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塔湖,我又来了

西山红叶-斯特翻译老徐

<p>拉塔湖,我又来了。[大哭]</p><p>1969,一场不平凡的运动,使这里“一举成名”,沈阳人都知道了这个名字。这里是市五七干校,一个号召,一个决定,市委市政府市直机关的很多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便全都被送来这里改造了。这是一个牵动了太多人神经的地方,这是一个决定了很多人未来命运的地方,这似乎也是一处人们不愿再触及的地方。对五七干校,至今我还没见过善写者有笔墨染之,似乎更未见像写知青运动一样描绘过。</p><p>站在这个大门口,依稀看到爸爸和他同事肩扛农具走来,春天大镐,夏天锄头,穿着劳动布的干部服。依稀想象他们不苟言笑的表情,谨慎之至,绝不私语。文革十年,这段经历一定甚为难忘,回想起来,也甚为难过。难过,是日子不好过;难过,是心情很难过;难过,是思想中的坎儿迈不过。难忘,是因为经历独特;难忘,是因为前所未有;难忘,是因为情不自禁的缅怀;难忘,更是因为真不该忘记的一段历史。</p><p>大门直对着的路直直地通向楼的入口,十年前来时,我还和哥进过楼里,有人值守的。现在,是真的人去楼空。除主楼之外,所有房子全完了,不仅是没了门窗,是屋顶也没了。这些都是国有资产,没有人想重建,没有人接盘,任风吹雨打,最后就像父辈的一代人一样,在历史的尘埃中,淡出历史的视线里。</p><p>拉塔湖街里整治的很有范儿了。立起好多宣传牌儿,还有壁画。干校大门前的一块牌子是两个字,“自由”。这两字好有意思,怎么就单单出现在这里,若早出现50年,该多好啊。</p> <p>这是当年的收发室,也叫传达室。外来人员要在这里登录,才能进去。里面出来的人也要经过盘查,否则出不来的。</p> <p>站在大门口向里张望,没有甬道的小路很长,一直通到楼前。</p> <p>进楼的大门是标准的机关单位建筑的两开玻璃门。褐色,有框,上半截玻璃,下半截全木板。进了这扇门,正对着的是楼梯。只是薅草太高太密,站在大门口根本再看不到楼门。而且,连可以通过小汽车的楼前台阶也全然看不到了。</p> <p>通过这张照片可以想象从建筑到达院门的距离。</p> <p>这是临街的一栋楼。未见到大门之前,会先看到他。我拉近镜头,竟然发现了屋內墙上的数字。顿时心里不是滋味,眼泪就在眼眶里转。不知道爸爸当年住在哪一间,墙上的2字是什么意思?显然哪个个人写的,应该是干校管理的标识吧。那时,干校是按连队建制的。数字,或许是建制编号,不过似乎更像居室编号。瞬间,我联想到在大连去过的一个地方,那里的房间号是设在门的左边,写在一个统一规格的牌子上。有房屋编号,有人员数,有每个人的姓名。</p> <p>拉塔湖就是这里。不大,周边是湿地。</p> <p>远处望见拉塔湖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