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张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双深藏于黑暗中的豹眼,由于极度“饥饿”,而极度“凶残”地捕捉灵魂中最动人的那“一丝”,那“一刻”,及至看到他的作品后,发现其“消解”(表现)“猎物”(灵魂)而显现出的“吃相异常受用”,即一种“兴高”所致的“彩烈”,是一种深沉中迸发的快感,并为之震撼不已,余波难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菲钦作品(画册)后的第一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菲钦,1881年出生于俄国喀山一个木雕匠家庭。喀山位于欧洲最长河流伏尔加河与喀山河交汇处附近,但凡河流交汇处,必定率先有人类活动,往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喀山就是这样的地方,属于俄罗斯三大历史悠古城市之一,建市历史可追溯到1000年之前,现在还可见蒙古人带去的喇嘛寺,穆斯林的清真寺,当然不会少了国教东正教的教堂,可见喀山也是三大文明的交汇点之一,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窝阔台汗国曾经在这里进行过多民族融合,文化必有“混”的特征。菲钦就在这样的地方成长到九岁后,就跟随他父亲在以喀山为中心,在远近的伏尔加河上下游沿岸乡镇,进行修复教堂圣像和壁画的业务,工作内容包括木作、木雕刻和壁画,辅助的一些金属构件的制作、维修,还有灰砂批荡和表面处理工作,肯定是有的。他们每每首次碰到的是阴暗潮湿的,陈旧破落的场景,是可以说得通的。这些地方又是神圣,神秘和动人心魄的,容易引人做无边的关于来世今生,关于灵魂的遐想。对于菲钦来讲,是在一个背景下,如何将圣像圣灵呈现好的历练经历,对于日后的修为,必有独特的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种一身多能,又是异常艰辛的职业,工作场景非常杂乱,近乎“垃圾堆”,充满各种材料和杂物,包括木料、灰沙、水、工作台、工具、颜料、画笔、半成品与成品,还有最常见的刨花和雕刻产生的木渣,有时候工作和休息在同一个地方的情况也会是有的,工作场面非常烦乱,节奏非常紧张,对工作空间里面的内容的精确记忆,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基本要求,快速而准确地找东西,成就感和自造乐子,在这种场景里经常发生。这种场景,还会锻炼人从无序里找出规律,掌握物与物和人与物的关系的能力,还有在弱光,乃至黑暗中准确找到目标的能力。小菲钦在这个时候又酷爱绘画,这种场景生活应该深刻而饱满地影响着近乎白纸的,追求艺术的幼小心灵,并且,更多时候得到的是各种鼓励(因为他只是十岁左右的少年),使之对此种生活倾注深深的热爱,为他日后艺术灵感播下繁多而奇妙的种子,只待萌发和生长的条件出现。</p><p class="ql-block"> 在小菲钦9岁到12岁这几年里,他走过无数小乡镇,深入当地人的生活,经历过很多民风民俗活动,见过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获得丰富的见闻和感悟,这些在他日后的民俗画和风景画里,发生深刻而细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菲钦的成长和艺术成长的时期,正处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这个时期的俄国社会处于从农奴制的破产到新时代的开启转变过程当中,社会意识对旧制度与上层建筑失望,寄厚望于底层劳动人民,探索社会出路成为主流意识,曾求学于喀山大学的托尔斯泰就是转变并践行的典型之一,整个社会处于压抑和动荡之中,似乎这种情况,仍然给菲钦预留出快乐的童年时光,塑造深爱喀山历史文化的充分而又细致的情感,和善于发现其灵魂与魅力的能力,以致于日后源源不断地在其作品中滥觞表达。这一点,在1923年去美国后,由于文化根脉的割断而产生郁闷,以及作品水平受到某种“局限”(也就是说,不那么“菲钦”了),也反向地得到印证。</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他的画面基调显示其对中国混沌美学自觉的倾向,这在西方艺术家里是不多见的。他在不确定性中对灵魂的极力追索,不聚焦至某个确定焦点不罢休,基本都是聚焦于人物的眼睛的瞳孔,这是他回归西方本体的一面。他的艺术空间里,充满东方、穆斯林和基督文明的精灵,随时听候他调用,在调用时,方向(调子)理性后,基本上又是充分交给感性滥觞了,这一点,他又接近于东方的写意,这种游走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在写实基础上演绎写意的作派,基本定义了“菲钦式”绘画,也正因为这种作派,使他注定成了非主流,因为要达到这种程度,太难,太难!不好复制,不好传播,不利于流通,不易“成行成市”。他的导师列宾,初期影响者马利亚温等等,都有很明显的“宗迹”可寻,至少有某种“共性”特点,唯独他无宗无派,仅有自己,至死都是这个艺术理念,还有深深的艺术土壤观念——故乡情结,但是天意弄人,偏偏让他远离故乡,至死难归,形成悖论!</p><p class="ql-block"> 他永远强调“图地”一体,“图”由“地”生长出来,两者多重呼应,浑然天(这个天,就是菲钦)成。