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薛法根老师谈笑风生教语文

甜果果

<p>虽然复学后一边在疫情防控上慎之又慎,一边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煞费苦心,忙得焦头烂额,分身乏术,可看到薛老师的课例,就算熬夜也绝对不愿错过。我想看看作为教育大家的薛老师,是如何教低段的孩子识字的,是怎么让孩子学会朗读的。</p> <p>薛法根,对于所有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就像语文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引领着语文教育的方向和潮流。</p> <p>比起我们在大赛舞台上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薛老师淡定自若,轻松地和学生聊自己的不适应,指导学生怎么更好地上课,那份胸有成竹,没有年复一年的修炼,没有满腹的经纶打底,真的很难做到。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薛老师身上,我看到了。</p> <p>课堂在“看图猜字”的游戏中拉开序幕,从、北、伴、比这些可爱的汉字,和生动的图片一起来到学生面前,再加上老师“猜不出来的很正常,猜得出来的就是天才”的幽默评价语言,让原本就轻松有趣的课堂活动更吸引人了。看起来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识字游戏,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对汉字热爱的情感油然而生。接着指导书写“比”,揭示课题,指导读好“尾巴”,一切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p> <p>揭示课题后,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好就坐端正。接下来的指导朗读环节设计就巧妙了,通过提问题、字号加大、反复领读、加着重号、拍手等方式,让学生重读“谁”和“长”,读好“谁的尾巴长”,自然会读文中相同句式的其他句子了。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句末的问号,发现文章一问一答的对应方式,然后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句子消失,学生试答,轻轻松松,学生就学会了,记住了。</p> <p>有了第一轮问答的指导和铺垫,第二轮,薛老师选择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己练读,上台展示,学生个个都不甘示弱,争先恐后地上台,课堂上就没有了游离的学生。</p> <p>课文练熟了,接下来的“我来问,你来答”就注定要精彩纷呈了,孩子们脑洞大开的问答让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p> <p>接下来,课堂进入了“比一比,谁读得又对又快”环节。这和我们平时的先认读生字再读课文截然不同,引起了我的思考。对这样的小儿歌而言,学生在反复练读中要读对读好课文一点也不难,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和生字反复见面,再认读生字,自然是小菜一碟了。薛老师还特别重视形近字的对比认读,让学生在对比中准确、牢固地掌握生字。</p> <p>读完了《比尾巴》,薛老师又和孩子一起读了全阅读读本中的《水乡歌》,没有过多的要求和套路,就是带孩子一遍遍地有节奏地练读。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p> <p>最后的课堂作业就更有意思了,让学生和爸爸妈妈合作来编一个《深圳歌》,学生的热情高涨。</p> <p>整节课,薛老师从容镇定,游刃有余;学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课堂已经结束,老师爽朗的笑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似乎还在眼前不断浮现。我喜欢这样幸福的课堂,我希望看到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状态。</p> <p>曾经,我也是个在课堂上自信从容的老师,在课堂上和孩子真实地对话、交流、学习,对课堂心中有一条线,其余的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慢慢地变了,也许是对课堂的要求更高了,我希望我的课堂语言有更强的指向性,于是在备课时就尝试备详案,把课堂上要说的每句话都设计好。这样的结果是,我的课堂确实听起来更像“优质课”了,但课堂却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了,演的成分越来越多了。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呀,无论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呀!这时候,一些课堂缺憾就自然产生了。</p><p> 认真反思一下,还是因为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才没有了随心所欲、随机应变的底气。以后的日子里,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是我努力的方向。</p>

课堂

学生

老师

课文

生字

孩子

语文

认读

指导

薛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