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童稚小儿,物外之趣——沈复《浮生六记·童趣》</p><p><br></p><p><br></p><p>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便将自己的人生称作“浮生”,又择人生中有意趣之事记载下来,名曰《浮生六记》。全书共六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童趣》出自《闲情记趣》卷。</p><p><br></p><p><br></p><p><br></p><p>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p><p><br></p><p><br></p><p><br></p><p>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p><p><br></p><p><br></p><p><br></p><p>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p><p><br></p><p><br></p><p><br></p><p>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p><p><br></p><p><br></p><p><br></p><p>谁人都可在《童趣》唤起自己的童年,不管时光如何流转,环境如何变化,孩童似乎都仍旧处在随时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状态。这样的童年是最幸福的,等孩童们都长大了,这些细枝末节的琐事会在成人阶段某一个快要崩溃的瞬间拯救自己。成人看世界,求大观,求宏伟,求建造一个独特的自我王国,小儿看世界,明察秋毫,细观纹理,于微小中窥千百乐趣,两相较之,成人之大与儿童之小早已颠倒互换,难分孰大孰小。</p> <p>沈复沈复(1763年—1832年),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十九岁入幕,此后四十余年流转于全国各地。后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著有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六卷(后佚两卷),影响甚大。1936年,林语堂曾将这部作品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p> <p>生平 少年随父游宦读书,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中年经商。沈复平时好游山水,工诗善画,长于散文。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