他总是为人物“量身定做”背景,不留痕迹,九九归一,又由瞳孔喷发灵魂,一切为这一刻服务,功夫几乎做到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 为了达到混沌的效果,他经常在旧画布上面作画,有时覆盖,有时轻扫一笔,让旧肌理适当透露出来,很有历史感,很有神秘感,很有浑然感,与喀山的历史文化底调应合。</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受众深刻领悟他在混沌里表现灵动的美学,他刻意压制画面的反光和光亮,他用很硬的猪鬃短毛画笔,产生散光效果,而灵动,靠他的性灵跟随主题灵魂“起舞”,带动笔触来呈现,笔触异常精准娴熟,这样可以达到他期望的,让人从“深入地底”开始向外欣赏那份灵动,就像欣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系展现开始,但只能达到意会,不能到达言传。</p><p class="ql-block"> 他不主张使用工业颜料,不断探索,自己制胶,磨制颜料,进行针对性调制,也说明他的“解析度”远高于工业制式。为了表达的精确,最好是DIY,这很符合木匠和修复工匠的脾性,这些人有很强的“强迫症”,稍有不满,就想办法创造条件,不达目的不罢休,通常是个杂家,爱给自己出难题,爱折腾,大师也大多如此。</p><p class="ql-block"> 他有强大的中间色调色能力,喜欢使用相近色,能在同一个色系里面调出异常丰富的层次来,对明暗度和色相的控制异常精细,因此他的画面不论是整体,还是细部,都充满了丰富的色彩空间,色彩的情感营造能力异常强大,表现喀山古老交汇的历史文化特点的能力,无人可与之匹敌。</p><p class="ql-block"> 在他看来,题材会随着时代变化,而画面的表现能力的魅力会穿越时空。他的表现技法的跨度异常的广阔,在下来的作品欣赏中,可以看到他在眼神刻画上,不论是油画,还是素描,那种精确和灵动,至少笔者还没看到第二个人具有这种能力。对画面整体的把握,他又喜欢使用画刀,有时候可以精雕细刻,有时候又是一刀抹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里面有恰到好处的肌理和色彩效果,有丰富的情感渲泄过程,有如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 多次看了他的作品之后,不知不觉在他的画面里看到暗湿灰砂旧墙、刨屑、木皮、油脂和冰雪的质感和色调,前三者经常在人物画的背景里面出现,后两者经常会在人体画和风景画里看到,自然、社会与人的性灵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奇妙!可以看出,他跟他父亲走乡镇的那几年对他的感性与情感基调影响有多大。后来从一些资料里面也看到喀山石灰和石膏矿产丰富,这个发现让笔者对自己有点惊讶。</p><p class="ql-block"> 另外,由于他在列宾美术学院毕业作品获奖,获得一次到欧洲考察的机会,和一笔费用。他获得很多艺术营养,但是始终没有滑入哪门哪派,只是经消化后,用到自己的艺术里面。在他的作品里面至少可以看到鲁本斯、梵高、马蒂斯、德加和塞尚,他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有些时候不是为了视觉效果,而是用来叙述一些含蓄的寓意,更多是为心眼,而不是肉眼,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他显然熟知东方典型的审美心理模式了。</p><p class="ql-block"> 他的创作从来没有什么套路,他的每幅人物画,都是根据人物的灵魂特质来安排调性,肌理,背景,背景和主题之间的关系,这么大量的作品,每一张都是面孔各异,非常出彩,出于“理性的安排”是不可想象的,通过灵魂贯通,随性呈现才是可以解释的。</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天才加大师才可以做得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显然,菲钦打破了西方轻单笔,求整体出彩的典型模式,而是擅长单笔可成画,可抒情,可达意,无意中“开了一宗”,可惜在骨子里追求确定性审美的语境里,这种试图建立不确定性审美体系的做法注定跟随者寡。远走美国后,由于远离“土壤”,连他自己都形成“某种”停滞,因此,他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剧色彩,成了“未了的艺术”,形成一段“不了情”,但是,他的探索,对东西方,特别是东西方艺术如何“打通”的命题上,极具借鉴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菲钦</i></p> <p> 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p><p><br></p><p> 这是一幅为他赢得国际声誉的绘画,但在国内受到爱国主义的批评。</p><p><br></p><p><i>车累米斯人的婚礼</i></p><p><i>1908年 布上绘画 185.4x281.9cm</i></p><p><i>美国 国立牛仔名人纪念馆藏</i></p> <p> 很有壁画的感觉,而且有历史感。