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空航修厂1970年来自红旗渠家乡的兵一一作者.张文东

胡开国

<p>林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汇处。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通晋陕,南依中原,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p> <p>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彰入林工程,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1969年12月,北京军区空军航空修理厂派出接兵连,他们是连长张殿先,指导员高祝增,军医诸剑冲,排长江妙荣,周潮虎,欧阳世德。他们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走村访家,从城关公社中精心挑选了72名新兵,其中不少都参加过红旗渠的建设,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据江妙荣老排长回忆,在林县大礼堂举行新兵欢送会时,在他的指挥下,我们72名新战士唱起了解放军进行曲,嘹亮的、富有节奏感的歌声吸引了大家,使得空七师等兄弟部队的新兵都给我们以热烈的掌声。</p> <p>左二是接兵连长张殿先。</p> <p>左四接兵军医诸剑冲</p> <p>右接兵排长江妙荣,左倪彦林,后严冀。</p> <p>二排右一接兵排长欧阳世德。</p> <p>一排右二,接兵排长周潮虎。二排左二接兵排长江妙荣。</p> <p>1969年12月12日,这是个令我们永远难忘的日子。凌晨四五点钟左右,72名换上新军装的年轻人,登上了奔向部队的大卡车,7点半左右到达安阳,在安阳工人文化宫前的广场休息待命。下午一点半登上北去的军列,大约在12日23时30分左右到达了北空航修厂驻地,河北省武淸县杨村。</p><p><br></p><p>崭新的军帽下,72双炯炯有神的眼晴,72张青春的脸庞,72名精神亢奋的士兵,在曹付厂长宣布分配名单后逐一走向各自的单位。</p><p><br></p><p>一晃五十年了,你还记得他们吗?他们分配在那个战斗岗位?经过众多战友的回忆,总算将72位战友当年所在的战斗岗位整理出来了。虽然并不十分完善,但它却能激活你几十年前的那些事……,一段岁月,一群战友,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一种朝朝暮暮相处的情意……希望它能有多久,就让它存記多久。。。</p> <p>(一)</p><p>&nbsp;特设車间12人</p><p>无线电组:王安玲,田土生,牛天和。</p><p>仪表一组:倪彦林,莫建存。</p><p>仪表二组:刘录喜。</p><p>校验无线电组:郭福昌。</p><p>校验仪表组:李海江。</p><p>电气组:张文东,元虎昌。</p><p>炊事班:韩纪章,李福生(70年春调教导队)</p><p><br></p> <p>左上张文东,右上刘录喜,左中李海江,右中田土生,左下倪彦林,右下郭福昌。</p> <p>飞机车间徐银昌和特设田土生。</p> <p>(二)</p><p>&nbsp;&nbsp;&nbsp;&nbsp;飞机車间10人</p><p>刘连玉,徐银昌,田龙昌,徐海林,魏长生,郭秋旺,侯纪生,赵福山,常锁林,郝水成。</p><p><br></p> <p>左上徐银昌,左下候计生,右刘连玉。</p> <p>上面一张照片从左开始:常锁林,郝水城,赵福山,魏长生,郭秋旺,徐海林,刘连玉,徐银昌,范书吉。</p><p>加上侯计生,田龙昌</p> <p>(三)</p><p>&nbsp;&nbsp;附件車间13人</p><p>高铜鎖,李学志,栗天生,郭文锁,申文吉,韩龙海,郑明江,莫志林,秦银锁,李银贵,梁怀生,刘录昌,刘龙生。</p> <p>郑明江</p> <p>1972年,湖南战友胡毛先和河南战友郭文锁在厂门口修理中吉普。</p> <p>(四)</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站车间8人</p><p>李相林,余有增,王栓锁,魏随昌,牛卯兴,魏太生,王宪军,林生贵。</p><p><br></p> <p>上王宪军,下俞有增。</p> <p>(五)</p><p>&nbsp;&nbsp;厂部机关6人</p><p>警卫班:郭增生,马五兴,莫隆福(后调大同),</p><p>放映员:龙成锁</p><p>司机:郭记存</p><p>招待员:李玉章</p> <p>马五兴</p> <p>下面是七二年林县南关大队在21厂的七位战友合照</p> <p>(六)</p><p>&nbsp;机修车间22人。</p><p>牛润兴,牛随金,申九金,张章锁,付文奇,郭元宝,原天顺,张秋生,鲍计生,郭喜财,刘宝林,李福增,莫有江,陈建国,莫全吉,李增吉,李江海,付俊生,胡贵生,石启明,范书吉,李顺开</p> <p>上左李江海,上右范书吉,中左鲍计生,中右郭元宝,下左李福增,下右石启明。</p> <p>电镀大组胡贵生</p> <p>后排左二,锻工组牛随金</p> <p>机修大组郭喜财。</p> <p>(七)教导队1人</p><p> 刘山林</p> <p><br></p><p>在北空航修厂这个大学校里,在领导和战友们的关心下,我们72位弟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入团、入党。王安玲,元虎昌,徐银昌,牛润兴,王宪军,李学志,栗天生等战友提了干,王安玲,李学智被部队选送上了大学。后来分别调到空军和南空工作,上海崇明机场的建成,其中就有李学志战友的功劳。</p><p><br></p><p>为了建设扩建中的新厂,刘录喜、韩记章、李海江、倪颜林、莫建存、田土生、郭福昌、牛润兴、郭元宝、李江海、原天顺、刘宝林、牛随金、石启明、田龙昌、郭记存、高铜锁、郭增生、付文奇、林生贵等很多战友留了下来,留厂的战友为空军21厂和四站厂的壮大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刘录喜战友还担任了21厂的领导。