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新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培养出既有着民族情怀,又有着全球视野,既有着本真的生命体验,又拥有全面的科学知识,具有创造能力的未来公民。教师是践行教育使命的使者,我们应先于学生,朝着新教育的目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养。</p> 阅读随笔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持行走,才能遇见幸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读《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有感</p><p>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本好书,经得起“细嚼慢咽”、细细品味,读的次数越多,感悟越深刻。《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就是这样一本值得品味的书。刚拿到这本书时,便狼吞虎咽,因为我迫切地想知道郭丽萍老师如何在一间教室内开展“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等十大行动。此时,我把它当故事书来读。但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仅是故事,还有具体实在的操作方法。再读此书时,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学校选定的“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理想课堂”“推进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育”这四个行动项目上来。细细品读,我发现书中介绍的“利用绘本”“多元评价,保卫童心”等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p><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再读的过程中,我边读边思考,学校采取怎样的操作方法才能让这些行动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当我读到“四年坚持不懈,我们班的48个‘每月一事’”中一长串相似而又不相同的主题时,我的思绪豁然开朗: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操作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和地域的不同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新教育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把之前的教育推倒重来,我们开展新教育实验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实施。</p><p>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学习和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而实践却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再读《一间小教室,十个大行动》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定南四小正在实施的新教育实验。在开展“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行动中,如“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家长进课堂”“家长开放日”等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做法需要像郭丽萍老师一样坚持做下去。</p><p> 虽然新教育的路上并不全是庆典,但是当我们执着坚守教育信念,坚持行走在通往幸福的教育之路上,我们终将看到庆典、遇见幸福。</p><p style="text-align: right;">——李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读书心得</p><p> 纵观书中描述的每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它们都有别具一格的班名、标识、班训、愿景,构成了独特的教室文化。</p><p> 我在阅读中深刻的感受到,每一个新教育实验人,在构建班级愿景中都会想起朱永新教授的一段话:“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理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人,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 正是有这个指导思想,海门的老师与一群偶遇的孩子们共同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他们通过具象化的命名,把格式化的数字符号,转化为一种精神意向,赋予教室一种精神力量。他们深知,给教室命名就像每个人出生时取名一样,是生命中一件特别重大的事件。独特而有个性的名字,是相对于这间教室及其特定的老师和孩子而言,它是非同寻常的,是意味深刻的,是班级愿景的提炼,是班级价值观的体现,是形成班级文化的核心。有了名字他们还通过课程与实践不断擦亮这些名字,充分挖掘其内涵,让它在孩子们的心中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大家共同生活的愿景。</p><p> 有了班级文化,生命就有了精神动力;有了课程支撑,生命就不再缺少成长的养料,有此二者,还有什么奇迹不能成就?</p><p style="text-align: right;">——赵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浅品《蔡林森--教学改革之小组合作》</p><p> 读了《蔡林森---教学革命》一书,让我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教师都在寻找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蔡林森---教学革命》中的“小组合作”,我深受启发,“小组合作”确实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p><p>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一开始实施时,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p><p>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必须照顾小组合作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处理小组汇报时,将比较简单的问题的汇报采用由其他组小组长点名选取弱势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因为有组与组的评比,所以,各小组长都非常踊跃的选择对组里比较弱势的学生来汇报,所以,弱势的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敢再让自己做旁观者,而同组的优势学生也非常努力的带着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与表现。这样的课堂中,弱势群体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p><p style="text-align: right;">——王丽萍</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有感</p><p>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p><p>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p><p>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p><p>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因为现在的孩子读得书甚至比我们有些老师都多。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p><p> 首先,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日三问,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向“理想的教师”这一境界靠近。</p><p> 其次,一定要做一名认真负责任的教师。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第一条:首先他要对学生负责任。是的,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鼓励自己:自己一定可以上成功的。学生一定可以接受的;我总是警告自己:走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收起所有的不愉快的情绪,带着高兴和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力的渲染一种教学氛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从内心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p><p> 最后,理想的老师既要学会倾听自己的课堂,又要学会倾听别人的课堂。在课堂上,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从孩子们真正的学习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学习别人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有效性,教学程序的落实性,老师的评价语对于学生的启发等等。</p><p> 我感觉自己离理想的教师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并要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p><p> 什么是理想的教师?我又有了新一层的理解,理想的教师是学会宽容、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教师,是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以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的教师。</p><p>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用心去教学,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p><p style="text-align: right;">——胡莉清</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走在新教育的路上》有感</p><p> 最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p><p> 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作品集,主要收录了他从踏入教育领域直至2010年的论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在这套作品集中,朱教授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古往今来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思索中国的教育问题;他的论述几乎遍及受教育者所经历的整个教育过程;大到教育的理念、原则,小到课程的改革、课外的活动,他都认真思考、系统调查、认真实验、随时提升倒追理论层面。