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你所不知道的榕江</b></p><p><b>榕江,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地跨月亮山、雷公山的县份</b></p><p><b> 享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美誉</b></p><p><b>在榕江,用相机纪录这些难得的画面:</b></p><p><b>侗族大歌及侗族琵琶歌</b></p><p><b>十种的苗侗服饰</b></p><p><b>寨里的百年木屋和淳朴民风</b></p><p><b>未被开发的原生态景观</b></p><p><b> </b></p> <p>自己有幸同在“贵在责任 贵在关爱”第四届全国摄影大赛7月赛获得最佳奖的各位老师一道,在领队史春强老师和榕江县旅游局小宋的带领下共同开启了“苗侗祖源 绿色榕江”民俗采风之旅。榕江是贵州省唯一一个地跨月亮山、雷公山的县份,享有“风情浓郁、璞玉浑金、无迹不古、山水独秀”美誉。我们从榕江县雷公山脚下的古朴村落小丹江苗寨、乐里镇七十二寨的本里侗寨、穿着最短超短裙的空申苗寨、都柳江畔的乌公侗寨、侗族琵琶歌之乡的晚寨、到有着“汉唐”样式和“战袍似的八卦衣裙”服饰的岑最苗寨、男人女人都有自己华丽百鸟衣的摆贝苗寨,来到天下第一侗寨三宝侗寨、都柳江边至今仍在使用水书的八猛水族水寨,7天的采风行程,领略着榕江的青山绿水,聆听着苗侗娓婉的山歌,体验着浓厚的苗侗民风民俗,观赏斗牛游村的精彩场景;走村串寨,踏百年古道,看古老的苗家侗寨建筑,百年粮仓,听百年古歌,赏精美华丽的百鸟衣;品味一锅酸汤煮尽山里原生态,美味的酸笋让人留念着那酸辣酸辣的酸汤;用镜头收入这一幅幅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画面。</p><p> 榕江的奇美山川、绚丽风光,康养人居和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苗家侗寨的古老建筑,一锅酸汤煮尽山里原生态的美味,我真的好想又再来……</p><p><br></p> <h3><b> 在榕江,有个侗族村寨,叫本里</b></h3><div><b>村庄、竹林、古树以及田坝交相辉映,侗寨宛如一幅美丽画卷。</b></div> <h3> 本里是榕江县乐里镇最大的侗族村寨,由5个自然寨相连,块状聚落。远看就是一个大寨,本地人才分得清这个小寨和那个小寨的区别。侗寨历史悠久,这里丰富的民族文化更让人赞叹。尤其是侗族土法造纸最为闻名。春末夏初,草木尽现青枝绿叶,剥来构皮树,砍来猕猴桃,用水泡,捶好,过滤,铺在竹帘子上晒干,然后轻轻剥落,纸就成了。这种古韵十足的“构皮纸”,洁白美观,坚韧耐用,在苗村侗寨实用价值很高,可制斗笠、纸伞、刺绣的剪纸等。<br></h3><div>本里侗寨素有热情好客、以歌会友、以歌养心等优良传统。自上世纪90年代始,村里组建了一支民族文化传承队伍,对“七十二侗寨”的歌谣、芦笙、刺绣工艺等民间文化进行挖掘和发扬,芦笙舞、侗族琵琶歌、侗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多彩。2013年5月,在榕江召开了“侗年”文化保护工作交流会暨专家论坛,与会专家学者走进本里村侗寨,实地体验独具特色的侗文化。本里村民为专家们展示了传统的拦路歌、舂布、打年粑、侗年祭等民族文化,获得齐声赞扬。</div><div>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它为每一个村寨注入了血液和灵魂。特别是在今天,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村庄的面貌和价值观也在慢慢趋同,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传统、回归民间,寻找能够与当下时代、社会对话的文化元素和精神价值,让传统文化精神重新焕发生机。而要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只是把它们供奉起来,而是应该像本里侗寨一样将民族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一个活的系统之中,让传统与现代对话。</div> <h3><b> 在榕江,有个苗族村寨,叫空申</b></h3><div><b>世界超短裙苗之乡。因为这里的姑娘和妇女自古所穿裙子长不及5寸而得名。</b></div> <h3>短裙服饰而著名,6尺长的裙子,有5寸宽,层层叠叠缠在腰间,故被外界称为“世界一短裙之乡”。<br></h3><div>关于空申超短裙也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空申人的祖先由于战争迁徒到了两汪乡的一坐山上,并决定在此安身立命,取名“空申”。他们的祖先初到此地时,生活艰难,以树皮做帽,围芭蕉叶成裙。后来,他们学会了纺织,就照着芭蕉的叶脉形状做出只有5寸长、无花纹图案修饰的百褶裙。山高坡陡,妇女们穿着5寸短裙上坡下田,跋山涉水,很是轻巧方便。就这样,5寸短裙被代代传袭下来了。</div><div>空申苗族勤劳手巧,她们所做的裙子,除绣花丝线和衬底用的绸缎外,均为自种的棉花,自纺成纱、自织成布,自染自缝而成。