</p><p><br></p><p>回家乡的战友,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为建设美丽林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 <p><br></p><p>栗天生(右三)去红旗渠创作新作品,在部队时他就喜欢画画,如今已是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石家庄山水画画家。</p> <p><br></p><p>栗天生长年在太行山创造贴近生活的山水画作品。</p> <p><br></p><p>郭元宝坚持骑自行车锻练身体,骑遍了大半个中国。</p> <p><br></p><p>飞机车间战友小聚,左起 候纪生 常锁林 徐海林 郝水城 赵福山。</p> <p><br></p><p>侯纪生和常锁林</p> <p><br></p><p>胡贵生参观红旗渠</p> <p><br></p><p>机修车间电工张章锁近照。</p> <p><br></p><p>居住北京的战友相聚庆八一,左起 王安玲 严 冀 李晓东 潘永仁 金友泉。</p> <p><br></p><p>这是我们重返部队,在西院山洞前的合影。</p> <p><br></p><p>重返部队,在曾经的白鹿泉厂部门口合影,左起 严 冀 ,?,王金生 徐建勇 刘录喜 王安玲 陈展旋 马青</p> <p><br></p><p>左起严志范,师金宝,刘保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72位弟兄中,已有21人因身体原因而去世,他们是:田龙昌、郭记存、高铜锁、郭增生、刘宝林、付文奇、林生贵、李海江、牛天和、李增吉、王栓锁、刘山林、秦银锁、郭喜财、魏太生、刘龙生、刘连玉、李相林、郝水城、郭秋旺、莫有江。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看到我们辛勤整理出来的72位林县战友名册,教导队老领导严志范老战友感概万千,他深情地写下《有感于老兵名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几年军装,人生中有段当兵的历史,尽管已经比较遥远,但一辈子也不能釋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半世纪有余,重现航修厂河南林县籍老战友名册,很有意义。这是一份珍贵的史料。看到这一个个熟识的名字,想起当年那一張張青春年华的英容笑貌,更难忘那相处的日日夜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21位逝去的老战友勾起特别的思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大多数健在的林县籍老战友致以诚挚的问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谢张文東战友长期精心地收集整理!也谢谢韓常法战友长期地呼吁和协助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事看似简单,实则相当不易,绝非一蹴而就的。要组织出面单位执行那就另当别论,而你们纯属民间个人所为,全凭一腔热情,倾注了不懈的辛劳,真是天道酬勤,有志者事竟成。再次谢谢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严志范老战友对我们表示的真挚情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友们曾经一起从军的那段岁月,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又永远是我们人生的一段精彩历程。能穿上军装为国效力,是我们一辈子的光荣!衷心祝愿北空航修厂的战友们健康快乐,请记住和我们72位来自红旗渠家乡的战友一起相处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一张文东一一2020年5月,于河南安阳。</p> <p><br></p><p><br></p><p><br></p><p>当得知郭喜财战友去世的消息,他的机修大组老领导严志范战友,深情地表示了对喜财战友的怀念之情,写下了《回忆和郭喜財战友相处的点滴》</p><p><br></p><p>今天听到李江海战友通告郭喜財战友离世的消息,惊激起我好多回忆。</p><p><br></p><p>郭喜財,河南林县人,69年底入伍,和那年春天山东战友同年先后到航修厂,起初在杨村,后随转场一起来到白鹿泉。我和他同在机修车间机修大组,所以相互比较了解。郭喜財他脑子很聪明,而且喜欢看各类书籍,因而各方面知识确实了解不少,总之在他身上有不少的闪光点。但也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教育条件的局限,在个人性格方面有时有些不合群,包括在老乡之间。他能聊善辩、爭强好胜、也会吹爱抬,这些特点全占了。故时有撑控不好,就会闹到不欢而散,影响团结。为此他没少挨批评,不过他本质上是个好兵。</p><p><br></p><p>当时在白鹿泉我和他聊的次数较多,而且时间很长。每当星期日没有其它按排,我俩经常在9点吃完上午饭,然后各背一壶水就出去爬山头、遛山沟,一直到下午吃晚饭前回来。每次一个方向,当时把部队周围所有的山头都爬了个遍,山沟西一直遛到井陉,东北遛到陸军老大哥坦克团。这其中他是师傅,教我怎样爬山省力,怎么上更安全,我从中学到不少知识。</p><p><br></p><p>对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爬山洞,就是雷达引导站旁边那个通天洞,当时也不知那来的一股邪劲,一时心血来潮……那洞对专业攀手来讲那简直是小儿科,可对我们,尤其是我绝对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冒大险。真是多亏了郭喜财战友,他在山区长大比我强得多。他时而在我前面探路,看那处比较好上,时而又转到我后面保护我先上。上爬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变化就别提了,高度紧张,但也只能相互鼓励提醒、保持镇静。路只有一条,必须上,如下就更险了。当终于爬到山顶时,我俩坐在那里,很久不动,臉色都不好,一股后怕的心情顿时涌到脑门。这件事当天我只给楊振廷副主任作了汇报,结果他给压下了,所以很少有人知晓。今天我写出来对我是种忏悔,对郭喜财战友也是一种深切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