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紧挨着临海城区北边的水磨坑,是我近两个月常去打卡的地方。每逢休息天,都会抽点儿时间来这里转转,到这里来嗅一嗅山野的气息,听一听鸟儿的歌唱,到这里来看一看山水的奔跑,洗一洗身上的浮躁。</p><p> 到这里来,最先看到的总是那两对古老的石磨,它们躺在溪边,饱经沧桑,诉说着它们曾经的故事和辉煌。多少年来是它们承担着附近百姓磨米磨面的重任,为当地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即使现在它们已归隐了数十年,但当人们看到它时,依然把它当成历史留下的丰碑。而我,每每走到此地,脑中常会想象出那曾经的磨米磨面的热闹场景,浮幻出一张张挑着磨好粮食回家的笑脸……</p><p> 我断定,这里的人民并没有忘记它们的功绩,所以用水磨坑来命名,以让子子孙孙永远纪念。</p><p> 我不知道整座山叫水磨坑,还是仅仅山中的溪沟叫水磨坑。如若仅仅是山中的溪沟叫水磨坑,那又有几人能叫出此山的山名来呢?由此想来,一条溪沟的名气盖过她的母山,足见她的不俗之处!</p><p> 溪沟陡陡窄窄的,伴随着峡谷上的羊肠小道蜿蜒而上,少有悬崖峭壁,少有古木参天,更没有奇峰怪洞,若论容貌她算不上美丽俊俏,她只是一个“山野村姑”。她也没有欣长身材,从脚到顶约莫也就一公里多点的路,正常速度不到一小时就能走完。世上的事总是有两面性的,虽说她没有特别的容颜,没有太多的纵深,这也正是她的好处,试想一想,她真有黄山之奇、九寨之美,哪还有百姓自由进出大山的暢快!</p><p> 景虽不是很出色,但水磨坑也有她的特殊之美。他的美在于溪坑上的水和石,在于高低的落差。从上梯度而下,坑中巨石林立,水流从石中穿行,被分割成了许多“人”字形、“之”字形、“众”字形微小瀑布,形成许多不大的小水潭。在水稀少时是轻轻柔柔的流过,有如母亲对孩子唱着甜柔的催眠小曲;水充沛时则咆哮着怒吼着,让人觉得如千军万马从身边杀过。水清而爽,溪边两岸的杂木野草茂而密,平常多有锻炼之人在他们辟出的平台上随兴而动,此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p><p> 纵览整条溪沟,她的最胜有两处,一是赤师庙,一是百丈崖。</p><p>赤师庙黄墙黑瓦,独门独院,庙里供奉着赤师菩萨,门边镶有一副对联“积道德为师榜矣,凝朱红称赤妙哉”。庙里没有介绍,虽不知赤师为何方菩萨,但大致能推测出其曾为人师,又为师中榜样,故立庙供奉。赤师庙的东北两面溪水环绕,石桥耸立,庙、水、桥构成了美丽的风景。</p><p> 百丈崖位于溪沟的上游,实为溪中一悬崖,从上到下足有百米,在雨后水源充足之时,形成气势磅礴的巨大瀑布,立于其下,水珠飞溅至身,不禁令人想到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美丽而震撼!</p><p> 雨后的水磨坑,是我的最爱,沿着山道缓缓而上,看身边云雾飘渺,看松鼠树上跳跃,看鸟儿追逐戏闹,呼吸着一股股沁人心脾的山野香气,让人顿觉神清气爽。</p><p> 不知不觉间来到一处水面较宽处,跳跃至水中平坦的巨石上,低身盘腿,打座于上,静心静气,任逛奔的激流从身侧飞过,任清凉的山风从脸上滑过,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虚觉中有如腾云驾雾,迎面皆是五彩祥云,欣欣然已入仙界。</p><p> 也许是看多了终南山修道人的故事,心中难免产生了一种想要避世修行的冲动,但终归没有勇气,终归难舍多彩的红尘。来到了这里,豁然开朗:何不在闲暇时光,独上水磨坑,于水的中央,打座泡茶、诵经念佛、静思冥想,抽一段时间忘掉所有的红尘,达到小隐隐于山的境地,不亦乐哉!</p><p> 水磨坑,我把你当成心中的终南山可好?尽量多抽点儿时间来这里转转,到这里来嗅嗅山野的气息,听听鸟儿的歌唱,到这里来看看山水的奔跑,洗洗身上的浮躁,到这里来修行修道!</p><p> </p> <p>饱经沧桑的古石磨,静静地躺在山脚下。</p> <p>修行之人在山道边供奉的小佛。</p> <p>此处算不算奇崖?</p> <p>仔细看象不象神龟伏于水中?</p> <p>赤师庙</p> <p>庙前的金蟾,象不象?</p> <p>赤师菩萨</p> <p>人字形小瀑布</p> <p>赤师庙是水磨坑最美景点之一</p> <p>众字形小瀑布</p> <p>小水潭</p> <p>百丈崖大瀑布</p> <p>百丈崖大瀑布</p> <p>百丈崖大瀑布</p> <p>百丈崖大瀑布上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