所穿的衣服袖口大而短,领口满襟,多数镶有色彩艳丽的栏干和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大方。青年妇女还配上一副绣有精巧鲜活的鱼、虫、花、草等图案的围腰布,抄上腰间,配上银核,银花鬓夹,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更显犹如天鹅秀态、风姿绰约。空申苗族妇女服饰质朴而富有韵味,制作工序之独特、超短、较厚、较硬等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用于绑腿的花布绣着花、鸟、虫、兽以及各式各样奇怪的图案花纹,上衣服饰配上“叮咚”的银项链、银项圈,更是有着原始部落生活的遗韵。</div><div>超短裙苗族也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习俗,最为有特色的就是他们的婚恋习俗茅人节,又称“爬茅人坡”或“插茅人”,苗族称为“劳莎丽”。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保留了古时群婚习俗的残余,成为两汪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风俗节日。相传,以前生活在当地临近村寨间有互不通婚的习俗,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远嫁和远娶。但是,青年男女们在平日的交往中产生了感情,却不能结为夫妻。在每年的三、四月间,即农忙季节里,远嫁的姑娘们都纷纷回家帮忙,年轻小伙子们借此机会,在原来她们交往的坡上用嫩绿叶茅草做成人形,插在坡上,向姑娘们发出信号,表达相思之苦。远嫁的姑娘们于是三五成群,往山上而去。在坡上,他们以对歌的方式向对方表达自己多年来的相恋,相互倾诉相思和无奈,鼓励未嫁未娶的男女青年们要冲破世俗的禁锢,追求自己的幸福。</div> <h3>在榕江,有个侗族村寨,叫保里</h3><div>保里村为侗族“七十二寨”之一,民风朴素。</div><div> </div><div>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乐里镇保里村是乐里镇行政村之一,位居乐里镇北部,距乐里镇政府驻地12公里。辖岩艾、雷裸、计兑、记煞、平路、高料、彩龙等8个自然寨,十三个村民小组,共580户,2268人。侗族村民约占98%。保里村人均耕地仅0.48亩,森林覆盖率达68.85%以上。境内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势平缓,溪流纵横。保里村为侗族“七十二寨”之一,民风朴素。交通便利,柏油路过境,可直达乐里、平永、榕江、两汪、朗洞,地理位置重要。全村以侗族风情为主,民风浓厚,颇具特色,有“爬窗探妹”“拦路酒”“酒歌会”等。民族节日有“吃新节”“过洞年”等。侗族房屋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古建筑雕房,其悠久的历史,配一古老的村寨鼓楼,相互映衬,极具欣赏和文化研究价值。加上全镇属亚热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6.1℃,气候凉爽,四季宜人是人民居住,旅游和避暑的好地方。</div><div> </div> <h3>在榕江,有个侗族村寨,叫乌公</h3><div>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这里的侗族琵琶歌悦耳动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div><br></div><div>榕江乌公侗寨,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坐落在苍翠的山脚下、碧绿的轻河边,是一个少有人涉足的地方。位于贵州省榕江县北面,距县城60公里,距寨蒿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这里的侗族琵琶歌悦耳动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贵州省侗学会评选公布的第一批27个“魅力侗寨”中,乌公侗寨榜上有名。</div><div>乌公侗寨,是环雷公山苗侗风景名胜区小丹江—乐里—瑞里—乌公—晚寨的一旅游景点,是榕江四十八寨的典型代表村寨。乌公侗族,属四十八寨侗族支系,侗家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吊脚木楼是侗民居室,是侗民族建筑特有的风格。</div><div>寨子四面群山环抱,山坡植被茂盛,四季长青,清澈的河水从寨前蜿蜒流过,寨脚榕树似巨伞,覆盖河岸,常年郁郁葱葱。乌公侗寨侗族服饰为对襟无领无扣宽摆上衣,下着百褶短裙,裙前罩刺绣围腰。民族节日有六月六、吃新节、过侗年、六年一次的“济间”节。民间口头文学有杨姓坐寨传说,鞭打马颈坳传说。乌公是早于安徽凤阳八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乡村。</div> <h3><b>在榕江,有个侗族村寨,叫晚寨</b></h3><div><b>我们这里环境美,琵琶歌动听,民族文化丰厚,但藏在闺中人未识。