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品味,寻门径,激情趣,做好名著阅读指导――平利城关三小五年级组线上学习感悟

青春易逝

<p>  在我校,线上学习教研活动已成常态化。</p> <p>  5月30日晚间,在教务处的统一安排和语文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又一次参加线上学习研讨活动。此次我们聆听了浙江绍兴鲍国潮老师的讲座《帮孩子敲开那颗核桃――谈谈名著阅读的指导》。</p> <p>  鲍老师首先将统编教材当中关于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问题,以及名著从结构上如何分类进行了简要梳理。然后从“指向品味:名著课程的目标指向”“寻找门径:名著课程的方法引领”“注重情趣:名著课程的活力引擎”三个方面,分别以《呼兰河传》《城南旧事》《西游记》三部名著为例,做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解,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p><p> 下面是五年级组老师们的学习感悟:</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余帆老师:</b></p><p> 星期六晚七点半,我们如约在“千课万人在线课堂”见到了鲍国潮老师。首先吸引我的是讲座主题“帮孩子敲开那颗核桃——谈谈名著阅读的指导”,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其次就是鲍老师的讲座内容满满干货,满足了我们的需求。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专门编排了“走近中国古典名著”的主题阅读,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学生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时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我们在教学时出现的问题是,以名著选段教学为例来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整本书的方法,例子显得单薄,实践效果不尽人意,少数学生掌握方法,能读而有获,大多数学生变化不大。听了鲍老师以《西游记》为例,设计了五课时的教学活动,每课时都以一个个活动串联开展。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了,我的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活动太少,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鲍老师的学读《西游记》目录,无论是画取经线路图还是关注称呼的变化都能让学生乐于去读,能走进文本。这些教学活动设计都 能“拿”来用,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看到这些活动设计,内心一阵窃喜,仿佛捡到宝贝,可以为我所用。</p><p> 听完讲座也引起我的思考,要明确经典名著阅读,整本书的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要能在语文课堂中多一些再多一些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有意识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引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要以“活动”为主线,引起阅读兴趣。正如鲍老师所言:凡是名著,都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要静得下心,耐得住繁。所以引领学生阅读名著,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漫长且需要坚持的过程。</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福莉老师:</b> </p><p> 5月30日晚7:30,我们又一次走进“千课万人”公益课直播间,倾听浙江省教坛新秀鲍国潮老师的讲座。鲍老师在这场名著阅读指导的讲座中,以《帮助孩子敲开那颗核桃》这个形象的比喻为题,以核桃比喻名著,用敲开一词道破老师帮助、指导孩子阅读名著的方法,用具体典型的名著阅读指导实例为老师指明教学目标和方向。</p><p> 鲍老师在讲座中详细分析了统编教材语境中的名著阅读,指出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生态,以及统编教材中的三至六年级的“快乐读书吧”书单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从而使我们知道名著的结构分为文集型、系统型、贯通型和语录型四大类。</p><p> 名著那坚硬的外壳,用怎样的方式敲开它的外壳呢?鲍老师指出:名著阅读的目标指向就是品味语言。对于这个问题包老师以《呼兰河传》的阅读为例,知道,我们老师才在设计阅读指导时,主动为学生提供方法的指导和组织增加阅读情趣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感受该书语言上的异常,从而感受作品的情感。在名著阅读课程方法引领上,鲍老师抓住了统编教材中阅读要求的交流、讨论这两个关键词,用此提醒老师注重落实学生阅读后的交流和讨论的展示环节,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强调了阅读名著应有的姿态。阅读也是语文素养重要的一方面,但阅读要转换为语文素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及时提升孩子的阅读品质,指导孩子养成作笔记的习惯,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这就是鲍老师所说的读书要有野心和痴心所在,即设计名著阅读的活力引擎。</p><p> 鲍老师的讲座为我们老师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了线索,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搭建了桥梁,使我受益匪浅。</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小兵老师:</b></p><p>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名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在现实中,大部分孩子对名著阅读不太感兴趣,阅读质量也不高,除了名著阅读常常会对读者构成一个挑战外,关键是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有时甚至走了很多弯路。今天鲍老师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收获很多。</p><p> 他先以《呼兰河传》为例,告诉我们如何去引导学生寻找品读名著的钥匙,要了解作者萧红并走进她,要品读作者异常的语言,要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年代的那个地方,可以听读有声书、进行小说人物竞猜、做人物阅读心情指数统计、完成呼兰河人欢乐与忧愁对比表、整理出“我”童年欢乐的事,再交流讨论,还可以通过朗诵来讲述呼兰河的故事。然后又以《城南旧事》为例,告诉我们名著阅读的指导方法。他指出,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小说,要带着任务重读,多次走进文本,梳理人物的故事,思考人物的命运发展,学习小说情节的推进,体会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多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多种方式展示阅读感悟。最后以《西游记》为例,就如何激发学生阅读情趣,做了课例示范。</p><p>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多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黄晓玲老师:</b></p><p>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在葱葱笼笼的五月末,有幸聆听了鲍国潮老师的公益讲座《帮孩子敲开那棵核桃----谈谈名著阅读的指导》。他的讲座以三本小学生必读的经典名著为例,分别从“指向品味---名著课程的目标导向、寻找门径----名著课程的方法引领、注重情趣----名著课程的活力引擎”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在名著阅读指导中可以采取的各种活动及策略。听完了讲座,再反思一下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做法,不仅大为汗颜。我所谓的阅读指导不过是给孩子推荐一本书,上一节导读课,激发起孩子阅读的兴趣,然后,所有的阅读任务都交给孩子自己完成,颇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势。至于他是怎么读的,读后有哪些收获,顶多也只是写一篇读后感了事,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那样丰富多彩、与众不同的活动,将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向深入,走向持久。我想,这也正是孩子们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效果不佳的缘由吧。</p><p> 听了鲍老师的讲座,我深深意识到自己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外阅读活动中,要把阅读指导贯穿于孩子的整个阅读活动始终,引导他们建立明确的阅读目标,探讨合适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引领他们深入文本,使他们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阅读的成就,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爱阅读的种子,进而让阅读变成孩子们终生的朋友。</p> <p>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养,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引导,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p><p> 著名作家金波说过——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名著阅读指导,让孩子们的诗意童年从阅读中飘香!</p>

阅读

名著

老师

指导

学生

课外阅读

讲座

孩子

语文

整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