</p><p> 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p><p>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育就是学生幸福成长的活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戴着脚镣跳舞,痛苦不堪。虽然我一直热爱我的小学教育工作,也常常跟同事开玩笑说我觉得我做语文教师比其他学科的老师幸福多了,可很多时候,我不是也是在戴着脚镣跳舞吗?理论学习滞后,教科研工作不够深入,教学的激情也不如刚毕业的时候那么高了,于是感觉自己的专业成长停步不前,教育幸福感也减少了!</p><p> 对一个真正的教师而言,当他认为自己不需要发展之时,也就是他的教育生命开始衰老之时。教师为什么会有不需要发展的想法?朱教授认为与教师的人生理想有密切的关系。人永远不会超越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不可能超越他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一点理想的情怀,最好远离教育,远离教师这个职业。读到这里,我找到了自己问题所在,原来我缺的不是教育的热情,而是教育的理想,这一刻我又心潮澎湃了!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边读边画地看书,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想到当时自己为什么立志想当一名教师。老师生命的真正意义是和孩子一起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永无止境。读到这,想到这,我也豁然开朗了!</p><p> 新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新教育存在的理由。我也想走在新教育追梦的路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p><p style="text-align: right;">——宋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读书心得</p><p> 最近读了《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从中收获颇多。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饰。</p><p> 《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就已经吸引了我。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生命就多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言简意赅的几句话,养成一生的好习惯多么重要啊!</p><p> 书中说到一个习惯是不乱扔垃圾。这看似一个很普通的问题,可是学生普遍存在随手乱扔乱丢的习惯,教室里随处都可以看见垃圾。我们虽然每天都在安排值日生打扫,但是学生仍然随地乱丢,不尊重别人的劳动结果。这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本书中三月的主题就是不乱扔垃圾,书中设计有许多小故事,还有班级活动实施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垃圾从何而来,垃圾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或者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由发言,共同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从点滴做起,并且能够去影响身边的人,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够形成的,需要我们每天的坚持,所以书中告诉我们要分阶段进行,不断地去行动。并且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号召大家学习。</p><p>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p><p> 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要做,就要落实到实处。我也有清醒的认识,这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载体。一个习惯,要坚持不懈的养成。</p><p style="text-align: right;">——曾露</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缔造自己的教室,静待花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有感</p><p>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本书是关于新教育“完美教室”叙事系列之一。书中讲述了一些班主任如何成功缔造完美教室的一个个真实的例子。</p><p>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本书中每个教室都各具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书中所叙事的完美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的班徽、班级格言、班级目标,甚至是班花。这些所起的作用实质是激励学生,让学生生活在一种氛围之中,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自己,积极的影响着自己,让一个个的孩子感到在教室里无比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生活是无比的幸福。</p><p> “浪花儿朵朵班”是一个有梦想的班级,小浪花儿们成立了梦想基金,基金来源于学生收集的废纸和饮料罐,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努力,飞翔的梦想萌芽、生长、积聚、绽放。在“兰花草班”,班主任黄莺莺老师利用书籍的力量,为特别的女生“伶怡”、收费亭里的“小佳杰”等兰花草都迎来了他们花开的季节。而“君子兰班”的小绅士、小淑女更是积极“净化”、“美化”、“知识化”自己的教室,醉心于阅读。在培养他们阅读习惯时,发现班级存在“假读书”现象后,高波老师一次次不断尝试各种方法,终于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的假读书变成了真读书。“完美教室”的好故事还有很多很多……</p><p> 完美教室的打造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们痴迷于教育,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善于不断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找到一系列适合的教育载体,让孩子在教室里不仅学到知识、技能,同时也使身心、人格得到健康发展。</p><p> 在《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中,让我明白的教室的真正含义。它早已不是我以前心中的那所房子,也不仅只是知识的灌输地,教室是一个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经典世界的殿堂。是孩子们的另外一个家,孩子习惯的养成,性格的锤炼都受这个家的影响。教室更是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呼吸。它是师生共同生活栖居的家园。决定一间教室的,不是一间教室的硬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只要有学生,就能在教室里创造奇迹。这对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是个莫大的鼓励。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奇迹。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p><p> 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p><p>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许新海博士所说 “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期待属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庆典。</p><p style="text-align: right;">——曾素珍</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教育随笔</p><p> “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著名教育大师朱永新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让我们如沐春风,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使我们的学校、师生都沐浴在这种浓浓的书香氛围中,享受着新教育带给我们的全新的体验,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和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梦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p><p> 青春年少时的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是出于对教师的崇拜,而从教数余年的我,则把终生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扎根于心,不断的告诉自我,我要努力做好教育这项事业。要想把事业做好,就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丏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p><p> 新教育理念倡导下的为人师者,要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离不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在必须意义上能够说,我们是在用我们时代的语言,用我们的生活阅历,同过去的大师们进行心灵沟通,阐释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此刻的我,越来越觉得自我知识的贫乏,有一种紧张感、危机感,尤其是新教育的实施,更让我有种迫不及待充满电的欲望,有时用工作的繁忙、没空来为自我的懒惰找借口,这就让自我的惰性越来越占据上风,而就理所当然的“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只要自我有心,再忙也会挤时间的,不是吗?所以,学习、提升自我迫在眉睫。</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教育形势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做教育的有心人。有心才能成功。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用心教育,不断总结教育的得失。记教育日记、记录教育现象、总结反思教育方法、记录自我的思考和感受。不断探索创新,创造适合自我的教育方法,打造自我的教育品牌和旗帜,不断总结自我的教育经历和成果,逐步建立起自我的特色,构成风格和体系,让学生有着终生对未来社会的梦想和追求,有着对学习知识无止境的渴求。</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愉</span></p> 编辑:黄懿<br>审核:定南四小新教育办公室