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知青岁月

彭华义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下达“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后,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当年在校的中学生全部要求前往农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p> <p class="ql-block">  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们武汉六中的同学们积极报名下放农村,我和张宗杰、陈志雄、陈志胜、施任芝五位男同学自愿成立一个小组,毅然报名下放到湖北省荆州地区公安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即将离开武汉六中校园。</p> <p>   一、概 况</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公安县地处长江南岸,县城在长江边,坐拥黄金水道。境内地势平坦,江河密布,气候宜人,莺飞草长。农产品有水稻、棉花、油菜和小麦等,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地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9年 1月18日18时,我们在武汉关码头乘坐轮船离开武汉前往公安县。船上载有下放到公安、江陵县的武汉六中和十六中等校的学生。轮船朝着长江上游方向缓缓前行,我站在轮船桅杆旁,望着波涛滚滚的江水,没有了离别江城前的兴奋,只有对未来命运担忧的忐忑心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轮船经过30多个小时航行,于第三天凌晨2时左右到达公安县阧湖堤。当天中饭后,我们乘货车到达米积台。在米积台见到接我们的村民,才知道我们被分配到公安县东港区大学公社双丰大队五小队。从县城到知青点的路既慢长,又曲折。在步行几十里的路程中,还需乘坐小船,穿过一个湖泊。一路上“怎么还没到?还有多远?”是我们反复提出的问题。冬天是苍凉的季节,一望无边的农田闲置着,没有活力,没有生机……。我们一路所见到的除了黄土就是灰尘。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那贫窭的场景,令人萌生扎根农村前途渺茫的想法。傍晚,我们迈着疲惫的步伐终于走到了知青点,从繁华的都市来到贫瘠的农村。我们的心情从兴奋到沮丧,落差之大可想而知。晚上,陈志雄同学边拉琴边流眼泪,那个场景令人至今难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住房是小队专门新建的土坯草房。房子坐南朝北,一共三间两个大门左边一间是生产队的小卖铺,右边两间是我们知青的住房,进大门的一间房是客厅、餐厅、厨房、仓库,右边一间是卧室,里面放有五个木架子床,床架上铺放着竹子和稻草。住房的背后有一小块自留地,可以种蔬菜,菜地后面是个小池塘。隔壁是陈秀全队长的住房,队长是部队转业军人,个子不高,咪咪的眼睛,方方的脸型,很壮实、精干,看起来很严肃,但对人很热情。队长夫人是贤妻良母,家里有三个子女,老大儿子,老二女儿小名叫毛姑,老三是未满周岁的儿子。她对我们知青非常热情,经常教我们种菜,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还有许多乡亲和临队知青对我们也给予了许多关心和帮助,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借此机会向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农村生活了一年八个月,虽说时间不长,但对农村生活有了初略的了解。经受了思想锻炼和生活磨练,品尝到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麻,经历了农村的春夏秋冬,见证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了一周,完成了季节循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万物复苏的春天</p><p> 3~5月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初春的大地惭惭地铺上了淡绿色的地毯,上面点缀着红、黄、白、紫等颜色的野花,微风吹来,一丝丝淡雅的花草香扑面而过,让人心旷神怡。</p><p> 每天清晨5时左右,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公鸡在房前屋后“喔、喔、喔”地鸣叫,换醒了大地,也换醒了沉睡在梦乡中的我们,使我们早早地赶紧起床,穿上衣服,拿着农具就去做早工,开始了新一天的田间劳作。</p><p> 这时候农村开始忙着耕田,种油菜、播种、插秧,种夏季的蔬菜,如辣椒、茄子、豆角、冬瓜、黄瓜等。农民当时都是运用老辈的人工耕作方式,用牛耕田、用手插秧等。说起插秧,在农村有一个讲究就是:不插五一秧。