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一首老歌又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儿童时代。</p><p><br></p><p>小时候,父亲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母亲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在我的14周岁以前的童年时光里,忘不了陈老师亲手给我戴上鲜艳的红领中,加入少年先锋队的场景;忘不了加入共青团,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团团员,戴老师集体组织我们新团员一起参观游览淮安周恩来故居的场景……</p><p><br></p><p>儿时的上海在我的印象中,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10岁那年父亲带着我和大姐,第一次出远门去了上海姑妈家,坐轮船就花了二三天时间,在大上海我度过了一段童年的欢乐时光,一切都那么新奇和新鲜,第一次乘坐了屁股冒火星的有轨电车,第一次去姑父工作的上海火车站数了16节长的绿皮火车,第一次见识了上海最高建筑——24层的国际饭店,第一次品尝了最美味的黄金帅苹果……那一段时光感觉人生已到达了顶点,过的是衣食无忧满嘴流油的幸福日子。</p><p><br></p><p>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时的儿童节在我们小孩心目中几乎没有更深的印象,没有儿童节礼物和蛋糕,也没有大人赠送的心爱玩具,有的只是孩子们自做的弹弓、火药枪等土玩具,学校里会让有才艺的孩子简单地表演一些节目,共同唱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必唱歌曲,在《我是公社小社员》的歌声中,集体走向田间地头参加拾麦穗义务劳动。</p><p><br></p><p>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对儿童节没有太多的企盼,过与不过一个样,很少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也没有漂亮的新书包,有的只是煤油灯下写作业、放学回家割猪草和帮父母干些农活的场景。那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快点长大,早日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p><p><br></p><p>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的病逝是我一辈子的痛,一夜之间失去父爱的我,似乎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但仔细一想,父亲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不觉悲从中来。父亲的病逝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远挥不去的阴影,我怕小伙伴们谈论父亲这个话题,我怕见到别人家孩子的父亲,在我内心中又多么渴望父亲的疼爱和陪伴。</p><p><br></p><p>如今,我的童年时光早已远去,永远也回不来了。如今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陪伴和见证她们的童年欢乐时光,让我倒生出了几分羡慕和嫉妒来。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水中泡大的,她们对幸福一定有不一样的解读,每一个儿童节孩子们都能收到长辈送的礼物,还有美味的蛋糕,儿童节对她们而言,是个开心的节日、快乐的节日、幸福的节日。</p><p><br></p><p>前些日子,孩子们的老师为她们集体组织了退出少先队仪式,不曾想她们已是最后一个儿童节了,就要和快乐的童年说拜拜了,不觉又多了几分伤感。转眼之间,孩子们长大了,真的长大了,如今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了,等待她们的是十六岁的花季和十七的雨季,还有女大十八变的成熟,再到成家立业,成为别人的妻子和母亲,抚育自己的孩子。</p><p><br></p><p>人生很简单,其实只是一个过程、一种责任,付出、收获再付出,一代一代传下去,一代一代接下来,完成了自己应负的使命,演好各自的角色,为了自己和一家人的幸福,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奋斗。但愿人们在回味"那是我小时候"的时候,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对得起这一生,不辜负新时代。</p> <p>心中的路</p><p>作者/王徐奕(江浙一兵女儿,参加学校征文比赛习作,恳请编辑老师斧正为谢!)</p><p><br></p><p>“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路,最早见于金文,字义为道,往来通行之地,亦有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之义。从古至今,柏油大道为路,阡陌小径为路,而这些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条新路出现在中国人民眼前,它乘风破浪,突出重围,名为“小康”!</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小康之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何为“小康”?早在西周,《诗经》中的《大雅·民劳》就记载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意为安宁,而儒家则把这种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作小康。