</p><p><br></p><p><i>萨波日尼科娃夫人</i></p><p><i>1909年 油画 144.8x93.9cm</i></p><p><i>美国 圣地亚哥美术馆藏</i></p> <p><i>穿粉红色衣服的女士</i></p><p>1912年 油画 114.3x88.9cm</p><p>美国 圣地亚哥美术馆藏</p> <p><i>自画像</i></p><p><i>1920年 布上油画 66.7x,64.2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这个时候很强调他的“豹眼”,复杂纠结的心情,两年之后他去了美国。</p><p><br></p><p><i>自画像</i></p><p><i>1921年 石板画 纸 20.6x15.5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这分明就是做个木匠活,手劲很大的笔触。</p><p><br></p><p><i>鼓手</i></p><p><i>1901—1908年 布上油画 92x92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黑色块除了衬出人脸,那些笔触也是要显示小朋友的反斗调皮。</p><p><br></p><p><i>阿辽沙 · 采帕洛夫肖像</i></p><p><i>1904年 布上油画 31.5x34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很神秘很复杂的背景,很复杂的挂饰,很复杂的装饰,笔触也错综复杂。</p><p> 复杂的媒婆。</p><p><br></p><p><i>媒婆</i></p><p><i>1901—1908年 布上油画 65x78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虽然都有俄罗斯画家习惯的响亮的对比,但是在他这里又多了神秘。</p><p><br></p><p><i>1901—1908年 布上油画 42.2x61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姑娘肖像</i></p><p><i>1910年 布上油画 100x79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p> </p> <p> 背景墙肌理和人物服饰纹理,叙写人物灵魂的飞舞。</p><p> 画家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能够凭这一幅作品,在1909年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拿到金奖。</p><p><br></p><p><i>无名女郎</i></p><p><i>1908年 布上油画 102x79cm</i></p><p><i>俄罗斯 圣 · 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i></p> <p> 特写。</p> <p><i>克 · 姆 · 列皮洛夫肖像</i></p><p><i>1909年 布上油画 113×93.3cm</i></p><p>俄罗斯 圣 · 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藏</p> <p>特写。</p> <p> 这是画家毕业作品,一幅巨型风俗画,是在旧画布上创作的。他也由于这幅画获得艺术家称号,同时获得罗马奖,一笔奖金,和一次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p><p> 给笔者最深的印象是,作者似乎对左边大妈,是在一种欣赏基础上进行一种有趣的调侃,人物体型巨大,又用很多碎花来帮助夸张这种巨大, 塑造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彪悍大妈形象,用一把菜刀来加强这种感觉,她似乎主导着这个场面的气场。</p><p> 就是这样的大妈,让这里的生活生生不息。</p><p><br></p><p><i>菜娥——卷心菜收获的季节 </i></p><p><i>1909年 布上油画 219x344cm </i></p><p><i>俄罗斯 圣 · 彼得堡 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研究院博物馆藏</i></p> <p> 特写一。</p> <p> 特写二。</p> <p> 特写三。</p> <p><i>冬景</i></p><p><i>1910年 布上会画 14.7x2,2.6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冬 · 风景</i></p><p><i>1910年 布上绘画 34×43.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有篱笆的冬景</i></p><p><i>1910年 布上绘画 22.5x29.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静物(未完成稿)</i></p><p><i>1910年 布上绘画 34×28.2 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秋景</i></p><p><i>1910年 布上油画 34×43.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冬天的风景</i></p><p><i>1910年左右 纸板上的水粉画 31x51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姑娘肖像</p><p>1910年左右 油画 布面纸板 55×60cm</p><p>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p> <p><i>画家之妻肖像</i></p><p><i>1910年左右 不上油画 48x9.