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朗读,回到幸福的语文人生

奔跑的蜗牛

<p>  听到柏玉萍老师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我的第一感受是:美!不仅声音美,人也长得美!一个人的气质就藏在她的言语里,藏在她的神韵里。作为一名后天努力而成的朗读专家,柏老师用自己的的人生亲历告诉我们:只有练,坚持练,不停练,有技巧地练,才能让朗读如涓涓细流,流入孩子们的心里。</p> <p>  从于永正老师的备课说起,于老师的备课有两层:第一层就是每位老师都会做的一件事——写教案;第二层就是钻研教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老师说,每次备课前他总会认真、反复朗读教材,在朗读中研读教材。</p><p> 接下来梳理统编教材中对朗读的要求:</p><p> 小学低段: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对话,感叹号,拍手</p><p> 小学中高段:语气,节奏 短句子</p><p> 初中阶段:选择喜欢的段落和停连</p><p> 九年级:语气,语调,重音,停连</p><p><br></p> <p>一、读好重音。</p><p> 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仅仅是一个重音,王老师就从九个小方面进行了细致地指导与讲解。如:并列、对比、递进关系的词语,怎样读出重音?否定、肯定的语义,怎样读出重音?形容词、连动词、拟声词、用来比喻的句子、疑问代词、提示代词以及表达情强烈的句子又怎样读出重音?</p> <p>  通过现场老师们的互动和柏老师的点拨,我也沉浸其中,自己也在屏幕后尝试读,听其他老师读,跟着柏老师读。运用朗读技巧,读起来很有感觉。例如,重音也有多种读法,:有重读,轻读,慢读,顿读……</p> <p>二、读出层次,让朗读更清晰。</p><p> 停顿有助于听者在停顿的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回味,更清楚地理解作品内容。朗读时需要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的安排进行停顿,并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要考虑到听者和读者双方感受。停连是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共同完成的朗读作品的再创作,通过停连让听者听出层次,听出内涵。</p> <p>  名师管建刚在朗读方面也特别推崇“吃掉标点”,标点在阅读时帮助我们分层次,帮助阅读,在朗读上却可以灵活处理,除了有标点的地方可以停顿,没有标点的地方根据朗读需求也可以停顿。</p> <p>三、读出画面,让朗读更生动。</p><p> 入情入境的朗读不仅仅是声音上的一种冲击,还是思想上的一种净化。朗读者首先自己要入境入情,沉浸其中,认真体会。随后才能做到“传情”,听者会随着朗读者一起而置身其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与文中的景、物、人融为一体。</p> <p>四、读出感情让朗读更传情。</p><p> 朗读时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方法指导也不一样。这需要我们老师有一定的朗读基本功,适时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感悟中将自己最美的声音传递给大家。</p><p><br></p> <p>  课堂上,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指导方式,例如第低段教学,教师应该具备“优质示范”和“欣赏听辨”的能力。中段,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巧妙的点拨。高段应该把朗读重点放在深度研读上,引导学生读着、想着,读着、思着,读着、辨着,读着、写着。在中高段特别注意是防止朗读的机械化训练,教师不应该引导统一学生在某个地方停顿、连读加重音,而是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朗读,因为中高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语感。</p><p> </p><p><br></p> <p>  总之,柏老师的讲座让我有对朗读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提供了很多有待实践的好方法。</p><p><br></p><p><br></p>

朗读

重音

老师

读出

停顿

学生

听者

标点

句子

停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