</b></div> <h3>晚寨位于榕江县寨蒿镇对面的大坡上,坡脚有一条清亮的小溪,小溪跌入寨脚的悬崖,摔成十丈高的瀑布奇观;山路沿坡脚一直延伸到坡顶,路面为青石铺就,一步一块青石,一石砌一组石阶,至山顶共有千级石阶,从对面山头望去,石级路美丽无比。 </h3><div>坡脚的小溪上,建有见雨桥一座,桥不大,但极雅致。村寨建于山腰,木楼吊脚而立, 层层叠叠建,板壁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壁辉煌,有如古代的城保和宫殿。 </div><div>山寨的歌声响彻山谷。唱歌的有老人,有中青年,也有小孩,晚寨地方人家都崇尚歌唱,人们以歌为乐,以歌为荣,唱歌佳者备受人敬爱和尊重,自古以来此村歌手歌师辈出,的确不愧为侗族琵琶歌的故乡。 </div><div>琵琶系侗族一种伴奏乐器,有三至五弦。 琴盘多用大水松树或香樟树制成,配以琴杆和琴弦,用竹片弹拔,奏出悦耳和谐的音乐,可独奏,亦可伴唱,通常用于伴唱。用琵琶伴奏的侗族琵琶歌,显得格外哀婉动人,听者时常忍不住要泪流满面。</div> <h3>在榕江,有个苗族村寨,叫岑最</h3><div>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窝里,背靠青山古林,面立排排谷仓,在谷仓与村寨之间夹着稻田、水塘。</div><div><br></div><div>岑最村是贵州榕江县朗洞镇内的一个苗族村寨。这里西北距朗洞镇35千米,地处雷公山群山中的岑最河边,海拔460米左右。全村辖老寨和新街两个自然寨,1992年从榕江县城到朗洞镇的公路修通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一些村民及外来商户搬到老寨东面约百米左右的公路两边,逐渐发展成现在的新街。老寨现有居民143户613人,均为苗族(属黑苗),但旁边的新街已迁来不少做生意的侗族。老寨的村民仍以农业为主,在山沟和山坡上开辟有成片的水田。岑最村与附近村寨一样,拥有大量林地。村民自述祖先来自江西,先住在老寨下不远处,后因在老寨发现水井才搬迁至此。寨内保存有清代石碑一通,正面是光绪十六年黎平府判断岑最与邻寨林地纷争的判案告示,后面则是光绪三十四年岑最寨两户村民的林地交易契约。</div><div>村寨位于雷公山群山环抱中,岑最河(也称色边河或寨蒿河)自北向南从村东蜿蜒流过。老寨的房屋围绕着村中的三口水井陆续兴建。为了防范火灾,村中的粮仓集中建造在住房对面的党敌坡上。传统的家庭住房一般为两层,首层一般用木柱和木枋架空,再在其内部用木板简单分隔为牲畜圈养、草料储藏等小单元;二层主要安排主卧、客房、储藏、厨房四种功能单元。村民每家都会有一间粮仓,粮仓多为单体建筑,只有少数几栋是双并或三并的结构。粮仓可分为单层和双层两种,前者下部柱子架空有一人高的高度,后者下部架空的高度不及半米。寨子内没有营建永久性的公共场所,最受尊崇的是老寨后山上的一棵神树。这是岑最村范围内最大最高的一棵树,树干笔直,枝繁叶茂。树前的土地祠因而也是村寨三座土地祠中前来供奉村民最多的祠庙。</div><div>据说村寨的鼓藏节最为隆重,七年才过一次,每次一天,在鼓藏节前一天还要举行斗牛活动。鼓藏节和每年的春节都要举行吹芦笙的活动,村子里的中老年男性基本上都会吹芦笙,由30来把不同的芦笙组成一个芦笙队,吹芦笙的活动通常是在老寨里的大块空闲田地进行,没有专门的芦笙场。村寨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黑色为主,橘色织带为辅。最近这些年,受其他支系苗族服饰的影响,现在岑最村的妇女喜欢鲜艳暖色调的颜色与花纹,几乎整件裙子都缝满橘色的织带。</div> <h3> 在榕江,有个侗族村寨,叫三宝</h3><div>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号称“千户侗寨”。</div><div><br></div><div>三宝侗寨是全国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区,侗寨由三四个大小不一的寨子连成,分上、中、下宝寨,合称“三宝侗寨”。据说侗寨绵延约有15公里,有9个村,2467户,13197人,较为出名的是寨头村和章鲁村,章鲁村是侗族语言标准语音的发源地,即侗语中“普通话”的发源地。</div><div> 从正门进去,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壮观的侗乡标志性建筑 - 鼓楼,这座鼓楼叫三宝鼓楼,号称世界最高,不过当我去了广西三江的鼓楼后,感觉不一定比三江的鼓楼高。三宝鼓楼不能上到顶楼,广西三江的鼓楼可以爬到顶楼。当时也很想爬上三宝鼓楼,俯瞰一下整个寨子,其实侗寨就是从高处看才有壮观的感觉,但遗憾的是爬到第二层,一面门被铁将军把守着,很是扫兴,整个寨子就没有一个至高点满足游客全景欣赏,这就是三宝侗寨的旅游观念缺乏。</div><div>从三宝侗寨旁的静静流过小河及河边的古榕树。侗寨除了鼓楼多外,就是圣母祠,侗家人称为"萨玛祠"(萨玛是大祖母的意思),它是侗族人民祭祀女神"萨玛"的祠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整个三宝侗乡共有9座。祠庙内都有用砖瓦盖成的小屋,屋中央用石头垒成石堆,中间插一把半开的纸伞,周围有12或14个小木椿或小石堆。纸伞和木椿上披挂剪纸。这些木椿、石堆表示"萨玛"之位。祠庙外都种植有一株常青树,象征圣母"健康长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