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阿列亨德拉</i></p><p><i>1911年 布上油画 53.9x49.3cm</i></p><p><i>尤金 · B · 艾德金斯藏</i></p> <p><i>人体模特儿</i></p><p><i>1911年 布上油画 72.4x66cm </i></p> <p><i>农民的女儿</i></p><p><i>1911年 布上油画 81.3x71.1cm </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米荷 · 芭尔杜科瓦肖像</i></p><p><i>1911—1914年 布上油画 51x47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冲洗(草图)</i></p><p><i>1911—1914年 布上油画 38x50.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p><br></p> <p>特写</p> <p> 画家画自己的父亲,不仅把土墙和木材的质地画出来,那些笔画笔触也把父亲工作的一些动作力度都表现出来,同时把父亲一身多能,个性倔强,生活繁乱,思想纠结复杂的状况都表现出来了。</p><p><br></p><p><i>我的父亲肖像</i></p><p><i>1912年 布上油画 72.4x61.6cm</i></p><p><i>尤金 · B · 艾德金斯藏</i></p> <p><i>父亲钓鱼</i></p><p><i>布上油画 50.8x40.6cm</i></p><p><i>美国 托奥斯 菲钦陈列馆藏</i></p> <p><i>草原之春</i></p><p><i>布上油画 76.2x68.6cm</i></p> <p><i>阿列亨德拉在伏尔加</i></p><p><i>1912年 布上油画 50.8x40.6cm</i></p><p><i>美国 托奥斯 菲钦故居陈列馆藏</i></p> <p><i>格 · 阿 · 斯洛勃山里诺夫肖像</i></p><p><i>1914年 布上油画 79.5x60.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p><br></p> <p>特写</p> <p> </p><p><br></p><p><i>瓦里娅 · 阿达拉茨卡娅肖像</i></p><p><i>1914年 布上油画 135x14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头部特写</p> <p>局部特写一</p> <p>局部特写二</p> <p><i>木工间</i></p><p><i>1914年 布上油画 54x68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利用窗外的风景借题发挥,化成很有气味的色彩构成,和笔触游戏。</p><p><br></p><p><i>窗外特写</i></p> <p><i>画家父亲的肖像</i></p><p><i>布上油画 71.1x60.9cm</i></p> <p><i>萨波日尼科娃肖像</i></p><p><i>1915年 布上油画 55×51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钢琴前的萨波日尼科娃</i></p><p><i>1916年 178×159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特写</p> <p><i>女儿肖像</i></p><p><i>1917年 布上油画 23.8x29.5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美尼库莱女士</i></p><p><i>1917年 布上油画 72.4x67.3cm</i></p><p><i>美国 托奥斯 菲钦故居陈列馆藏</i></p> <p>特写</p> <p><i>沐浴的人体</i></p><p><i>1920年 布上油画 66x70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列宁肖像</i></p><p><i>1918年 布上油画 123x142 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对父亲总是满怀深情,细致入微地加以表现,这个时候的父亲老了,经历丰富,饱经风霜,甚至是风烛残年了。</p><p><br></p><p><i>我的父亲</i></p><p><i>1918年 162x96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特写。</p> <p><i>屠宰场</i></p><p><i>1919年 布上油画 220x289cm</i></p><p><i>俄罗斯 喀山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 特写。