五一前插完秧后,就是除草、打药、施肥、车水灌溉之类的事情了。这些比较轻的农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陈队长就安排我们知青去干。耕地属于劳动强度大的技术活,由队里壮劳动力负责。</p><p> 稻田里干活非常辛苦,如水田除草一干就是几小时。收工上田埂时还会发现小腿上爬满了蚂蝗,用手使劲拍,它才会掉下来。虽说干农活又苦又累,但我们都能忍受,也已经习惯了。大家齐心协力干农活,只盼望着有个好收成。</p><p> 5月,麦田里就会绽放出甜美的、金色的笑脸。农民开始为割麦子、晒麦子忙碌,做到颗粒归仓。因为,它是农民劳动的丰收硕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挥汗如雨的夏天</p><p class="ql-block"> 6~8月份正值盛夏时节。夏天的气候是令人最难耐受的,特别是中午,空气又热又闷,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了似的。整个世界刺眼的亮,令人口焦舌干,头昏眼花。</p><p class="ql-block"> 农民在高温气候下收割一季水稻,紧接着开始插二季水稻秧。夏收夏种,大战40天是农业生产一年中农民最忙最辛苦的季节。在那个年代,割稻用镰刀,打稻脱粒用稻桶,一切都是徒手完成。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收种任务,农民唯有起早摸黑。当时割稻,都是要稻草的,稻草晒干后可以用来烧火做饭,还是耕牛冬季的“口粮”。因此,割的稻桩就留得很低。然后把收割回来的稻谷挑到稻场,在稻场上堆放两天,再平铺在稻场上,用人拉石碾子,一遍又一遍碾,其他的人就把压过的稻草打翻再碾,直到稻草上没有稻谷为止,再用洋叉清除稻草。</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青生活严重缺粮。农村壮劳动力一天计1.3个工分,知青计0.8个工分,我们知青一年到头扣除了粮油后,只能分到20多元钱。且农村分配口粮是按计工测算,因此分给我们知青的口粮较少,五个男生饭量大,又未按计划吃粮食。所以,造成每年都会有一两个月要断粮。大米吃完了就吃红薯片、土豆、蚕豆、豌豆等杂粮已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断粮时吃百家饭,或者去邻队知青点蹭饭吃。有一年,陈秀全队长看我们实在可怜,大发慈悲,分给我们一点谷种以解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农村的生活比农民要辛苦很多。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妇女或老人在家专门养猪养鸡做饭。村民收工回家可吃现成的,且火食较好。相反知青收工后要做饭,火食还很差。对从未做过饭的知青来说,做饭比干农活还要难得多。由于烧火的柴草不干等原因,我们常吃夹生饭。做饭时柴草点不燃或者火太小时,我们就用竹子做的“吹火棍”吹,常常搞得满屋全是烟,燻得刺鼻呛喉流眼泪。真是做一次饭,受一次罪。菜地里种了很多蔬菜,其中青辣椒是长得最好的。所以炒什么菜都加青椒,如:青椒炒缸豆、扁豆、茄子等。我们日常生活以素食为主,偶尔在小卖铺买点鸡蛋吃就很满足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大家商量着要改善生活,晚上就拿着手电抓了很多青蛙。大家一起动手,有的杀青蛙,有的清洗,有的烧火,有的负责烹调,忙到凌晨一点多钟才把青蛙肉烧好。一人一碗刚准备吃的时候,施任芝又累又困,打了个哈欠,把下巴打掉了,嘴巴都合不拢,哪还能吃青蛙呢?只有冲了碗蛋花给他喝了。次日清晨,很多乡亲们来看望施同学,异口同声地说:“从没见过的事呀!今日见到了,照业哟!”我们小队赤脚医生大姐看后说:要去镇上医院看才行。我们只好步行12里路赶到镇医院,找到个老中医,他说是急性的颞颌关节前脱位。然后,双手拉着施同学的下巴往下一拉,再往前一推,很快进行了关节复位。</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夏天特别热,晚上蚊子多,难以入睡。我们常在院子里乘凉,陈志雄拉小提琴、二胡,还有同学吹口琴,乐器小合奏的音乐声经常会引来很多村民围观。另外,村民邹士松、曾凡斌等人经常晚上来和我们一起聊天、开玩笑、讲故事,真是热闹非凡。闹晚了,熬得不行才去睡觉,但愿能做个美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五谷丰登的秋天</p><p> 9~11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也是果实累累,收获的季节。秋天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把橙红色给了果树,把金黄色给了田野。</p><p> 秋天收获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土豆、花生、芋头、红薯和各种瓜果。</p><p> 7至9月采摘棉花,10至11月收割晚稻。每到这个时候,棉花地里和水稻田里就有无数辛勤的背影正在忙碌着,只为了秋天这一季的丰收。农民先后拉着装满棉花或谷子的板车去镇上,卖完棉花,交完公粮后,就逐渐进入农闲阶段。</p><p> 当时的农村没电,也没天然气。照明用煤油灯,烧火做饭用蚕豆杆、棉花杆、稻草、芦苇等。