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无名亭</b></p> <p><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白生亮 图文制作</i></p> <p>这座亭子有一个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围栏与柱子都是钢管做的。它掩映在青翠的松树与碧绿的草地之间,不远处还有一大片能吸引野禽不远万里飞来栖息的西海湖。应该说,它是这个葳蕤茂密绿色世界中的一块风水宝地。</p> <p>有一个时期,逢到闲遐天,我常到那儿去坐坐,带几本自己想看的书,装一瓶开水,当然茶叶与杯子也是必备的。噢,有时还在包里放两只面包,肚子饿了可以吃。这就够了。潇潇洒洒地一路走去,看几个闲人钓鱼;走上草坪,瞧一对情侣肩靠着肩,见人毫不在乎;来到大树下,旁观两个老头对弈。在大自然的树声鸟鸣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p> <p>七弯八拐,折入一条两边花木葱茏的小径便看得到我所说的那座亭子了。它那墨绿色的琉璃瓦顶子,衬在蓝天与绿丛之间,显得十分明净。走上几百级石台阶,坐到亭中,背靠亭柱,手搭在围栏上,可以眺望左边的一大片草地与西海子了,朝前看去则是满地盛开怒放的各种奇花异卉。</p> <p>我喜欢在此独坐,不但因为周围环境好,还由于这儿曲径通幽,一般游人很少拐进来,所以特别清静。</p> <p>在亭子里一坐,尘世间的一切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听听树上的鸟叫,看看天上的流云,喝一口滚烫的清茶,翻几页手边的好书,吟味涵咏一番。这时候,等于在与贤士高人对话,心情分外沉静,对于人生的荣辱得失看得越淡,对于世事的兴衰变迁感慨越深。</p> <p>在这十分沉静的心情下,不禁想起脚下的历史传奇故事。</p> <p>相传有一个小孩子,长到三岁,问娘,人活着是不是就是吃和睡,娘说是。孩子继续问,然后就死了么?娘说是。孩子一怒说:这活着有什么劲头!说完就死了。后来人们就供奉他叫做孤魂爷,大概是纪念这么一个烈气性的人吧!</p> <p>原城隍庙位于城隍庙街北段,是当时我县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庙内二进,城隍爷殿在前,内塑城隍老爷彩色圣像和木雕彩色坐姿小圣像,民间俗称孤魂爷。阎君殿在后,内塑阎王塑像,两旁有四个官员塑像。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去祭拜城隍爷,祭祀孤魂爷,赶庙会。</p> <p><br></p><p> 在我县民间每年三月三日为开庙门日,是日除在城隍庙烧香拜庙外,由四人轿抬孤魂爷(木雕坐像),孤魂爷身穿彩色衣服,当地不少和尚也来参加,县衙随从随后,并有四人抬着县官老爷从西门出府到西门外厉壇,(无名亭脚下)。</p> <p>厉坛,祭祀鬼神的坛。厉神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西方天神。明清时各省、府、州、县,均建立祭厉坛,按时照例祭祀司厉之神,各县称之邑厉。“邑厉坛”一般都建在州县城的北郊,我县由于没有北城门,顾建在县城的西郊。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厉坛 在西门外”。传说位于无名亭脚下,现没有任何遗址。</p> <p>一路人山人海,大量的市民也蜂拥而往,热闹非凡,浩浩荡荡到厉坛举行仪式。有时被人们堵塞不能前行,县官老爷便问“何人挡道”?县衙随从便说“庄户人抽烟”,逗得人们哈哈大笑。</p> <p>象征性的开庙门仪式,祭厉的祭文也是统一由明太祖统治时期传下来的,前半部分是对孤魂野鬼的安抚,向孤魂野鬼们灌输上下等级、尊卑秩序的观念;祭文的后半部分直接呼吁孤魂野鬼帮助维护人间的统治秩序。</p> <p>祭孤魂活动一直到下午三时才返回。关于无名亭修建初衷、无名亭座落于和尚峰以及脚下的厉壇还有好多传奇故事,待有这方面修养的名人志士整理修编。</p> <p>说不清是在吟味其中的清趣呢,还是在思索做人的一些道理。反正书是带来了要 看的,但翻几页停停,不那么急着看;茶是带来了要喝的,但喝几口品品,也不那么急着喝;有些事是要想想的,但周围环境清气逼人,也就不那么急着去想。一切都是那么的随意潇洒,漫不经心,就这样在那儿盘桓一天。肚子饿了有东西吃,渴了有茶喝,真的很放松。</p> <p>岁月悠悠,思念耿耿。原来的境况已成过去,它们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虽然庙宇不见了,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名字和记忆,让人们无限地怅惘与回想。渐渐地,流传着的民间故事,民俗民情,浸染了这里人们的憨直和耿爽,世俗的色彩弥散着幸福的光晕。</p> <p>站在这无名亭,望着高高的现代化建筑,回味着当年庙宇遍布城池的情景,只觉得这连接天地的大美勃发着幽深浩大的文化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