</p> <p><i>模特儿</i></p><p><i>1920年 坦培拉 纸板 48.8×34cm</i></p><p><i>俄罗斯 楚瓦什造型艺术博物馆藏</i></p> <p><i>菲钦的妻子和女儿伊雅</i></p><p><i>1922年 布上油画 69.2x61.6cm<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刚到美国不久,有点落魄。</p><p><br></p><p><i>约1924年 油画 60.9x50.8cm</i></p><p><i>美国 国立牛仔名人纪念馆藏</i></p> <p><i>少女</i></p><p><i>1923年 布上油画 53.3x53.3cm</i></p><p><i>美国 内德拉 · 马太乌齐画廊藏</i></p> <p><i>伊雅和罗马甜瓜</i></p><p><i>1923年 油画83.8x88.9cm</i></p> <p><i>向日葵</i></p><p><i>布上油画 81.3x68.6cm</i></p> <p><i>威拉 · 卡瑟</i></p><p><i>1920—1924年 油画 60.9×50.8cm</i></p> <p><i>阿 · 米凯希娜</i></p><p><i>1923—1925年 不上油画 88.9x76.2cm</i></p> <p><i>马拜 · 道根 · 鲁汉</i></p><p><i>1927年 布上油画 125.7x100.3cm</i></p> <p><i>小毛驴(写生稿)</i></p><p><i>布上油画</i></p> <p><i>百合和雏菊</i></p><p><i>布上油画 60.9x50.8cm</i></p> <p><i>新墨西哥风景</i></p><p><i>1925年 布上油画 60.9x50.8cm</i></p> <p><i>跳玉米舞蹈者</i></p><p><i>油画 187.9x71.1cm</i></p><p><i>美国 国立牛仔名人纪念馆藏</i></p><p><br></p> <p><i>印第安舞蹈者</i></p><p><i>油画 78.7x45.7cm</i></p><p><i>尤金 · B · 艾德金斯藏</i></p> <p><i>召唤舞蹈</i></p><p><i>油画 80x47cm</i></p><p><i>尤金 · B · 艾德金斯藏</i></p> <p><i>阿列亨德拉肖像</i></p><p><i>1933年 板上油画 63.5x50.8cm</i></p> <p> 天呐!瞳孔都有这么复杂的色彩构成!</p> <p><i>亚克犹——亚马逊河的汉子</i></p><p><i>1936年左右 布上油画</i></p> <p> 这一幅有点例外,像古典油画。</p><p><br></p><p><i>凯瑟琳</i></p><p><i>油画 76.2x63.5cm</i></p> <p><i>曼纽尔 · 蒙托纳</i></p><p><i>油画 50.8×40.6cm</i></p> <p><i>戴眼镜的老人</i></p><p><i>油画 50.8x40.6cm</i></p> <p> 画家一直对中国艺术很感兴趣,曾经计划从美国专门赴华旅游考察一次,但是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缘故,未能成行,改变计划到了东南亚去了。</p><p><br></p><p><i>巴厘姑娘</i></p><p><i>1938年 布上油画 50.8x40.6cm</i></p> <p>以下九幅为笔触特写</p> <p><i>斯坦达尔肖像</i></p><p><i>木炭 白粉 纸</i></p> <p><i>男孩肖像</i></p><p><i>1930—1940年 木炭 白粉 纸 44×33.3cm</i></p><p><br></p><p><br></p> <p> 没有见过有人把瞳孔画的这么传神的。</p><p><br></p><p><i>少女肖像</i></p><p><i>1930—1940年 木炭 白粉 浅黄色纸 40.2x30cm</i></p> <p>眼部特写</p> <p><i>自画像</i></p><p><i>1930年—1940年 木炭土纸</i></p> <p><i>男子肖像</i></p><p><i>1930—1940年</i></p> <p><i>印第安人头像</i></p><p><i>素描 木炭 土纸</i></p> <p><i>东方少女</i></p><p><i>素描</i></p> <p><i>男孩头像</i></p><p><i>石版画</i></p> <p><i>男孩头像</i></p><p><i>油画</i></p> <p><i>少女头像</i></p><p><i>石版画</i></p> <p><i>老人头像</i></p><p><i>石版画</i></p> <p><i>印第安人头像</i></p><p><i>青铜 34.2x18.4x19.1cm</i></p> <p><i>蒙古女孩</i></p><p><i>木雕</i></p> <p><i>根据弗鲁贝尔1890年所作莱蒙托夫《恶魔》中塔玛尔形象雕刻而成的木雕</i></p> <p><i>人物</i></p><p><i>木雕 45.7x22.9x15.9cm</i></p> <p><i>木作一</i></p> <p><i>木作二</i></p> <p><i>椅子</i></p> <p><i>绘画中</i></p> <p><i>雕塑中</i></p> <p>鸣谢:</p><p> 感谢中山森林木舍艺术工作室(艺术家黄新本工作室)的美术老师黄瑞兰!</p><p> 通过她的私人藏书《菲钦》(全山石著),一本精美画集,开始了解菲钦的艺术,由于该书印刷质量不错,限于篇幅,笔者翻拍部分作品进行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