时光。</p> <p>这里的山水人情、廊桥码头、老街小巷,激发了张恨水的文学梦想。他在回忆里,把黎川老街称为“梦里江南”。</p> <p>黎川老街也是一条红色的老街,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黎川工作战斗过。</p> <p>古代黎川是货物集散的商业重地,是曾经赣东繁华的码头。</p> <p>江西人消费的食盐很大部分要从福建经黎川转运至周围和北边的城乡,黎川本地的烟叶、景德镇的瓷器、抚州的香料,也从黎滩河运往泉州等地,最终传入海外,因此黎川也可以算得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p> <p>这里曾经商铺、酒铺林立,成为当地人和外地客商抢占商机重镇。</p> <p>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年间,五里长街经商者就有2500多人,大小商号750多个,现在百年老字号商铺超过百家。</p> <p>改造后的老街不亚于过去的景象,整个街道商铺林立,店幌飘飘。</p> <p>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怀旧情怀。</p> <p>俊俏的女子,手持卷烟,迷人的笑脸让你过目难忘,就是不吸烟的人经过这里都难免有几分依恋。</p> <p>那巨无霸的烟斗,让你想起的是旧日的烟馆还是朴实的老农。</p> <p>喝酒就摔碗,这任性的做法,肯定能吸引不少人好奇地尝试一下。</p> <p>农家有机蜂蜜,全由厂家直销,肯定原汁原味。</p> <p>酒香不怕巷子深,油条炸得好,总有不少的回头客。</p> <p>老街的药店,崇尚中西医结合,不管你要中药或是西药,我都有备无患。</p> <p>老街最多是水粉店,在黎川,想吃正宗水粉必须去老街。千百年来水粉制作和经营行业日益繁荣,如今水粉是黎川最古老的传统小吃。</p> <p>这家百年老字号的“益顺德”早点铺,手艺传了四代,主打的是当地的特色美食芋糍和水粉。</p> 除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老街上最有生机的,还是这些祖祖辈辈扎根于此的百姓。 他们很多从事老手艺,坚持着传统手工艺的荣光。 <p>手工制秤虽然已经日益被电子秤替代,但见到这手工工艺还是让人眼睛一亮。</p> 老式电视机已经被LED电视机取代,但在老街还有人把淘汰的电视机送来修理。 <p>从墙上的宣传画看,这位剃头匠应该是上辈技艺的传人。</p> <p>铁制农具在老街轻而易举就能买到。</p> <p>在不少地方绝迹了脚踏缝纫机,在老街还有不小的市场。</p> <p>蔑工虽然少而又少,但仍然是老街百业中的一行。</p> <p>杨毛仔12岁学习打圆木,至今已有54年。他打的木桶有水盆等日用品,也有消失多年过去鼎食人家蒸饭的大桶。</p> 我多次拍过这家圆木店,算是见证了它的变化。这些传统的行当与老街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老街的兴衰休戚与共。只有在这里,才能勾起中老年人童年的记忆,引发年轻一代种种好奇。 <p>在这条老街上还住着不少普通的居民,他们日常起居保持了过去的模样。</p> <p>这些过往的习俗往往勾起人们小时候的记忆,让人享受久违的乡愁。</p> <p>看来对镜贴花黄不仅是女性的需要,现代男人即使是老男人有时也要装点一下自己。</p> <p>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新式住宅小区不同,在老街更能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p> <p>一条电线、一支花叉就是晾晒衣服的有力工具。</p> <p>一个杯子、一把牙刷,站在门口就能解决口腔卫生问题。</p> <p>早晨倒马桶这种里弄习俗,不仅老年人都几十年未见,年轻人肯定闻所未闻。</p> <p>提着桶子,带着衣服来到河边,洗衣当然是主要任务,社交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p> <p>蹲着吃饭这个延续数百年的姿势,现在只有在历史电影里才能看到。</p> <p>一老一少的分工,延续了中国旧时的传统。</p> 在电子支付大行其道之时,你可享受不到手点钞票的无限乐趣。 更不用说祝寿、嫁娶这样的民俗,带给你的是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耄耋夫妻儿孙双全在旧时是何等荣耀 <p>归宁时刻新娘肯定内心一定充满了喜悦</p> <p>虽然已度过了人生四大幸事的洞房花烛夜,但金童玉女和伴娘依然一个不缺,新娘心里肯定有一种得意和满足。</p> 老街里的日常生活,确实平凡,有确实有味,它带给外出游子和远道游客的,无疑是浓浓乡愁和难忘的记忆。 还有那老街的菜市场,就像一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风情画。 <p>朴实的卖菜人在这里领略了丰收的喜悦</p> <p>那些远道进城的菜农,每天挑着满满一担菜跨过新丰桥,到这里销售自己的产品。</p> <p>老街的菜市场为这些收入不高的群体,搭建了一个低成本的就业平台,也让这里有了更多人间烟火气。</p> <p>过去老街没有民宿,早晚拍照不很方便,现在新建了几家,既满足了民宿爱好者的愿望,也方便了摄影人。</p> <p>这一次我好说呆说,终于住进了这家悠静的民宿,体验一下老街的慢生活。</p> <p>倚靠在民宿二楼的走廊,可以尽情地想象窗外的一帘幽梦。</p> <p>站在民宿简陋的窗前,可以静静地听那雨打屋顶的声响。</p> <p>即使下雨的夜晚,也可以撑着雨伞走遍老街的街街巷巷。</p> <p>就是躺在床上,也可以悠闲地欣赏竹叶在风中摇曳的景象。</p> <p>这也许是另一种生活体验,对于过惯了匆忙而紧张都市生活的人,这种缓慢和宁静,不仅让疲惫的身体得到片刻休整,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暂时歇歇脚。</p> <p>行走在黎川老街,仿佛在聆听一段有趣的历史,那雨打青石、脚踏路面、风吹门窗、水拍河岸的声音,似乎都在讲述明清以来一个又一个故事。</p> <p>行走在黎川老街,如同在翻看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旧宅、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镌刻着岁月的沧桑。</p> <p>也许只有慢慢地品味,才能听清楚历史的脉搏,才能读懂先人的梦想。老街的慢生活,给了人们慢慢品味的空间和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