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县/镜头中变迁的历史

陈良碧

<p><br></p><p> 行走在历史的烟波里,寻觅过往的一指流沙。</p><p> 习水,历史悠久。“鰼水”二字亘古不变。从遥远的鰼鱼、鰼水、鰼人、鰼国、鰼姓、鰼部、鰼部水、“习水”一路走来,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漫长岁月。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习水,以其厚重的历史、独特的神韵、博大的胸怀,哺育着这片热土上的生灵万物,见证着脚下这片热土的沧海桑田,我们就来追溯习水进入文明时代后三千年多年的历史岁月。</p><p>《习水设县记》</p><p>  习水古称“鳛部”,考诸《水经》,厥名久矣。汉唐以来,或属符、犍,或隶溱、滋、变更不一,有万历庚子平播改流,始设仁怀县于留元坝,而习遂属赤水里。厥后移治亭子坝,距城四百余里,关河间阻,直同瓯脱,父老疾苦久矣!(后续)</p><p><br></p><p> (此图为习水县城八十年代概貌)</p> <p>   前清同、光之际,道路清宁,完粮纳课,诉讼一切,虽极困难,尚能忍受。洎乎光、宣以及民国初元,盗贼蜂起,弱肉强食,呼吁罔闻,民无所托命,伤时之士,谓“非设县难争生存”。于是议事会孙君德昭、袁君尔卿、申之、绍荣、伯乔,叶君沛霖,董事会李君风章,谢君纶章,袁君彦夫、作孚、直卿暨各界绅团:胡君国钧、谢君凤梧、郎轩,寅初、伦书、袁君栋材、纯修、母君贯章,廖君显周等相与筹议于外;劝学所张君凯崧、袁君济南、县议会胡君体纯、袁君叙伦相与主持于内,盖同舟共济,秦越一心,其势然也。</p><p>前知事李公泰生,悯怀在抱,一视同仁,以习水设县有十便,详请上宪巡按龙公,护中道王公,遴委彭使君和叔履勘,时民国乙卯元月八日也。彭公谓:“仁怀、官渡、温水鼎而三,状如倒书‘品字’,仁怀独居于上,温水、官渡平列于下,中横桐梓一江,滚滚长流,贯穿左右,揆厥形势,又如蜂腰已断,各不相连,官渡踞习水流域之中,商贾交通,民生富庶,仁怀繁要,莫以官为重,温水次之。温水虽设分县,职小权轻,难资镇慑,非特匪人蔑视,其自顾亦觉亦然。宜取消温水分县,设正县于官渡云云”。于是仁怀有分地之嫌,赤水思渔翁之利,聚而协谋,极端破坏,函电交驰,淆惑上听,龙公暨中道尹公特开会议,彭公抗论侃侃,怒发冲冠,与赤水知事廷争面析,各宪仍韪彭议,以原详呈准中央,委杜知事瑶甫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履新,暂假高小学校为公署,此习纪念日也。(后续)</p> <p>  杜公慈惠勤廉,纪纲粗举,越明年丙辰正月卸任。令知事炯明李公初按事,以学校不可废弛,寓居渔祠会馆,筹集款项,草昧经论,委袁君伯乔、彦夫、作孚,谢君郎轩建筑新署。甫兴木石,又起波涛,仁怀利用内奸争还郎里,牵动习治,刺史吴公委员查勘。公及委员会详,吴公沐详省长刘公,帮基始固。对于仁怀亦和平解决,旋将赤属插花东皇殿等处拨入,以便治理。</p><p>  今年六月,衙署将次告竣,文武各庙,方议动工,无如瓜期至也,邑中父老谓公承设县之终,实为建治之始,苦心毅力,继往开来,嘱余为记,以志永永余思。</p><p>  区区之习,几经波谲云诡,率能成功,解倒悬而游乐郊,实出于后先诸公之赐,书曰:</p><p>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猗欤诸公,殆天界以奠斯邑,而福利之始当必愈久而愈系人思者,至邦人君子,鼎言借重,无俟表扬,奔走先后,不容湮没,并述篇中,同刊石上。是记。</p><p>  邑人傅朝臣谨撰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即阴历丁巳年季夏月上浣谷旦。</p><p>(全文结束)</p> <p>  习水在周代至战国时期为鳛国。</p><p> 唐朝(618)改泸川郡为泸州,今习水县部分地域属泸州合江县,部分地域属溱州。</p><p> 宋朝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在今土城镇建滋州,领仁怀、承流二县,仁怀县城设今赤水市复兴镇,习水县境皆属之。1121年(宣和三年)废滋州,设武都城(治所在今土城);撤仁怀、承流二县,设仁怀堡,辖原仁怀、承流二县地,包括今习水全境。