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坊

寂静与年华

<p>  在佗城百岁街的最西南端,有一座古老的叶记榨油坊,总面积不过百十来个平方,那简朴肃静的模样俨然是在悄声地诉说着,小城曾经走过的沧桑与浪漫时光。</p><p><br></p><p> 相传这座古老的榨油坊,最早原是南越武王的夫人任灵儿,史书记载:任灵儿是秦国武将任嚣之女,可谓是将门虎女,性格奔放,敢爱敢恨,却也生性善良。因为一次偶然机会结识赵佗,一见钟情,于是主动表示好感,却无奈赵佗只与无央公主互相爱慕。然而经过了战争、政权多重因素的影响后,灵儿还是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打动了赵佗,二人结为夫妇,并且一直跟随赵佗,在事业上扶持他,成就他。为了让那些跟随南越武王苦守边疆的将士们,一日三餐都可以吃上饱饭,勤劳聪慧的任灵儿想到在炒菜时多放点油,这样将士们吃上油水较多的饭菜就不会那么快饥饿了。于是任灵儿带领居民一起开垦荒地种植大量的花生,每到夏季就可收获颗粒满满的花生米,送进油坊压榨出纯香的花生油。如今当我们走在古城苏堤两岸时,那一望无际的千倾良田,估计就是当初南越武王夫人留给子孙后代们的无价之宝。</p><p><br></p><p> 每年的六七月份,便是田园里花生成熟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为炎热苦闷的时候。这段时间的叶记榨油坊,整日里都在叽喳叽喳的开动着那架古老的榨油机,机槽里流满了纯香的花生油,然后滴滴嗒嗒的流进干净的油桶里,再分进大小不一的各色油罐里头装好。传统手工压榨花生油的工艺流程,严格来说还是比较复杂,而且难度系数也是挺大的,从花生的晒干程度开始就得认真把关好。花生晒得太干,出油量就会比较少;晒得不够干,压榨出来的花生油会含有水分,不适合长久储存。</p><p><br></p><p> 花生分壳好后,就得去蒸熟花生米。首先用一个容量超大点的铁桶盛装,然后把铁桶架在特殊的蒸锅上,蒸锅的旁边有一个火门,用来蒸花生米时方便不断往灶台里添置燃料,一般是花生壳,有时老板娘也会用一个小小的拉风箱来增加蒸锅里的火力,花生米完全蒸熟大概需要一个半时辰,等蒸熟后,下一道工序就是烘炒花生米。有人肯定会问,为何不直接就炒熟花生米尼?老板娘阿萍告诉我,花生米一定要先慢火蒸熟,这样花生米里面的油分才会被充分分解提炼出来,再经过铁锅翻炒,整个花生米内的油分就会溢出,方便后期榨油。</p><p><br></p><p> 这个时候,油坊师傅就会开机准备榨油了。花生米炒熟后,会被油坊师傅直接倒进机台里面,然后辗压成薄薄一片的花生芙饼,这时油槽里会流出少许的花生油,即便是一点点花生油,也是香飘满屋了。随着花生芙饼大量的出产,盛装的塑胶桶很快就会溢满到地上,主人家看到都会选择搭把手帮忙把花生芙饼,用一个貌似铁锤的工具,不断敲打弄碎花生芙饼,这样就可以继续盛装直到真的装满塑胶桶。</p><p><br></p><p> 前面已经提到,花生米是经过蒸熟烘炒工序的,原以为这样就是榨好花生油了。可老板娘阿萍耐心的告诉我们,辗压好的花生芙饼也得再一次倒进锅里慢慢烘炒一翻。然后油坊师傅会重新调整榨油机槽的密度,只看油坊师傅一会儿用一个铁棒,对着机台慢慢转圈,一会儿又用手去抚摸机台里出来的花生芙饼,确认它的厚薄成度,辗压出来的花生芙饼太过厚实,则没有把花生米内部的油量完全提炼出来,太过偏薄,花生芙饼则会成碎片,估计也会浪费人力工时。这时可以明显看到,油槽里冒出的花生油已经是之前几倍的分量。等整个榨油工序完成后,接下来油坊师傅会提取油脚(客家话),倒进一个真空泵再次分解提炼花生油,这样,一次成功的压榨花生油才算全部完成。</p><p><br></p><p> 熟悉叶记榨油坊老板阿峰夫妇的邻居们,都知道夫妻俩一直秉承着生意人真诚守信的原则,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努力,把油坊的生意扩展到当初的好几倍,分店更是已经开到县区各个乡镇。难能可贵的是,老板阿峰对待家中父母更是关爱有加,十分的孝顺懂事,尤其是对自己的母亲阿珍嫂孝顺有加,更是把油坊制作的花生油直接命名为珍妈花生油,一片孝心让不少外地游客都为之深深感动。而今,从叶记榨油坊手工制作出的珍妈牌花生油,已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佗城普通百姓家中。</p><p><br></p><p> 勤劳与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纯手工花生油的制作,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还展现出了客家人纯朴节俭的民俗风情。每一滴纯手工制作的花生油,都蕴含着客家人传承祖辈的民俗文化,也是客家地区的魁宝。</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