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问题,甚至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心理、情感与行为的社会化发展,这种情况值得广大教师重视。下面通过一个小学生案例对学生的交往障碍问题进行分析。</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小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案例</u></i></p><p><br></p><p><i> 三年级学生小明,平时傲气十足,对同学不屑一顾,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一些,与同学在一起,常常趾高气扬,喜欢指手划脚。如果同学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大发脾气,甚至骂人,弄得同学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想理他。这导致杨江在班级里很孤立,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i></p><p><i> 哪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际交往不良的原因</b></p><p><br></p> <p> 1.自我中心的影响</p><p> 有的小学生自我中心比较严重,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人际交往中受到这种自我中心的影响,认为其他人都应该围绕自己转,因此导致交往不良。就小明而言,他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认为别人都要听他的,影响了他与同学的正常交往。</p><p><br></p><p> 2.不良的情绪和自控力的影响</p><p> 不良情绪也容易引起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小学生情绪体验强烈而迅速,容易发脾气、冲动;同时,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头脑还不够冷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们,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如上例中,小明平时趾高气扬,动不动就发脾气,骂人,因此同学无法接受他。</p><p><br></p><p> 3.交往技能的缺乏</p><p>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由以游戏活动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由与父母交往为主,转为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为主。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交往技能指导,他们不懂得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因而在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影响交往的效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b></p> <p> 1.“改变自我中心的交往观念”</p><p> 改变小学生自我中心的、片面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这是改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首先,老师和家长在实施教育时,要让小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其次,在人际交往中运用转换角色的方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再次,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交往冲突的例子,引导小学生转换角色,体会对方的感受,冷静地进行自我批评等,使他们不仅仅把人际交往看成是自己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同学和伙伴之间的双向互动。</p> <p> 2.“正确控制情绪,避免人际冲突”</p><p> 积极健康的情绪能促进小学生更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情绪,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按照当时的情境,对自己的情绪加以调控。即通过让他们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估来认识交往中不良情绪反应的不良后果,避免在人际交往中与同学产生冲突。同时,指导他们在遇到人际冲突情境时,如何运用克制、忍让、注意力迁移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缓解自我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p> <p> 3.“学习交往技能,灵活运用”</p><p> 处理人际关系是能力,也是技巧,它可以通学习和训练来提高。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p><p><br></p><p> 首先,增加与同学的交往频率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只有通过接触,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建立友谊。而交往频率的增加,是增加接触、了解的重要手段。</p><p><br></p><p> 其次,要学会真诚关心同学,真正为他人着想。只有对人真诚,才能获得真诚。教育学生不虚伪,不做作,真实地表现自己,才能与他人坦诚相处,进行真正的交流。</p><p><br></p><p> 第三,要讲究褒贬的方式。人人都有自尊心因此,在与他人交往时,应注意尊重他人。批评他人的缺点时要含蓄委婉,不夸大,不使他人难堪;在与别人讨论问题、陈述看法时则要注意谦逊,切忌好为人师,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而在赞美别人时,应诚心诚意,实事求是。</p> <p> 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如抚摸、整理衣服、拍头、拍肩膀等),使学生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感和被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p> <p>甘州区南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组宣</p><p>编辑:曹丽红</p><p>图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