</p><p> 在元朝时期习水县地域为仁怀长官司和古滋长官司辖地,属播州军民安抚司,隶湖广行省。</p><p> 公元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播乱平定后,“改土归流”,明廷始复旧地而置仁怀县,属地相当于今仁、赤、习三县市地</p><p> (此图为习水县明代版图)</p> <p>  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仁怀县分为仁怀厅和仁怀县。今习水辖地分别归仁怀厅和仁怀县,均属遵义府统领。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仁怀县境内设立了“温水府经”,就近管辖附近三个里。</p><p> (此图为清代习水县版图)</p> <p>  民国2年(1913)8月,在温水镇建立温水分县;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p><p> 在此后的35年间,因为各种原因其县城进行了三次变换地点的搬迁。</p><p> (此图为民国时期习水县图)</p> <p>  第一个县城温水镇,为了镇压“土匪”而成为县城</p><p> 温水镇地处现今贵州省习水县境东部,地处黔渝交通要冲,历来就是习水县的东部大镇。</p><p> (习水县建县前的地缘结构)</p> <p>  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镇压了起义匪徒后,遵义府经移驻到古仁怀县东部的温水,名为“温水府经”,划仁怀县的丁山、小溪、吼滩三里给其就近管辖,这是习水县的建置之始。</p> <p> 民国2年(1913)8月,建立温水分县,仍隶仁怀县,辖小溪、丁山、吼滩、赤水4里,分县县城为温水。</p> <p> 1915年(民国四年)9月,撤销温水分县,成立习水县,驻地温水,1916年迁官渡(今贵州赤水市官渡镇)。</p><p> 当时建立习水县时,取县名、定县治所在地,也有过一番争执。清末官渡人谢静之(官居一品,为慈禧太后赏识)为县建倡导者。</p> <p>  第三个县城东皇镇,再次因为土匪的原因搬迁到此</p><p> 1950年习水县解放后不久,老县城官渡镇周围的旧势力反动派匪患严重,县政府不得不撤离。先后绕道合江县城、赤水县城,撤离至温水镇。1951年,习水县政府迁往东皇镇,从此这里成为习水县城至今。</p> <p>  1965年11月,赤水、习水、仁怀三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赤水县的土城、醒民、隆兴和仁怀县的桑木、回龙、永安6个区划归习水县,习水县的长沙、官渡2个区划归赤水县。1966年,赤水县官渡区又把其下辖的长嵌和新民(大白塘)两个公社划归习水。1975年,为了支持建设长嵌大堰,长嵌公社又把长嵌大队划回官渡。至此,习水县最终行政区划成型,成为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县市。</p> <p>  习水县建县以后,习水县城三迁的历史故事,充分的印证了习水人民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贵州习水人民白手起家,让一个曾经边缘的山区充分的发展壮大。</p> <p>  (如图:七八十年代的习水县政府大门)</p> <p>  (如图:而今的习水县委政府所在地)</p> <p>  七十年代的习水本土企业之一:习水水泥厂</p> <p>  七十年代习水最难进的企业:习水农机厂</p> <p>  七十年代建设的习水温水罐头厂(前身为温水氮肥厂)</p> <p>  七十年代兴盛一时的篮球队比赛(习水新华桥灯光球场座无虚席)</p> <p>  习水县东皇大榜村:曾评为贵州省第一家农村科技样板村</p> <p>  八十年代习水县城开展城市改造工程,剷掉石板街,铺上水泥路,然后又“白改黑”,变为今天的柏油路。</p> <p>  农业学大寨,习水80年代人海战术“改造百亩大田”会战东皇大榜村</p> <p>  90年代在习水东皇大营顶(今文昌公园)“梯改土”工程场面,全靠人工劳动力投入死拼硬干。</p> <p>  </p> <p>  遵义媒体报导习水《初心未改正扬帆》。</p> <p>  八十年代的习水全貌</p> <p>  鰼国故里,千年土城!</p> <p>  岁月静好,时光不老,我在贵州习水土城等你!</p> <p>  建设“七个习水”!