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白米镇一听这名字就知道一个良田万顷出产优质稻米的好地方。自古以来白米也一直生产优质稻米。这里的稻谷米粒大颗白净饱满,做饭涨饭,入口香甜而成为朝廷贡米。白米似一半岛,三面被长江环绕,成为黄金水道的交通要冲。本地的产品运得出去,外来的货物输得进来,加上人来人往,成就了白米地区像转龙坝菜河园这样的庄园十多处,可是都毁坏得差不多了。</p> <p> 在转龙坝菜河园参观完毕,还是按一贯的原则不走回头路,沿着图中红色路径箭头指向方向,在路过图中2标记处,见有许多村民在路旁打牌就车行缓慢,见一新建的房屋旁,有一面残留古墙,赶紧驻车询问参观。</p> <p> 原来这里解放后曾经是乡 政 府,乡卫生所,后来条件好了就搬到白米镇上去了,这些房屋就卖给了村民。</p> <p> 改革开放后外出打工,挣了钱的村民就拆了重建,要么就在外面买了房很少回来,乡里的老屋也就顺其自然了。条件差的一直居住还保留了一部分。询问当地居民这样的老屋在不远处(图中标记3)还有一处,当地人叫新屋基。</p> <p> 走过岔路口,过一田埂再上几步石梯就看到一寨墙,寨墙上还有盘根错节的黄葛树,再走几步就看到村民说的新屋基——一老宅门牌坊,上书:“忠厚培基”四个楷体字,彰显了主人置家、立业、育后的朴实正直的家风。四周精美的石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槽门两旁的彩色壁画已脱落殆尽,唯有没有装饰的青砖和白色石灰勾缝的肌理清晰夺目,整个门牌坊高大庄肃。</p><p><br></p> <p> 进入门牌坊,里面正屋已无人居住,无人居住的房屋倒塌的已不成样子了。旁边还有一户人家,是老两口有七、八十岁,家中两条大狗。本想再看看,叫老人把狗招呼一下,可老人是否听不见,也就只好罢了。</p> <p> 在村民口中还听说,在白果林还有一栋洋房子。自己也没有想到今天收获这么多,白米这地方的确是来对了。一路小心过去,生怕错过了。在夕阳西下时,路转溪桥边忽见一民国时期的洋房非常的耀眼独特,与周边田舍茅林迥然不同。</p> <p> 来到洋房门前,现屋主人送客完毕,我上前询问,主人高兴地把洋房子的前世今生娓娓地给我道来。还引我登楼参观,甚是热情。</p><p> </p> <p> 现主人是外地来此,当乡长多年至退休,他说:解放前洋房主人姓吴。房子像抗战一样修了八年,还没有完工。修建时边烧砖边砌,主体修好,原本还有戏楼回廊,院墙等还没有修建,刘邓大军就来到了,幸好主人的儿女有加入共 / 产 D的,洋房得以保留下来。洋房主人子女较多,有留洋归来的,也有在共 / 产 D里当官的(人社部有一女)。后人每年清明都回来扫墓,多时有一百多人,这几年人少了些也有几十人。由于他说的主人及子女姓名不清,我就说我想去他坟上看一下,老乡长给我指了方向,我便前去探个究竟。</p> <p> 其中洋房主人大儿子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吴惠弼。吴惠弼中学就读于白米长江下游的江津白沙聚奎中学,1942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194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各位看官如果有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其他人,对于这幢洋房以及从洋房走出来的人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史是很有帮助的。</p> <p> 看到吴惠弼教授,我想到去江津白沙游玩时的汪国瑜教授,1945年汪国瑜教授也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后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是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想到了汪国瑜教授,我又想到他的同班同学同样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张之凡教授。因为张之凡教授是重庆南川大观镇的人,家中也有一幢洋房(如图所示来源于网络)。张之凡教授后来任哈工大、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秋,调西北建工学院任首任院长、教授。</p> <p> 汪、张两位教授就读重庆大学建筑系时,教授建筑设计是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先后毕业的谭垣教授和徐中教授,绘画师从于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毕业后他们分别任教于清华和哈工大,也从一侧面反应为什么重庆大学建筑系是重庆大学最好的院系,为什么是建筑老八校之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8年11月汪国瑜教授和张之凡教授在一起</p><p> </p><p> 本文史料来源于百度,汪国瑜《怀念窗友张之凡》,张滨《父亲节,想对父亲说:我对您的了解原来不及您的同窗和同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