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

青山远黛

<p>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文字,“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电影把岁月最深处的渴望和无奈剥离,放在银幕上,他是重复和反省的过程,我们享受这个过程的同时又不断怀疑探寻真相,我们在矛盾的条理中激荡、沉淀,最后我们放弃电影,彻底解脱了。</p> <p>  童年时代,经常有放影团队一般2-3人去往各个村庄放电影。设备很简单,一台手摇式放映机,一张幕布,桌子椅子就近借取。等天彻底黑透之后,放映员手摇着放映机,交卷里的画面细细碎碎投影到幕布上。一场电影分上下两部分,由于放映场次过多,胶卷经常出现卡带的现象。但看的人不亦乐乎,放映员摆设备,村民们就从家里拿来长板凳,一条条排好。有生意细胞的人,端着放着糖、瓜子、饼干的筛子叫卖。碰上夏季,卖冰棍的小贩可以小赚一笔。放映内容从来不是重点,村民们瞌瓜子,聊天,评剧,场面比过年还热闹。而我整场电影都在追逐打闹中度过。电影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是一场无需交代理由的疯玩。</p> <p> 学校免费为老师学生和家长放映张艺谋导演的《一个也不能少》。荧幕上魏敏芝青涩鲁莽,圆润的小脸蛋透着一股倔强。不远千里跋涉让辍学的学生重回校园,只因高老师的一句话,“一个也不能少”。这部电影距今已有20多年,从未被记忆抹去,反而像戴在手腕上的玉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透亮。大概从那时开始电影正式进入我的生活,而生活又何尝不是被一部部电影解锁探寻。</p> <p> 由于学业繁重,电影在我的生活里沉寂了许多年。也是偶然的机会,我被一张图片所吸引。平静的湖面,四周有枯木和青松环绕,湖中心一座小木屋,木屋是飞檐翘角的中式结构,石门狭小低矮,半掩于湖畔。我便通过图片右下角的小字翻出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翻译过来叫做《春去冬来又一春》,是由韩国导演金基德拍摄的,影片内容简洁优美用四季、书法、禅宗巧妙表述了善恶轮回。整个观影过程放佛欣赏一副山水长卷。那时我才知晓,电影不止是讲故事表达某种精神,更能够结合哲理,发人深省,参悟人性。而电影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于优秀的作品。</p> <p>  有许多电影由小说改编而来,几百页的文字叙述,改编为1个半小时的动态画面,着实考量编剧和导演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力、处理力以及审美情趣。其中《魂断蓝桥》《乱世佳人》《教父》算是精品。尤其是《教父》讲述律法之外形成的规则,这种规则履行起来代价是惨重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这也让我们反思朝代更迭,权力交替中,权力与罪恶密不可分的关系。</p> <p>  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对影片的欣赏转移到家庭伦理类,不得不感慨时间是一柄利刃,砍掉曾经的风姿和风度,砍掉思潮和思辨,留下生活的琐碎和小矛盾放大后的无尽抱怨。我再次翻出电影《空房间》,以一个已婚妇女的角度去观察女主的生活状态。或者说是寻求某种共同性,我们饱受生活的凄风苦雨,同时又捡拾温情,重温爱恋。影片中女主在奢华的房子里饱受欺凌,最后和一无所有的年轻男子逃走,他们的爱在卑微中伟大。电影通过主角的所见描述三个家庭,看似恩爱的夫妻却双双出轨,老人死于家中无人问津,当然也有相依相伴到老的善良夫妇。最后男主如愿以偿的成为隐形人寄居在女主的家中。以我对影片的理解,我认为男主是不存在的,而是女主对爱的渴望和幻想。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留有一间《空房间》这是影片想表达的。</p> <p>  国产电影中也有不少精品,比如《霸王别姬》,演员演技精湛,结合国粹京剧以及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讲述了名角程蝶衣短暂的一生,他不谙世事,对艺术的追求纯真而炙热,正如影片所言“不疯魔,不成活”。比如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2046》、《阿飞正传》。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是难得的精品之作。</p> <p>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观影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影片程爆炸式发展,各种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票房卖点成为影片的关键因素,圈钱是终极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便很少看电影,偶尔翻看几部电影,也是许多年前错过的。电影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我不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不是幸事,还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业会不会在某个时间段出现贫瘠,比如说当下,当然这无需我去忧虑。不论如何,电影仍是伴随我成长,引发我思索,教会我哲理的重要工具。</p> <p>  漫长的一生在影片中总能找到轨迹和方向,人生如影,我亦是行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