</p> <p>  习水麻羊:中国地理标志,最生态的农业产业链。</p> <p>  旧时光中的习水县城“新华桥”(今更名“小龙口”)。</p> <p>  习水旧照,乡愁增添。</p> <p>  习水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习酒公司。</p> <p>  习水新农村,一片新气象。</p> <p>  曾记否,七十年代习水县城只有两家饭店(一饭店,二饭店)。</p> <p>  当年的住宿票上盖上“革命委员会”的红章。</p> <p>  习水老街的记忆(后来改名为“红军街”)。</p> <p>  习水第一台“铁牛”下田耕地。</p> <p>  当年驰骋于习水公路上的“解放牌”汽车。</p> <p>  1996年,习水新华桥发大水,街头用当时盛行的交通工具“黄包车”运送。</p> <p>  当年习水大礼堂,重大集会于此处召开(今天已辟为五星街广场,在西城区新修了“习水影剧院”)</p> <p>  习水县新华桥老工商局大楼(未撤迁前相片)</p> <p>  大雪下的习水东风湿地公园</p> <p>  习水之奇迹———天下第一“大杉树”</p> <p>  似曾相识之地,谁能说出这是哪里?</p> <p>  春之习水,酿出了一批摄影爱好者和秀美之人。</p> <p>  习水老街之一景</p> <p>  习水万人红歌会(2011年摄)</p> <p>  习水县城老公路(1976年拍)</p> <p>  习水老商业大楼前表演登高节目(1976年拍)</p> <p>  七八十年的习水县政府大楼</p> <p>  习水县原县委书记赵兴中(唯一的习水本地人担任父母官)</p> <p>  图中左2是习水原县委书记许怀望(当年曾有“许青天”之美誉)。</p> <p>  图中男子系原习水县委副书记王凯文(当年文革时吾曾带领红小兵揪斗过他,事过好久,他一直对吾耿耿于怀)。</p> <p>  四渡赤水纪念馆揭幕之照</p> <p>  滔滔赤水河!</p> <p>  七十年代的习水县温水镇旧貌</p> <p>  习水县上二郎坝的天主教堂(修建于清末民初)。</p> <p>  正在撤迁的习水老街。</p><p> 老街繁华已逝,却将涅槃重生。</p> <p>  习水高原“古树茶”的悠远历史。</p><p> 见证了苍桑的岁月,</p><p> 见证了青春的落幕。</p> <p>  一张习水城关小学64届毕业合影,演绎着与我同年级同窗们的一代人的青春(第一排的老师和同学我都熟悉哟)。</p> <p>  忘不了舌尖上的习水的“石磨手工活水豆花”的家乡味道!</p> <p>  习水百年沧桑,大地情深。</p><p><br></p> <p>  我钟情这片土地</p><p> 我眷恋这方故土</p><p> 这是孕育希望的地方</p><p><br></p> <p>  习水,从悠久古老的历史中走来,经过历时岁月的积淀,在历时的长河中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印记。</p><p> 从商周代至春秋战国时的鳛国,到清朝末年的温水理民经政厅,习水,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变迁。而从民国时期温水分县改建习水县至今,习水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p><p> 如今,习水已成为拥有72万人口的大县,辖24个乡镇区。这座拥有古老文明、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城市,如今已焕然一新,勤劳智慧的习水人民,也为习水的发展默默耕耘着,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正在云贵高原上快速崛起。</p> <p>  此美篇暂此搁笔际,谨此节选用《习水赋》作者宋仕森和曲华之文作结:</p><p> 伟哉习水!气象峥嵘。经济发展,物阜民殷。井田喷油气,煤海涌乌金。习酒创辉煌,百里酒城开伟业;</p><p>宋窖酿琼浆,千年窖池复中兴。二郎土城建园区,一河美酒醉乾坤。高速贯通物流畅,大厦林立建新城。市容整洁,商贸繁荣。宜居宜业,美奂美仑。雲蒸霞蔚,虎跃龙腾。三千方公里规划远景,七十万儿女共抒豪情。图绘习水美好山河,梦圆中华伟大复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