比如我们学过的《礼记》中《大道之行也》记述的安居乐业,人、物各尽其所的大同社会景象,小康则略低于此;回归当下,邓小平爷爷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思想就为“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爷爷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安宁到安居乐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短短数年,小康之路已延伸到了中国每个普通家庭里。今年是2020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这收官之年,我的老家——江苏扬州宝应,发生了何种翻天覆地之变呢?</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温暖之路</p><p><br></p><p>我的姑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听父亲说:“那时候一亩地最多只能收500斤麦子,姑姑家种了18亩地,一年收入还不到2万块钱”。自从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姑姑家发生了从头到尾的变化:同样是那18亩地,而麦子已经从原来的一亩最多500斤到现在的1000多斤,收入更是翻了好几倍。现在姑姑一边在村办厂上班一边种地,年收入有好几万元呢!前几天,姑姑和我视频通话时,半句不离他们农村彻头彻尾的变化,我看到了姑姑发自内心的开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美得胜过粉黛胭脂的少女,如绽开的白兰花,温暖着镜头另一边的我。</p><p><br></p><p>还记得儿时,一到过年,姑姑总要带来大包小包的老家特色,包里总装满她亲手种的新鲜的瓜果蔬菜,像黑桃乌菜、红萝卜等等,还有她亲手烙的粘食子饼。但姑姑不常来,所以每当姑姑来的时候,我心里特别开心。可殊不知,姑姑为了来一趟湖州,背后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辛劳。那个时候,扬州宝应到浙江湖州别说高速了,连跨江大桥都没有,姑姑从出发前一天就要收拾准备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从村口步行到小镇上,坐上大概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到县城,再由县城汽车站买一张到杭州的长途车票,车行至扬州时还需要乘过镇江的轮渡,又得一个多小时,乘上汽车到湖州时中途下车,到我们家前后大约八小时,即使那么早出发,到我们家也已是傍晚了。一路上姑姑一个人背着这么重的包,车子走一路停一路,不停有带客的,加之车上人多嘈杂,车厢内闷热无比,姑姑根本休息不好,但姑姑却说:“我不累,就担心菜和饼万一闷坏就不好吃了”。</p><p><br></p><p>如今,已经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况了,姑姑村子里的路重新修过了,乡村路铺到了家门口,润扬大桥飞架南北,横卧在这波澜壮阔的江面上,高速公路直接将扬州宝应和浙江湖州这两个地方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姑姑的女儿小丽姐家也买了小汽车,从原来的八个小时的车程缩减为私家车三个多小时,且都是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真是方便。“小康之路”真的达到了!去年过年,姑姑来我们家,嘴里所有的词汇成了一句话:“现在日子真好,睡梦中都会笑醒!”这一条条柏油路将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和在农村的姑姑从地域上联系在了一起,得以将这份亲情更简单、快速地流淌在我们之间。而在这背后,是一条无形的“路”将这一切支撑了起来。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未来之路</p><p><br></p><p>“小康之路”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很幸运,在这个温暖和谐的社会里,享受着所有来之不易的一切,发自内心里感谢党感谢祖国感谢新时代。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在“小康之路”的引领下,未来的“路”还将创造出怎样的辉煌与奇迹呢?据了解,老家扬州宝应年底也将通高铁了,这意味着两个相隔甚远的城市交通将来会越来越便捷,不管是从江南到江北还是到五湖四海,只会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密相连。然而“小康之路”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路的便捷,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等各方面满足了城乡发展需要,更不局限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说,把中国比作星河,那“小康之路”便是这璀璨星河中最为耀眼的那一颗星,它将继续带领我们真正地富起来、强起来!</p><p><br></p><p>作者简介</p><p>王徐奕,浙江省湖州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平时喜欢阅读、绘画和旅游。</p> <h3>作/者/简/介</h3><h3><br></h3><h3>江浙一兵,出生于江苏扬州的宝应人,现定居于浙江湖州。平时喜欢读书写作,公开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数百篇。写作纯属个人爱好,我心我书,记录生活、感悟生活是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忆。</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写作我快乐</font></h1> <h3> 编辑:江浙一兵 ‖ 文字:江浙一兵</h3><h3>……………………………………………</h3><h3>温馨提示:原创图文,版权所有,请您转载时标明作者姓名和文章出处。</h3><h3>未经允许严禁撰改己用、严禁商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