这就使我想到了第一次见到“冲担”。它两头装有很锋利的铁尖角,利用尖头直接刺穿于被挑东西的中间而挑在肩上。象挑棉花杆、稻草、芦苇等都得用上冲担,它是不可缺少的农用工具。十月的一天,我们拿着冲担、麻绳、镰刀,步行来到一个湖边割芦苇。第一次跟着农民学会了用冲担挑捆绑好的芦苇。由于返回时挑着芦苇无法休息,最好要一口气挑回。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学会了换肩挑芦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银装素裹的冬天</p><p> 12~2月是寒冬腊月。初冬像一位美丽、高贵、矜持的公主,舞动着她那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凛冽的寒风。</p><p> 冬天气候不适应农作物生长,农村从12月起就逐步进入农闲期。主要农活是水利建设。为防治旱、涝、渍灾害和对农田实施灌溉、排水,农民参入了许多水利工程。我们第一年参加了乡村挖水沟,挖小河的水利工程;第二年参加并完成了荆江大堤的挑土任务。</p><p> 知青生活中,最快乐、最开心的日子是在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度过的。宣传队的主要成员是我们知青,由部队刚转业的民兵排长赵德胜兼任宣传队长。学弟陈志雄自幼喜爱文艺,特别高兴参加排练节目。白天文艺排练计工分,且摆脱了农村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p><p> 我们大队有17名知青,分三个知青点。除我们五队外,三队知青是谭永超、谭永嘉、容碧霞、阮观明、黄礼平、吴鸽6位同学住在小路旁边;六队的知青有陈家佩、陈小毛、刘向东、顾果、付应华、冯崇银6位同学住在堤坝旁。</p><p> 有次去三队知青点串门,老远就看见他们房前的树上拉着绳子,晒了几床被单,进屋后又发现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令人感触颇深。他们男生挑水,女生洗衣;女生做饭,男生烧火,同学配合默契,真所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是,我们五个男生也有特点和优势,重活累活抢着干,分分钟搞定。在农闲时,我们大队知青经常来往,参加知青聚会,结下了深厚的同学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尾 声</p><p class="ql-block"> 1970年,为落实国家有关知青返城务工政策,厂矿企业开始在农村招收知青,知青迎来返城的特大喜讯。</p><p class="ql-block"> 我们五位同学最先是施任芝被招到宜昌棉纺厂。陈志雄是以文艺爱好者的身份被武汉钢铁公司特招录用。9月18日,我和张宗杰、陈志胜去镇上参加招工面试。听说招工单位是松宜铁路,大家还是蛮高兴的,觉得只要离开农村,去哪里都行。面试后的第五天接到招工录取通知,要求我们26日到镇上集合前往工作单位。离开农村的那天清晨,许多乡亲们前来送我们,依依不舍地与我们话别。我们27日到达沙市。次日上午,招工负责人召集我们开会,自我介绍是武汉铁路局的招工人员崔德利,他给大家发了当天回武汉的轮船票,交待了注意事项。真是幸运啊!文化大革命前,武汉铁路局40名职工调到松宜铁路支援三线,文革期间人事冻结,这次松宜铁路在招工总数中划拨40人的招工名额给武汉铁路局,正好我是其中之一。在我们即将离开沙市的前3小时才得知回武汉的消息,真是令人惊喜若狂。归心似箭,盼望回家的心情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p><p class="ql-block"> 30日上午10点多钟,我们乘坐的轮船抵达汉口江汉关码头,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江城大地,结束了近两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五十年后的今天,回忆那段峥嵘难忘的岁月,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涩。让我们共同分享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追忆往事,感悟人生。同时,我们很难忘记农村的一草一木,非常想念农村淳朴的人们,感恩善待我们的父老乡亲和同学们。在此,我对亲们再次说声:谢谢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武汉六中67届初三(5)班,目前失联的同学有:秦前汉、陈春华、钟坚强、杨德贵、万啊燕、陈连生、吴良利、杨三六、卢少华、刘春元、李家忠。谢谢美篇这个平台让我们相见。分别半个世纪的老同学们见此美篇后,请在美篇下面点击"精彩评论"留言,并输入联系电话。我们会尽快回复,期待你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你的关注和分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李抗美同学提供的六中照片!部分图文均来自网络。我们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